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增强师生防震避险意识与应急自救能力,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我校于2025年5月12日上午组织开展了“5·12”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活动。全校42个班级、2500余名师生及教职工参与本次演练。</h3> <h3>精心筹备,周密部署 <br>演练前一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应急演练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方案》,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组织班主任开展培训,详细讲解演练流程、疏散路线及安全注意事项;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指导学生掌握“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震要领和安全疏散方法。同时,对教学楼各楼层、楼梯通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疏散路线畅通无阻。 </h3> <h3>5月12日上午9时40分,随着第一声警报响起,防震避险环节正式开始。教室内的师生迅速做出反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就近躲在课桌下,用书本、书包护住头部,身体蜷缩在课桌旁,等待“地震波”减弱。</h3> <h3>9时41分,第二次警报拉响,各楼层引导员迅速到达指定岗位,组织学生按照预定路线有序撤离。学生们按照“就近、有序、快速”的原则,从教室向操场安全区域疏散。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走在队伍前方引导,随班教师断后,确保无学生滞留。仅用时3分10秒,全体师生安全疏散至操场,各班级迅速清点人数并向演练总指挥报告,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有条不紊。</h3> <h3>到达操场后,各班迅速清点人数,然后按年级上报!</h3> <h3>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师生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害的危害性,掌握了科学的避震、逃生方法,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br>本次演练检验了学校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锻炼了应急指挥系统的协调能力,各部门之间配合更加默契,师生在实践中熟悉了疏散流程,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br>演练前后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使防震减灾知识深入人心,达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h3> <h3>学生成长中心的李艳琦老师最后做了总结发言:防震减灾不是“一日之功”。今天的演练结束了,但“安全意识”永远不能松懈。让我们记住:每一次弯腰躲避,都是为了更好地挺直生命的脊梁;每一次有序奔跑,都是对“生命至上”的最美践行。<br>愿我们永远怀揣敬畏,精进技能,让安全成为校园最坚实的底色,让生命在准备中绽放从容的力量!</h3> <h3>反思与改进:<br>1.个别学生重视不足:部分学生将演练视为“游戏”,存在嬉笑打闹、行动迟缓现象,未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演练,影响疏散速度。<br>2.细节规范需加强:部分楼梯转角处出现短暂拥挤,暴露出日常安全教育中对细节规范的训练还需强化。<br>改进措施:<br>1.强化安全教育: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日常安全教育课程,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提高师生对演练重要性的认识。<br>2.细化演练方案: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疏散路线,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针对性训练。<br>3.增加演练频次:每学期至少组织1 - 2次防震减灾演练,通过常态化训练,使师生熟练掌握应急避险技能,确保在真正面临灾害时能够快速反应、科学应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