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2010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范源廉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范源廉生平事迹</b></p> <p class="ql-block">范氏家谱记录范源廉和范旭东的高祖范瞻霖“原生于湘阴一都十甲祖居花屋场”,即今汨罗市弼时镇。他们自己、父、祖父、曾祖父的出生地都没记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b></p> <p class="ql-block">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廉、唐国安都是在1909年8月由外务部和学部派定的。会办唐国安自1910年8月至1911年夏出访欧美,在1911年3月清华学堂开学之际监督只有范源廉一人。1911年秋开学后,学堂监督为范源廉、唐国安二人。若讨论两人分工,范源廉来自学部,应更多负责学堂的管理;唐国安来自外务部,应更多负责学生的出国选拔。</p> <p class="ql-block">范源廉对清华创建和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接受清华园作为校址,妥善处理了佃民租户问题。他与周自齐、唐国安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情况下,以负责、务实的态度,选拔三批直接留美生的选拔和派遣;在废园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集皇家园林风格与多种西式建筑风格和谐并存的美丽校园;为清华学堂招聘了最初的中外师资队伍,招考了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主持制订了《清华学堂章程》;善始善终地完成了“筹办学堂、考选学生”的使命,为清华进一步发展打开了良好开端、奠定了重要基础;辛亥革命爆发后,为学校稳定、师生安全殚精竭虑;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提议清华归外交部管理,保障清华校务稳定发展;积极帮助清华学校改办大学,推动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源自金富军先生)</p> <p class="ql-block">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直接留美。在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梅贻琦</b>、金邦正,有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著名生物学家秉志等。10月由唐国安率领赴美留学,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招考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后,1910年,在400多名考生中录取<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赵元任、竺可桢</b>等70人为第二批直接留美生,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胡适</b>。</p><p class="ql-block">1910年考试分两场。头场考国文和英文,国文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做了考据的文章,开头就说:“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这其实是胡适一时异想天开的考据,不料正好碰着看卷子的先生有考据癖,对胡适的文章特别赏识,批了100分。英文考了60分。头场平均得80分。可是第二场考各种科学,考得很不好。最后总平均仅得59分。幸亏这次考选出洋的有七十个名额,考得好的不多,胡适总算侥幸,考取了第55名。这年复试第一为杨锡仁,第二为赵元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说范源廉是清华大学创始人之一是丝毫也不为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四、推荐任命蔡元培任北大校长</b></p> <p class="ql-block">1916年12月至1927年8月,范源廉先生推荐任命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主主义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范源濂对弟弟范旭东的培养与帮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源濂对弟弟范旭东的培养与帮助贯穿了其一生,从早期教育、思想启蒙到事业发展均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教育启蒙与思想引导</p><p class="ql-block">1. 少年时期的学术启蒙 </p><p class="ql-block"> 范旭东7岁丧父后,范源濂作为长兄承担起教育责任,不仅亲自教他识字读书,还于1897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后,将维新思想引入家庭,赠书并带范旭东旁听课程。范旭东曾回忆“哥哥的学问超过老师,因此跟随他学习”。</p><p class="ql-block">2. 维新思想与革命精神的传承 </p><p class="ql-block"> 兄弟二人共同参与维新活动,如1900年加入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范源濂携弟弟逃亡日本,这一经历让范旭东接触革命思想,并确立“实业救国”的志向。在日本期间,范源濂还引荐范旭东结识梁启超,后者不仅资助其学费,更在思想上深化了他对科学救国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二、留学与职业发展的支持</p><p class="ql-block">1. 资助完成系统教育 </p><p class="ql-block"> 范源濂安排范旭东在日本完成中学至大学学业,包括东京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系的学习,为其日后化工事业奠定专业基础。经济上,除兄长支持外,梁启超也通过稿费接济范旭东。</p><p class="ql-block">2. 职业机会的铺路 </p><p class="ql-block"> 1912年范旭东回国后,范源濂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响力(时任教育总长),推荐弟弟进入财政部工作,后又支持其参与欧洲盐务考察。这些经历让范旭东深入了解了盐业与化工产业,成为其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的重要契机。</p><p class="ql-block"> 三、创业阶段的鼎力相助</p><p class="ql-block">1. 资金与人脉资源整合 </p><p class="ql-block"> 范旭东创办“永久黄”企业集团(久大、永利、黄海)期间,范源濂多次协助筹资,例如1928年以范源濂名义向尚志学会捐资15万元,促成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建立。此外,范源濂还通过教育界资源为弟弟引荐技术人才,如侯德榜等。</p><p class="ql-block">2. 精神激励与价值观塑造 </p><p class="ql-block"> 范源濂秉持儒家“兄友弟恭”的传统,以身作则强调“有恩必报”的伦理。范旭东曾表示,兄长不仅是事业伙伴,更是精神导师,其“教育救国”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弟弟的“实业报国”实践。</p><p class="ql-block"> 四、身后影响与纪念</p><p class="ql-block">范源濂1927年病逝后,范旭东通过捐建静生生物调查所、北京大学范静生纪念奖学金等方式延续兄长遗志,将兄弟情谊升华为对教育与科学事业的长期贡献。这种“悌道”实践被评价为“符合儒家伦理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综上,范源濂通过教育引导、资源支持与精神激励,全方位塑造了范旭东的人生轨迹,使其从孤儿成长为“中国化工之父”。两人的互动不仅是传统孝悌文化的体现,更映射了近代知识分子以家国情怀推动社会变革的群体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六、范氏后裔来湖南时务学堂故址参观</b></p> <p class="ql-block">范源廉先生是时务学堂二期第五名录取内课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务学堂虽然从成立到被取缔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其处在“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历史夹缝中的背景,却决定了其成为湖南从传统守旧转变为激进开放的关键力量。中文总教习梁启超公开撰文:“吾湘变,则吾中国变;吾湘立,则中国存。”点燃了湖湘学子的救国之意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时务学堂的诞生,点燃了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的火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源廉先生更是一生追随梁启超先生,一生奉献教育救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