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

贰零壹八的夜

<p class="ql-block">今年,上海举办了《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这是以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林徽因学术生涯为主题的综合性文献展,旨在呈现两位建筑学宗师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并回顾中国建筑学的现代化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展览简介如下:</p> <p class="ql-block">一、展览概述</p><p class="ql-block">1、主题与定位</p><p class="ql-block">展览以“栋梁”为主题,近400件(组)的珍贵文献,涵盖手稿、图纸、书信、测绘稿、影像、模型等多元形式,梳理了梁林二人的学术成就以及人生轨迹。展览不仅是对两位大师的纪念,更是对中国建筑学发展史的一次重要回顾。</p> <p class="ql-block">2、时间与地点</p><p class="ql-block">展览于2025年1月23日-4月18日在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939号滨港商业中心六楼,趣看美术馆举办。这是全国巡展的上海站,也是趣看美术馆的开馆首展。</p> <p class="ql-block">二、内容与亮点</p><p class="ql-block">1、五大主题</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五个单元: 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通过19件核心展品,串联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一生,呈现从求学宾大,到创建中国首个建筑系、考察古建筑、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学术历程。</p> <p class="ql-block">2、重磅展品</p><p class="ql-block">①《营造法式》注释手稿:梁思成晚年未出版的遗稿首次展出,是其毕生研究宋代建筑经典《营造法式》集大成之作。</p> <p class="ql-block">②林徽因的测稿与佛光寺发现:新发现的林徽因手绘佛光寺唐代经幢测稿,结合照片与信件,完整呈现佛光寺断代的关键证据,驳斥了“中国无唐代木构”的论断。</p> <p class="ql-block">③梁林的家书与信件:包括林徽因1928年途经上海时,写给梁启超的信(提及豫园之行)和梁思成1946年访美前,在上海写给费慰梅的英文信,展现生活与学术交织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3、沉浸式体验</p><p class="ql-block">①多媒体影像空间:层高七米多的屏展厅重现梁林在战乱时期考察古建筑的历程,五台山佛光寺、应县木塔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②应县木塔模型:1:25高精度复原模型,配合光影效果,展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三、上海渊源与特别策划</p><p class="ql-block">1、梁林与上海的纽带</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八岁时,随家人迁居上海虹口区金益里,在爱国小学就读。</p><p class="ql-block">2、1936年梁林参与发起中国近代首个全国性建筑展览会(旧上海市博物馆),林徽因担任陈列组主任并发表论文。</p> <p class="ql-block">3、上海首批华人建筑师(如赵深、陈植等)与梁林在学术上深度互动,推动上海近代建筑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4、古今对话设计</p><p class="ql-block">展览空间设置,应县木塔模型与玻璃幕墙外的东方明珠形成“古今建筑对话”,凸显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建筑起源地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面向全国征集,共收到240多件设计方案,最终采用由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方案。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开始兴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据不完全统计,从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费达3亿余元。</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部分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四、展览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展览不仅对梁思成和林徽因学术成就的梳理,更通过文献与实物结合,展现“新而中”的建筑理念(首次提出是在1959年的上海研讨会)和家国情怀。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考察、保护实践及教育贡献,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现代建筑学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编辑: 贰零壹八的夜</p><p class="ql-block">摄影: 贰零壹八的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18887</p><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5年2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