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洞县--飞虹塔

龙行天下269

飞虹塔,位于洪洞县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内,其前身是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唐大历四年(769年)扩建。 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建 ,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 ,明天启二年(1622年 )塔身加装琉璃 故又称琉璃塔。飞虹塔为楼阁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 。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飞虹塔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拍摄场地 。<div> 飞虹塔塔身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第三至第十层各面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塔身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正北则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制做精巧,色彩绚丽 ,全塔上下存有百余个铁铃叮 。著名的绕口令《玲珑塔塔玲珑》说的也应该是飞虹塔吧!</div><div> 阳光下的飞虹塔,琉璃瓦绚丽多彩,尽显其优美的身姿,他的砌筑和雕刻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他是先人留下的瑰宝、一座绝美的艺术珍品。他静静地矗立这里尽千年,饱经风霜,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在向人们所说着他经历的故事。当风轻轻吹过,塔角的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飞虹塔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声音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带着往昔的记忆与情感。站在塔下,闭上眼睛,静静聆听这美妙的声音,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劳作、祈祷的场景。飞虹塔见证了山西这片土地上的无数变迁,它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岁月的磨砺,却依然坚定地屹立着,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div><div> 广胜寺之瑰宝不仅在飞虹塔,塔后有处结构奇特的元代建筑,单檐歇山,琉璃屋顶,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称作弥陀殿。弥陀殿的经典之处在于这里曾保存过一套稀世藏经,卷帙浩繁,近七千卷六千多万字,这部藏经刻版于金朝,是宋代第一部木刻大藏经的翻刻本,其年代久远,发现时已成孤本,因广胜寺当时属于赵城,这部经书被称为《赵城金藏》。</div><div> 上世纪三十年代,高僧范成云游汾河,无意中看到了广胜寺的藏经,并整理出五千多卷。《赵城金藏》的发现引起轰动,可是战乱已起,广胜寺的僧人秘密将藏经转移到飞虹塔难以攀爬的塔身夹层中。侵华日军占领中原后开始觊觎这部经书,1942年初春,驻扎在广胜寺附近的日军通知寺庙主持,要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登塔鸟瞰庙会,眼看藏经难保,主持决定将它交给抗日组织。经藏的消息被一层层上报,并经太岳军区陈赓将军报请延安,中央命令全力保护,绝不可让国宝落入日寇之手。于是,军分区、县大队、区小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组织民工肩挑驴驮,连夜搬空五千多卷经书。紧接而至的是日军的五一大扫荡,太岳山区军民辗转迁移经书,终于保住了大部分卷藏。建国以后,《赵城金藏》运至北京,现已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