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之外,自有天地

欣宇

<p class="ql-block">手机不是“我”,笔不是“我”,可为何人们总将“我的认知”等同于“我”我本身?当我们拆解这个思维陷阱,会发现“自我”始终站在所有认知之外。婴儿啼笑皆生灭,本无苦乐概念,直到我们开始用欲望的标尺丈量世界——未满足时命名痛苦,满足时标注幸福,这不过是后天编织的认知罗网。</p><p class="ql-block">人类最璀璨的智慧,在于觉醒自我定义的能力。当意识到所谓“幸福”与“痛苦”皆是可塑的观念模型,便触到了生命的主控权。降低欲望阈值时,满目皆是馈赠;转换认知视角时,处处可见光明。这并非否认真实感受,而是勘破感受背后的造物法则。</p><p class="ql-block">“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箴言,恰揭示了人类超越宿命的精神禀赋。当我们停止将情绪体验固化为不可更改的实体,便打开了重新定义生命体验的维度。真正的自由,始于看破所有“理所当然”都是可解构的认知积木,而每个人都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建筑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