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英华双语学校的校园里,一场关于诗词的文化盛宴悄然展开。校园的诗词板报如同一扇扇通往古代文学殿堂的窗户,吸引着师生们驻足欣赏、品味。</p> <p class="ql-block"> 苏轼,这位北宋文学巨匠,其作品在板报上更是熠熠生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的美描写得灵动鲜活;《题西林壁》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江城子·密州出猎》尽显词人的豪迈与壮志;《赠刘景文》则借景抒情,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 在诗词的星河中,汲取奋进的力量。《长歌行》以自然更迭为引,告诫我们时光匆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负青春韶华。《劝学诗》系列则从不同角度,激励男儿勤奋读书,揭示书中蕴含的黄金屋、千钟粟,以及修身齐家之理。“未来可期,行而不辍” ,让我们借由这些经典诗篇,踏上求知之路,用努力书写璀璨未来,在诗词的滋养中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在爱的时光里,邂逅母亲节的温暖。板报上,孟郊的《游子吟》,以一针一线勾勒出母爱的细腻深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临行前的密密缝,是母亲无尽的牵挂与惦念。旁边的话语,如“母亲是河流,荡漾爱怀抱”,将母亲的爱比作港湾、河流,诉说着这份爱的包容与滋养。让我们驻足于此,感受母爱的伟大,铭记这份深情,在感恩中传递爱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 走进周敦颐的《爱莲说》,领略君子品格的诗意画卷。在这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于污浊尘世中坚守纯净。它中通外直、香远益清,是高洁与正直的象征。板报以优美文字与生动图画,展现莲花之美、君子之德。让我们一同沉浸其中,感受这份超凡脱俗的魅力,汲取精神养分,在心灵深处种下高洁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马致远那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秋意萧瑟的羁旅图,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与愁绪。紧接着,杜甫的《春望》,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怆,将安史之乱时的家国之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家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 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那一连串如泣如诉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仿佛将词人的孤寂、愁苦一一诉说,让同学们领略到婉约词风的细腻与深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则以质朴的语言,传递出母爱的温暖与深沉,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踏入诗词天地,邂逅古韵风华。这里,有辛弃疾笔下《清平乐·村居》的温馨农家画面,低矮茅檐、青青溪草,一家老小各得其乐,尽显乡村生活的质朴美好;也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清幽夏夜景致,明月惊鹊、稻花蛙声,传递出丰收的喜悦与对田园的热爱。让我们跟随板报的指引,在诗词里漫步,感受古人的情思,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穿越时光长廊,共品诗词之美。在这里,李白的浪漫才情熠熠生辉。《早发白帝城》里,轻舟疾行,我们领略他遇赦后的畅快;《将进酒》中,豪饮高歌,感受他的洒脱不羁与对生活的热烈。还有诸多经典篇章,或绘景寄情,或咏史抒怀。让我们一同沉浸于这诗词板报,探寻诗仙的精神世界,在古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 英华双语学校一直致力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此次诗词板报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同学们对诗词的热爱,让诗词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相信在诗词的滋养下,英华学子们将在文化的海洋中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与传统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