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吕洞宾

二班班

活了大半辈子,才知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俗话使狗蒙冤了,因为打头的两个字本来不是“狗咬”,而是“苟杳”,因为谐音出了错。 话说古时候有一位家境殷实乐于助人的帅哥名叫吕洞宾,他收留了聪明帅气但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年轻人苟杳,准备资助他参加科举考试。有一天,有一位朋友带妹妹来吕洞宾家做客,特别欣赏苟杳,朋友表示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当即被吕洞宾拒绝了,因为他担心苟杳会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而苟杳却表示自己很喜欢那个女孩,并且保证不会误事。于是吕洞宾跟苟杳提了一个要求:新婚的前三个夜晚,不许苟杳见新娘,由他吕洞宾代替苟杳入洞房。苟杳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无奈寄人篱下,只得答应了。 吕洞宾连续三个晚上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在桌边坐着读书,新娘的盖头一直没有被揭开过。到了第四宿,苟杳去见新娘,给她揭开盖头时。新娘生气地问他前三夜为什么一直在读书,根本不搭理她。<div> 苟杳一听,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吕洞宾在提醒他苟杳要努力学习,不要耽误自己的前途。于是,一腔愤怒化作感激,发奋努力,结果榜上有名。被朝廷派到外地做大官去了。</div> 临别的时候,苟杳表达了对吕洞宾的感恩之情,说,没有吕洞宾的帮助与教诲,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发誓将来一定报答吕洞宾的大恩大德。<div>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几年以后,吕洞宾家里着了一把火,烧尽了全部财产,只剩下他和妻子两个活人,生活无着落。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苟杳,于是决定去找他搭救,一路奔波,耗尽了随身的干粮,一边乞讨一边赶路,终于找到了苟杳,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没想到,这苟杳只是给他好吃好喝,一直不提怎样帮助他。</div><div> 吕洞宾很失落,也很刚强。在苟杳家住了几天之后就不辞而别了。</div> 吕洞宾赶回家来时,看到过去那被烧毁的房屋已经没有了痕迹,兀立在眼前的,是一座高大的建筑。他试探着走进院门,听到里面有人声,好像是自己的妻子在哭。他快走几步,果真是妻子正在一个棺材旁边痛哭呢。<div> 他问妻子为什么哭。妻子听到他的声音,吓了一大跳,问道,你怎么还活着?当确认眼前的是活人之后,告诉吕洞宾,前几天来了一伙人给他家盖了这所房子,昨天又来了几个人,抬来了这口棺材,说是苟杳大人吩咐送来的,妻子看见了棺材,就明白了在里面装的一定是吕洞宾的尸首,所以一直在哭。</div><div> 吕洞宾听到这里,怒火中烧,好啊苟杳,我当初不就是让你晚几天入洞房嘛,你居然如此下作!抄起一把大斧子,朝棺材劈去。棺材破裂了,露出了里面的金银珠宝,同时也露出了一张纸,打开一看,说苟杳的熟悉字体。</div> “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看了这些文字,想哭又想笑。<div> 以上是故事梗概,除了与人相处之道,下面是我另外的一点感想:</div><div>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比如听到了这句话,就应该问一问: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是不是在吕洞宾给它好东西吃的时候,误以为要伤害他呢?这么多年,这句话我听过无数次,也曾说过很多次,可是却没有注意到这里面是有问题的。</div><div> 其次,要勤于解决问题,过去不明白的,请字典词典帮忙即可,现在有了网络,就更方便了。不懂就问,没人笑话你,不懂装懂,才招人耻笑。</div><div> 再次,要乐于加工问题,遇到新的问题,如果担心印象不深刻,可以试着加工一下。比如这句俗话,如果说是“狗咬吕洞宾”,那是主谓宾结构;如果说是苟杳吕洞宾,则变成了并列结构。前者陈述的对象是狗,狗不识好人心;而后者陈述的对象是苟杳和吕洞宾两个人,苟杳吕洞宾只是不识好人心,但没有“咬”。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就不会出错了。</div><div> 不多说了,打住,谢谢读到这里的朋友。(5.12)</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说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创者!</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