<p class="ql-block">青铜罍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1980年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p> <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厅,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展品,展示了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从初步探索到成熟完善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青铜方鼎 </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 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戊鼎 </span>相传于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早年经历波折,曾多次躲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新中国后,后母戊鼎入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因其腹壁铭文得名,鼎的造型方正,形体巨大,显得雄伟庄严,鼎身四壁沿周缘装饰饕餮纹,足部也装饰饕餮纹,鼎耳上部则装饰鱼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增添了文物的威武凝重之感。鼎耳是在鼎身铸成后再装范浇铸而成,显示了商代青铜铸造的高度发达。</span></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其高度: 133厘米,长度: 110厘米,宽度: 79.2厘米,重量: 832.84千克。</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不仅是商代青铜文化的象征,也是商王祭祀其母戊的纪念器物。其铸造过程涉及复杂的采矿、冶炼、运输和合金调配技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不仅是商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铜尊 商前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4世纪)1955年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 子龙鼎 商末期</p><p class="ql-block"> 此鼎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纹,下衬三周凸弦纹。</p><p class="ql-block">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子龙”之“子”字较小,下“龙”字以双线勾勒,虬劲有力,恰如竖立且尾部向右上盘卷的龙形,瓶形角圆目,张口,生动传神。颈部所饰,一为有首无身饕纹,瓶形角;二为首身完整纹,卷角较宽,尾部下卷,爪后有长距,以凸起的鼻梁部位为对称轴线,躯干向两侧同时展开,形成一首双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体。两类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整个饕餮纹带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两方反复连续伸展构成,整齐并富有节奏。器足上端所饰饕餐纹卷角如羊,角尖部内卷并高高凸起,愈显动感,也与鼻梁部位耸起的扉棱增加了器物的稳定。</p><p class="ql-block"> 子龙鼎造型雄伟,在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而且铸造精细,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据传,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p> <p class="ql-block">青铜斝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瓿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卣 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青铜爵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觚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盉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觥 周康王时期</p><p class="ql-block">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雁尊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1955年辽宁凌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尊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㺇盉 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粘有织痕的青铜觚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青铜簋 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倗生青铜簋 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件硕大的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物之一。面像呈方脸、宽额、臣字形眼,脸型与同时出土的其他人而其成头像相近,但双耳巨大,瞳孔纵出,额上有一条纵起的饰,显然是古蜀人在人面具基础上所做的艺术升华,是蜀人精神世界的写照。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人的先王蚕丛“其日纵,始称王”,由此推,三星堆的这件纵目青铜面具,可能是古蜀人对先王传说的朦境记忆,是古蜀人用以祭拜或供本的神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