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公园内,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和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封面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晋祠景区由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组成,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p> <p class="ql-block">太白亭</p><p class="ql-block">位于晋祠公园的入口处,是晋祠公园的门户之一。李白曾游历至此,并留下了赞颂晋祠美景的诗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太白亭不仅是一座亭子,更是对李白文化影响的象征。匾额上的“太白亭”三字由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p> <p class="ql-block">晋祠胜境</p><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藕香榭</p><p class="ql-block">是晋祠公园东大门广场上的一组亭台之一,位于北侧。藕香榭依水而建,四周有栏杆,前面有抱厦,东西接长廊,宛如水中仙阁。其上题有一副楹联“春色放开杨柳绿,露珠滴尽藕花香”,勾勒出春日柳绿、夏时藕香的清幽画面。</p> <p class="ql-block">唐园</p><p class="ql-block">是晋祠内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晋祠公园内,因晋阳是唐朝的发源地而得名。唐园内有一对铁狮子,其基座侧面铸有“嘉靖四十年五月初三日造”的字样。唐园的匾额“唐园”由傅山所书,蓝底金字,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p><p class="ql-block">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内有秦琼等二十四人塑像。高20余米,内部供奉李世民塑像。阁楼三层檐下分别悬挂“龙汾阁”“凌云阁”“飞龙阁”三块匾额,形成独特的“三阁叠加”结构。</p> <p class="ql-block">唐宗遗风</p><p class="ql-block">是晋祠景区以李世民和唐朝开国史为核心打造的纪念性主题,通过雕塑、建筑和园林设计,强化太原与唐代文化的深层联系。 这一主题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三晋文化源流的彰显。</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p><p class="ql-block">穿过唐宗遗风亭子,迎面是是李世民和他的重臣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徐茂功和长孙无忌的一组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黄刺玫</p><p class="ql-block">寓意真诚与温暖,友谊与感激。</p> <p class="ql-block">会仙轩</p><p class="ql-block">即四美亭。面阔五间,采用单檐卷棚扇形设计,三面勾栏,并设有美人靠。西壁镶嵌有四大美人砖雕,分别描绘了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和贵妃醉酒的场景,这些砖雕人物神态刻绘精美,线条道劲有力,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p><p class="ql-block">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国君晋文公(重耳)而建的纪念性建筑,位于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是晋祠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晋文公,即重耳,晋献公之子。他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晋文公一生坎坷,颠沛流离19年,受尽苦楚,晚年方才立国建业。</p> <p class="ql-block">晋国宗祧</p><p class="ql-block">宗、宗庙,祧(tiāo),远祖之庙。引申指家族世系;宗嗣;嗣续。继承祖业,即王位。</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知仁寿兴</p> <p class="ql-block">功不言禄</p><p class="ql-block">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主角是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大夫,辅佐晋献公治国理政。晋国内乱时,介子推护送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国外,历经艰辛,最终重耳成为晋国君主。</p><p class="ql-block">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对其忠心耿耿,甚至在重耳饿晕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食用,使其得以存活。重耳回国登基后,赏赐随从流亡人员,唯独没有封赏介子推。介子推认为忠君的行为是自然的,不应求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选择了隐居山林。</p> <p class="ql-block">东园</p><p class="ql-block">位于晋祠景区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是园中最重要的景点之一。东园内主要建筑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老君殿、圣母殿、拜殿五楹以及东西廊房等。</p> <p class="ql-block">老爷阁</p><p class="ql-block">位于晋祠正门右前方,是晋祠内纪念三国名将关羽的建筑。因关羽在民间被尊称为“关老爷”,故得名“老爷阁”。</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规划布局。</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部路线: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p><p class="ql-block">南部路线: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p> <p class="ql-block">对越</p><p class="ql-block">意为报答宣扬祖先或圣母的功德。</p><p class="ql-block">“对”:意为“报答”或“响应”,强调对先人恩德的回馈。</p><p class="ql-block">“越”:意为“宣扬”或“传播”,指将功德广而告之。</p> <p class="ql-block">傅山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原为同乐亭,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位于晋祠博物馆内胜瀛楼的西南侧,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馆内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构形与装饰,是永久性陈列展览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傅山</p><p class="ql-block">(1607年—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画家、诗人、医学家。</p> <p class="ql-block">傅山草书唐代诗人赵嘏(gǔ)的《江楼旧感》:</p><p class="ql-block">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p><p class="ql-block">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p> <p class="ql-block">牡丹花开</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又称“鱼沼飞桥”,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初建在北魏之前;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953年11月10日、2003年4月进行了对鱼沼飞梁的修缮工程。</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位于鱼沼之上;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 评)</p> <p class="ql-block">撒金碧桃</p><p class="ql-block">花单生,直径2.5-4厘米,半重瓣或重瓣,同一株可同时呈现纯白、浅粉、深粉及绯红色,甚至单朵花瓣出现“半红半白”或条纹状渐变,花期3-4月。</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p><p class="ql-block">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周柏</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种植的柏树,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是晋祠最古老的活文物。现存一株位于圣母殿北侧,树干粗壮需数人合围,向南倾斜生长,形似卧龙,故称“卧龙柏”。其生命力顽强,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的彩塑是一绝,尤其是那四十三尊侍女像,她们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有的娇羞,有的哀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这些彩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p class="ql-block">是晋水主泉,自地下5米断层岩涌出,水温恒定17℃,清澈如玉,泉名取自《诗经》“永锡难老”。实用功能:灌溉晋祠稻田,培育出优质晋祠大米。</p> <p class="ql-block">三晋名泉</p><p class="ql-block">包括难老泉、鱼沼泉和善利泉,其中难老泉是最大的泉眼,号称“晋阳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胜瀛楼</p><p class="ql-block">位于晋祠水镜台西南侧,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瀛洲,中国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之一,而胜瀛楼自然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p><p class="ql-block">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仿明清建筑风格修复晋溪书院,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子乔祠”是“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原堂</p><p class="ql-block">王姓温姓和祁姓家族的堂号,出处《沙田文献》(第十二册)。太原堂,源于山西太原,象征着认祖归宗,其中太原王氏历史上显赫,现今全球多地建有太原堂王姓宗亲会馆。</p> <p class="ql-block">董寿平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占地2200平方米,融合晋南民俗风格与现代化展览设备(由日本捐赠),馆内设有展柜、贵宾接待室等设施,外部环境清幽,与晋祠自然风光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仁风应物</p><p class="ql-block">董寿平书画展</p><p class="ql-block">董寿平(1904年2月17日-1997年),原名董揆,字谐柏,后因仰慕清代画家恽寿平(号南田)而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理论家及鉴赏家。</p> <p class="ql-block">董寿平绘画特色:以松、竹、梅、兰及黄山山水著称,享有“董梅”“寿平竹”“黄山巨擘”等美誉。其画风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精神,注重气韵与哲理表达,代表作包括《黄山云海》《墨竹》《朱砂红梅》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董寿平书法造诣:书法苍劲刚健,古朴潇洒,以中锋用笔见长,强调“用写字的方法作画”。艺术理念:主张“阴阳辩证法”创作观,提倡“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结合,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美人梅</p><p class="ql-block">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小乔木。叶互生,呈广卵形或卵形,紫红色。花呈淡紫红色,半重瓣或重瓣,花叶同放,繁密有香味。果实呈球形,呈鲜红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p><p class="ql-block">位于奉圣寺北的浮屠院中。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层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着蓝天白云,很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1952年2月9日,晋祠由山西省政府移交给太原市人民政府,成立晋祠古迹保养所。1990年,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更名晋祠博物馆。2017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202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获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