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几位临终老人,一位是我所尊敬的赵老师,生前相当健谈,但到弥留之际早已失语,因肢体瘫痪也不可能提笔留言,面部表情丰富,证明老人神志清楚,只留两颗清泪与我面对,满腹话语难以表述,又见过几位老人,情况差不多相同。口中不停嘟囔着,我们却无法听清想讲些什么,人生痛苦至此,我想大概差不多了。 <p class="ql-block">赵中英老师当年给我的信之一。(在武汉生活的她,在信开头作了一首诗,把我的姓名镶嵌其中)诗曰:</p><p class="ql-block">黄鹤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此地空余黄鹤楼。</p><p class="ql-block">归云钟声传千里,</p><p class="ql-block">佛学哲理明神州。</p> <p class="ql-block">回信章节一瞥</p> 古语说病来如山倒,许多人病倒是突然而至的,事先并不知道,想人生本来是这样,来无人与你商量,去也无人提前告知,当你想到要对在世之人关照点什么时,很可能已无法表达了。本来么,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谁能有先见之明呢? 我平生收到的第一份遗嘱是我的好友芳给我的,那年这家伙才 30 多岁,浑身肌肤都透着青春活力,却硬要将一份遗嘱交到我这个大姐手里。理由很简单,因她离异后适逢拆迁购房问朋友借了一些钱,她说自己一个人,万一有个三长二短,出门被车撞了什么的,要对所借钱之人有个交代,白纸黑字上一笔一划写着遇万一后托付我将现有住房卖掉,多少还债(还没有忘记利息),多少留给儿子作抚养和教育基金等等,她姐姐那儿也留了一份,并进行了公证。我当时拿了这份嘱托真是啼笑皆非,不收吧对不起她对我的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收吧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我一向喜欢她的文笔,她给我的每一封信我都保存得很好,惟独这封遗嘱使我感觉为难,为难之余也很敬重她的做法。想这世上有多少未了的情,未还的债,能如此清楚地跃然纸上,这样的人行事必然洒脱,为人肯定豪爽。几年后,她还清了债务,我登门将遗嘱还给她,在彼此的笑声中化为灰烬。 <p class="ql-block">浑身透着青春活力的吕成芳。</p> 就在芳给我遗书的那一年,我所认识的一位熟人,因外出进货夜遇车祸瞬间车毁人亡,留下年轻漂亮的妻子抱着才出世的婴儿嚎啕痛哭,也留下年迈的父母白发送黑发,年轻能干的父亲留下的资产如何处理?在飞来的横祸面前,在彼此都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死者没有留下任何嘱托,而如果死者生前如芳那样留有一纸遗书,事情马上就会简单容易得多。 我们身边的人像芳这样的做法是不多的,似乎总有点避讳,怕不吉利。这个问题多少让人感到有点残酷。而在国外就很平常了,公民成年后一般都立遗嘱,国外很多人在出远门或乘飞机前都会立下遗嘱,最近听说国内年轻人立遗嘱的也多了起来,这些人大多事业有成,他们思想开放,不像老年人那样忌讳死,我想还有更多的是他们对人生、对亲人更懂得担负起自己的责任。<br>而最近我突然发现,身边立遗嘱的老人也明显多了起来,特别是身体欠安的老人。遗嘱的内容多是委托亲们在自己身体回春无望时,拒绝过度治疗,拒绝开颅,切气管等有创抢救,拒绝去ICO,愿意接受为减轻痛苦而采取的医疗措施,死后不设灵堂,不置墓地等等。从这些文字中,感觉老一代人对临终的需求愈发清楚了。也许是看得多了,也许是听得多了,与其到最后受尽病痛医疗之苦,人财两空,不如自然接受归途。<div><br>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文明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