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电影摄影—《我的光影生涯(12)》

曾湘敏

↑(1)这是我在拍摄时的工作照。<br><br> <b>有了第一学年学习图片摄影和摄影技术课的基础,第二学年我们就开始学习电影摄影了。对于这方面,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当然得从最基础的学起。<br>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是韩健文老师,主课老师是曹作宾老师。<br> 尽管电影摄影在用光、取景、透视、前景的应用等方面和图片摄影又相通的地方,但对我来说,一切都觉得很新鲜。在学习中,我们是有机会用摄影机实拍的,但拍电影时使用的胶卷远比拍图片要多得多。好在同学们无论是谁把机器拍摄,都会相互商讨,使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加。<br> 还有就是通过观看电影从中也能间接学到拍摄的技艺。记得那时候,我们电影学院,每周四、六晚上均会在剧场放电影,一般都是新上映的故事片、新闻简报。在学电影摄影课时,课上也会有参考影片观赏。学了一些电影常识后,再看电影就会从看门道方面去琢磨。除了学校里看电影外,我们还经常花一角钱到影院看老电影。那半年间,几乎天天读再看电影。</b><br> ↑(2)韩健文老师早年从事新闻纪录电影摄影,1955年电影学院前身就读“摄影专修班”。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影摄影教学工作。1965年,任我们班的辅导员。 <b>下面我就给大家普及一些电影摄影方面的常识:。<br> (一)摄影机的拍摄速度为每秒24个画格,相当于相机的1/50秒。</b><br> 譬如说一个人的手举起到摸脑袋,需要一秒钟。那拍摄时,记录在胶片上就是24个画格。这样在画格之间,手举起的动作是有间隙的。由于人眼对看到的景象在视网膜上有一定的停留,当放映机也以每秒24个画格播放时,人们就觉得画面中运动的景物并没有间隙。当年在延安,由于胶片短缺,曾经以每秒16个画格拍摄,在放映的时候,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就显得略快、有跳跃的感觉。如电影中花儿瞬时开放,那是用摄影机逐格拍摄获得的。譬如花儿从花苞到盛开需要一天时间,摄影机每20分钟拍一张,等于用72格画面来展示。这样原本一天时间才开的花,在三秒钟就瞬时开了(好比用数码相机延时拍摄)。反之人们看体育比赛中的慢动作,那是拍摄的时候使用了高速拍摄的缘故。如果摄影机用每秒72个画格来拍摄,那等于把原本一秒钟完成的动作,用三秒钟来展示,动作便慢下来了。这个常识,我就不用图片来展示了。<br><br><b> (二)接下来我来介绍拍摄时需要注意画面中的轴线。</b><br> ↑(4)此图我是手绘的,用从左往下再由右往下共六个画面来说明注意中轴线在拍摄中的中要性。<br> 第1图,甲人由左向右逃跑,乙人在后面追,中间为无形的轴线,是摄影机在下方拍摄的画面效果。<br> 第2图,如果摄影师把摄影机突然放在上方往下拍,两人逃和追的方向并没有变,可拍得的画面效果如图:甲人有由右往左逃跑,乙人在后面追。观众以为甲人又往回跑了。<br> 第3图, 如果拍摄时,摄影机往左移动,靠近乙人拍摄。画面效果虽然成了甲人往上方逃跑,乙人在往上追。但观众眼里甲人逃的方向没有变。<br> 第4图,摄影机继续往左移动,与乙人、甲人几乎上下在一条线上。拍得的画面甲人往上逃,乙人后面追,但观众眼里甲人逃的方向依然没有变。<br> 第5图,摄影机继续往左移动,都移到乙人的左侧了。拍得的画面效果如图,甲人逃跑的方向已经向画面偏左上方向逃跑。但观众眼里甲人逃的方向依然没有变。<br> 第6图,摄影机继续往左移动,都转到甲乙两人的上方,此时画面中甲人往左逃,乙人在后面追。其效果虽然和第2图一样,但观众心目中,甲人逃的方向还是没有变。其原因就是因为拍摄的时候,摄影机在观众的眼前越过了中轴线。如果是拍一辆行驶着的汽车,如果轴线问题处理不好,观众还以为汽车又开回来了。<br> <br><b> (三)拍电影分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b><br> ↑(5)固定镜头好理解,就和相机拍摄一样,不同的是画面中的景物是有动感的。图为1983年电影《甜女》在长白山外景地。画面中摄影机架在三脚架上,应该是在拍固定镜头。 ↑(6)本视频是电影《五朵金花》中的一个固定镜头。不管画面中人物如何行动,只要摄影机机位不变,就是固定镜头。 ↑(7)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升、降”。其中“推、拉”镜头的拍摄,就好比相机上的变焦镜头。从广角变到长焦,看摄影师取景的需要。可那时候摄影机没有变焦镜头,只得把摄影机架在小车上,拍摄时通过轨道把小车上的摄影机拍摄的画面由全景渐渐地变成近景、特写,这叫“推”镜头。“拉”镜头正好相反,是把小车上的摄影机拍摄的画面由近景渐渐地变成全景。图为拍摄“推、拉”镜头用的移动轨道。 ↑(8)电影《打击侵略者》中的一个“拉”镜头。从演员特写摄影机往后退,“拉”成一个多人的中镜。 ↑(9)电影《打击侵略者》中的一个“推”镜头。从多名演员的中镜,摄影机往前“推”成一个人的特写。 ↑(10)“移”动镜头,一般是指拍摄时摄影机在轨道上横向移动拍摄。据说,有一次摄影师在船上拍岸边的景色。摄影机没有动,可船在行驶,拍得的效果,让人们认识到摄影机可以变化位置拍摄,且效果更佳,这才演变成多种运动镜头。大家在看电视的体育比赛百米跑时,摄像机和运动员同时从起跑点跟到终点,这应该也算是横“移”镜头。图为摄像镜头在移动轨道上。 ↑(11)电影《羊城暗哨》中特务梅姨被抓后,望眼看去,用一个横“移”镜头,展示给观众的是满脸苦相的特务全都被捕了。 ↑(12)1991年李前宽、肖桂云两位导演在拍摄电影《决战之后》时用的三脚架下面带轱辘,这样便于摄影机位的变动。 ↑(13)“摇”镜头,就是摄影机拍摄时,画面从一方转向另一方。本视频为电影《五朵金花》中用“摇”镜头展示结婚喜庆场面。 ↑(14)“升”镜头,是把摄影机安置在升降机上。拍摄时,从低处近处的景物画面,逐渐升高拍成大全境画面。“降”镜头正好相反,是由高处拍摄的景物,随着摄影机的下降,拍摄到低处的景物。图为1994年肖桂云导演在电影《七七事变》用升降机拍摄的现场。 ↑(15)1999年由谢飞执导,傅靖生任摄影师的电影《益西卓玛》使用升降机拍摄的现场。 ↑(16)我的同学傅靖生(右二)和英国导演Patrik fleming合作拍摄的电影《秦始皇》,使用的是升降杆,摄影师和导演只要观看安装在杆下面的频幕便行。这样的升降杆(见图右下角)大大方便了升降镜头的拍摄。<br><br><b> 值得注意的有几条:<br> 一,不管使用哪种运动镜头拍摄,移动时一定要匀速(不快不慢)。<br> 二,当年,我们学习的时候,老师教的就是不管使用哪种运动镜头拍摄,都应该有起幅画面,即拍摄时用一个三五秒钟的固定画面作开始,移动到最后,还得有一个三五秒钟的画面,我们叫幅画。以上选用的运动镜头的视频中,拍摄时均有“起幅”和“落幅”。 据我的一位参加过审片同学说:现在很多片中的移动镜头不注意起幅和落幅了,有的连“中轴线”也不顾了。 <br> 三,摇镜头,切记不能来回地摇。就是从景色的一边摇到另一边,又摇回来(这样的情况我在业余拍摄的视频中常见到)。</b> <br> <b>(四)我们还学了“电影镜头的衔接”或说“电影语言”“蒙太奇”。</b> ↑(17)电影画面的剪接,主要是导演掌握的,摄影师也要懂得。这方面的理论,对我后来到画报社工作很有帮助。就好比我们的专题摄影,一组图片要有主题照片,并和其他照片一起阐述主题的。画面在景别上要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区别。这是电影《羊城暗哨》中有一组镜头组成从“梅姨”的嚣张,到“209”找到了敌人暗藏在行李船舱中的定时炸弹,并将其投入海中的情节。这一组有中镜和人物、定时炸弹、钟的特写,到炸弹在水中爆炸。整个片断没有台词,只有钟的滴答声和“209”的脚步声,以及最后的爆炸声。表现了敌人的狡猾,危险的场面氛围和“209”的机智勇敢。<br> <br> <b>下面是一组我和同学们在学习电影摄影时的一些画格。每次具体内容有摄影师决定,“导演”、 “演员”、灯光师等都是同学们互相担任的。这些画面,哪一个是谁拍的不记得了,就认得画面中的“演员”是谁了。</b><br>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b>最后两个画面中的角色是我扮演的。由于我分配工作后并没有从事电影摄影,对定影摄影方面的常识和技艺,特别是新的方面不胜了解。上面介绍的,全凭当年的记忆,既不全面,说得也不专业,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凉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