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袁隆平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我的“好同事、好族孙、好挑担”——高锡忠一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在他身上或多或少折射出袁隆平老师的影子。尽管他离我们而去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敦厚诚实常常被周围人提及,他的科研精神常常被同行们赞誉……,这种挥之不去的印象和追忆寄托于文笔,重温那段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高锡忠,略阳县高氏家族的优秀子孙,出生在姊妹众多的寒门之家,一姐一妹四兄弟,排行老大,作为长子和姐姐早早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更为弟妹们做出了表率和榜样。1977年冬天,他抓住招生制度改革的机遇,以优秀的学习成绩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成为明水坝村高氏家族金榜题名第一人,昂首阔步的踏入了汉中农校的大门,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尊敬。他曾自述:初中毕业后回生产队劳动,除晚上在煤油灯下自学外,白天把书本带在身上,利用干活歇气的时间看看书,旁边的人劝他:“不要吓折腾,耽误干活”。他却暗暗的较劲,默默的苦读。当时没有人看好他,甚至报考时公社开证明被某些干部还嘲笑:“你能考上学,狗都不吃屎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终于使他鱼跃龙门,如愿以偿,给那些嘲笑他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他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激励了弟妹们,一个个刻苦学习,凭着自身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全家出了“三名干部、一名医生、一名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公职人员之家”。</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记得我刚进汉中农校的第一天,他帮我拿行李,领我去报到,一切安顿好后塞给我一把饭票,在那个一人一天一斤粮的年代,这可是他几天的口粮。我们同为农学专业,在校三年共渡了两年半的时光,放假、开学一同往返,其乐无穷。可以自豪的说:“同时、同校、同村、同家族”的就我们俩个,别无例外。1981年他先我半年毕业,都分配到县农技站,但工作岗位各自在区农技站。我在乡下工作了七年,而他一干就是十多年。1996年我到扶贫系统工作,待在机关多,下乡少,常有出差的机会转一转。而他仍然在做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农技工作,连续40年直到退休没有换过工作单位。苍天不负勤劳人,他默默的付出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了高级农艺师职称,县农技站站长之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略阳县委发文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学习),汉中市“311”高层次人才,陕西省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成员等殊荣,市县广播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宣传他的事迹,逢年过节领导们登门慰问,实现了人生价值,迎来了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我协助他种了六年的玉米、大豆试验,在田间地头的耕耘中,在驱车并驾的路途中,在农户餐桌的饭碗中,在试验收获的喜悦中,我们既有畅所欲言的交流,也有面红耳赤的争论,但都是针对工作方法和专业技术问题,从来没有为家庭琐事和双方利益而发生争执。他的一言一行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农技工作的贡献。他对略阳的生态环境与40多年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了如指掌,来龙去脉说的头头是道;他默默的收集略阳本地的种质资源和培育玉米亲本,年年坚持,虽未获取成果,但体现热爱科研事业的精神;他大胆尝试羊肚菌、雪莲果、高山冷水米、旱稻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为全县种植推广奠定了基础;他跨技术领域亲手操刀嫁接果树、研究培育食用菌原种等实用技术,倍受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喜爱和敬佩;他积极参与太空引种、核辐射等处理后的中药材、瓜果蔬菜等试验种植和观察,其分析评估极具权威性;他应邀挤出时间赴汉中、城固甚至甘肃徽县、成县等一些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指导技术,无偿服务而不计个人得失;他经常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两腿泥巴,一身汗渍,从不觉得的脏……,在接官亭、横现河、金家河、徐家坪、秦家坝、金池院、木瓜院和甘肃康县大南峪等地方,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洒下了他豆大的汗珠,播下了他挚爱的事业。每年与20多农户合作,试验田面积达30多亩,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让利农户。他既是试验的技术员,又是春播的农民工;既是自带车辆的驾驶员,又是秋收的搬运工。工作结束与农户结账时,总是另外多给百十元,我问为啥,他笑着说:“人家曾经给我们管过饭”。他不抽烟、不贪酒,只喝白开水,甚至连瓶装水都很少喝,在我的印象中只买过一箱水,直到最后都没喝完。在他退休的日子里,不曾外出旅游,不讲究吃穿,更不要说排场……,然而在农业技术方面却大把的投资:拥有过两辆工具车、三辆摩托车、50余部播种机,还有各种脱粒机、割草机、旋耕机、风干机等等机械设备,以及自备的计算机、打印机、电子秤、精密天平和测量仪等试验所需器材,完全具备开办“农业科研公司”的条件。他平时不善于言谈,就连迎来送往客套话也没有几句,但与农户和专家的交流中,有聊不完的话题,接不完的电话。他语速不快,声音不大,普通话不好,但语言简练,字字句句都点到要害上,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穿透力,能感受到他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每年从田间获取的数据和提交的试验报告,在陕西省玉米品种领域,在安徽隆平高科、山东登海和天艺、四川万德和正红、云南大天等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中型农业企业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得到了技术权威部门的信任和赞誉。</p><p class="ql-block"> 2023年中秋节前,完成乡下玉米考种后,他好心将一车包叶送给城边的养牛户,下车时地面湿滑一拐致使膝盖粉碎性骨折,住院治疗,卧床半年。2024年春天稍有好转,就柱着拐杖播种了30多亩100多个试验品种,并开展了查苗补苗田间繁重的工作。当一切有序开展时,万万没想到5月18日傍晚,他突发疾病,电话告我:“你过来下,我怕不行了”。我火速赶到他的床前,只见他浑身大汗,说头晕眼花,天旋地转,不能睁眼。在同事的帮助下,冒着大暴雨送上了救护车,县医院诊断为脑出血,连夜送往汉中3201医院,但是还是来不及了,没有把他留住,生命永远定格在2024年5月22日,64岁……,那种撕心裂肺的巨痛,至今还阵阵发着。</p><p class="ql-block"> 高锡忠,时至今日我想告诉你有两点:一是2024年的试验你走后,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坚定信心坚持做。只有“坚持做”,才能对得起培育玉米品种的专家,只有“坚持做”,才能使试验农户没有顾虑不受损失;只有“坚持做”,才能了却你的未完的心愿。我们做到了:品种如期收获,报告按质提交,试验费用按你生前的承诺,一分不少的兑现给农户,圆了你清清白白、勤勤恳恳的一生。2025年的试验我们继续在做,你培养出来的弟子已经能够胜任此项工作了,为了工作方便,把试验田由略阳搬到汉中去了。二是虽然你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身边许多人还在念叨着你,惋惜着你,怀念着你。你朴实无华的人格,诚实敦厚的人品,好学勤劳的本性,生活俭朴的作风被大家铭记和赞扬,也将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寄托我的追忆,把我们的深情化为嘉陵江的流水,源源不断的保佑你来生平安,让我们的友爱如同秦岭山脉一样,朝夕相伴,与你同福。特别提醒你:千万千万不要太劳累了,一定一定要照顾好自己。</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欣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