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 南阳赏花 山水画廊 八百里灵秀南阳 5日游。(一)

宜平

<p class="ql-block">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2019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暨第九届中国月季展、第十二届十三届南阳月季花会的主会场。该园区总占地面积约3200亩。园区共种植各类月季180余万株,6000多个品种,是国内面积最大、品种数量最多的月季专类园。</p> <p class="ql-block">花洲书院 位于河南省邓州市人民东路,该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占地面积211亩。</p><p class="ql-block">花洲书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五进四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由讲堂、春风堂、藏书楼等建筑组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便诞生于此。</p><p class="ql-block">2014年12月,花洲书院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2019年10月,花洲书院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记》— 范仲淹</p> <p class="ql-block">康熙书写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p> <p class="ql-block">丹江渠首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直接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p><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开工,2013年12月通过验收,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p> <p class="ql-block">丹江大观苑位于豫鄂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北岸,水域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素有'亚洲天池'美誉。</p> <p class="ql-block">中原盛世观音是位于河南丹江大观苑景区内的标志性动态雕塑群,总高68米,以三面观音像为核心,结合莲花宝座、观音化身及力士等元素,是全球唯一可升降的观音雕塑,融合佛教文化与现代技术,象征南水北调工程与观音慈悲精神的契合。</p> <p class="ql-block">南阳市汉画馆 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南端的龙首处,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汉画馆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对外开放。汉画馆馆藏文物已达两千余件。汉画馆占地面积5356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00年南阳市汉画馆获“2000年度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p><p class="ql-block">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汉画馆的 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上图 镇馆之宝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上图 说明</p> <p class="ql-block">南阳武侯祠 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故事发生地。</p><p class="ql-block">1963年,南阳武侯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南阳武侯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阳知府衙门 又称为南阳府署。</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p><p class="ql-block">府衙坐北向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南阳知府衙门是中国清代唯一一座保存至今而且布局依然完整的府衙建筑。</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南阳知府衙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墓及祠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又称医圣祠,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所在地,现占地面积12030平方米,张仲景墓及祠含各式房屋136间。墓祠古建筑群占地3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张仲景墓及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南阳医圣祠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石,张仲景博物院(医圣祠)馆藏文物,立于公元330年,距张仲景卒年只有111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