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诲

赢文学

<p class="ql-block">教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王敦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莱芜城北有一座风景秀丽的玉皇山,海拔384米,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山虽不高,但由于离城最近,被称为城北第一山。唐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山顶玉皇庙前碑文记载,此山原名凤岩山,明初,由村人陈乙孝主持,在山顶修建了玉皇庙,附近居民虔诚朝拜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太平,后人便称其为玉皇山,故而名扬四乡了。</p><p class="ql-block"> 玉皇山下坐落着一个不大不小美丽的村庄叫陈梁坡,在村中央有一个普通的四合院,村里有一位名叫王鸿书的老人已在这里生活了87年。</p><p class="ql-block"> 辛卯仲夏的一个上午,应王鸿书老人盛情相邀,来到老人家中拜访,受到了老人全家的盛情款待。先不说一桌丰盛的午餐让全家人一齐上阵,整整忙活了大半天,酒醇、菜香、茶浓情更浓。更重要的是聆听了这位耄耋老人的一次难忘的教诲,胜读十年书啊!</p><p class="ql-block"> 那天,老人把在城里工作的几个子女都叫回了家,并且还叫来了村里的全体干部作陪。看得出,老人心情非常高兴。我与老人之四子王连山相识已10余年。连山君供职于莱芜广播电视台,因工作关系,交往甚密,成为挚友。连山君对我说:"自从老人家见到你编修的那部《张家洼街道志》,简直是爱不释手,几乎天天戴上老花镜翻看,称赞不已,说你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好事,不知已说过多少次一定要和你认识一下。"余闻此言,受宠若惊。话题也就由拙作《张家洼街道志》聊起。</p><p class="ql-block"> 虽说老人家已是米寿高龄,听力稍有下降,但依然精神矍铄,与其交流仍十分畅快,对于一位如此高龄的老人来说,堪称耳聪目明,而且老人家有着非凡的记忆。谈起当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莱芜战役、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位颇具儒雅之风的老人,话匣子一打开便难以收住,谈到动情之处甚至略显激动和兴奋。</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于老人的大名和德范,我久有耳闻,憾未曾谋面。我知道,被收录到《张家洼街道志》当中有关梁坡一带的许多珍贵资料,也是王鸿书老人提供的。老人家自幼即养成习惯,酷爱读书学习、写文章、练书法,他读书涉猎非常广泛,尤其喜爱读政治爱国书籍和儒家学说。1990年从信用社会计的岗位上退休,至今仍然坚持每天练练书法,隔三差五还写点文章。席间,老人几次起身,从自己的书房里,打开三抽桌中间的一个抽屉,拿出一个文件夹,这都是老人自己细心整理的一些战争年代的有关资料,老人家把它看得非常珍贵。他双手颤巍巍地从里面找出了一份手稿,原来,这是老人最近撰拟的一则碑文,意欲在玉皇山前立一块"组建抗日武装纪念碑",以昭示后人。老人家动情地说:"这些东西如果现在不把它记载下来,载入史册,以后知道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村干部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此也极为赞赏。</p><p class="ql-block"> 梁坡是莱芜的革命老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1938年日军侵占莱芜,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人洪涛、黎玉曾在梁坡宣传抗日救国,动员民众积极投身抗日,地点就选在玉皇山顶大庙内,树旗招兵,组建抗日武装,发动各村青壮年报名参军,一呼百应,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在当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参战的热潮。招兵历时三个多月时间,在上级党的领导和当地党组织的努力下,共招兵80余人,其中有10人是共产党员,当时共有30多支枪,由连长李德来和指导员李克明带队,被编入莱芜县大队,后被编入山东抗日四支队。抗日战争时期,梁坡周围均系莱芜的抗日前沿,这里成了泰山地委的根据地,故有"莱芜的小延安"之称。敌人虽对梁坡人民恨之入骨,但在机智勇敢的梁坡人民面前,却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这也是玉皇山顶的玉皇庙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这座建于明初的玉皇庙,历经六百余年,成为莱芜沧桑巨变的最好见证,已被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建设厅命名为"山东省优秀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玉皇山前埋葬着200多名烈士的忠骨,其中有杨家横、鹏山、黄崖头、文祖等战斗以及在莱芜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每年清明节,当地党政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各界民众等,都自发来到烈士墓前祭扫,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1952年,莱芜县在矿山建立烈士陵园,玉皇山的烈士忠骨一部分迁入矿山陵园,但仍有一部分还长眠在这里。"桑梓之地埋忠骨,光昭日月垂千秋"。</p><p class="ql-block"> 老人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在莱芜战役中打扫战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莱芜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运动战﹣﹣著名莱芜战役打响了。战役期间,在通向战区的漫长补给线上,50万民工日以继夜地前送粮弹,后送伤员。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歼灭国民党军5.6万人。战后,当地民众纷纷出来打扫战场。王鸿书老人从战场上捡到一本书叫《民族魂》,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编著,书中记载了秋瑾等若干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先驱的事迹。老人家如获至宝,带回家后一直珍藏在身边,抽空就拿出来翻看,不知翻看了多少遍。后来莱芜战役纪念馆落成,广泛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与莱芜战役有关的文物资料,老人家就把这本珍藏多年的宝贝献给了莱芜战役纪念馆。那些年他年轻的时候,隔一段时间就到纪念馆去一趟,看看自己捐献的那本书是否还陈列在那里。追忆往事,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王鸿书老人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事业中。村东的玉皇山,由于长期战争带来的创伤,树木几乎被毁殆尽,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搞好山体绿化,他积极带头并广泛发动周围群众参与,对玉皇山进行绿化,栽植了松树、柏树、杏树、槐树等各种风景苗木。再后来,老人的子女们也都各尽所能,积极为玉皇山的绿化美化和家乡的建设无私奉献,受到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陈梁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曹方才对我们说:"老人家一生非常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里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1997年积极协调和带头捐款,从两公里以外引水,让全村吃上了自来水。并建起了新的扬水站和防渗水渠,使东岭上的旱田实现了机灌。特别是对于玉皇山的育林绿化,开发旅游景点,打造人文景观,扩修山道,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前来观光旅游的人逐年增多。"</p><p class="ql-block"> 如今,老人家已是四世同堂,全家30多口人其乐融融,老人在家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其长子连明说:"老人对子女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但从来不发脾气,总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尤其喜欢用古代名人治家的故事教育我们,要诚实待人,扎实干事"。老人的子女们也都非常孝顺,从来不惹老人生气,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其长女莲萃已从副厅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们一个个能成为单位的骨干和团队的精英,主要原因固然是靠自己的辛勤努力,但与老人治家有方,对子女的人生教诲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原文发表于《莱芜文学》2011年第二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