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名人

郑少祥

<p class="ql-block">在游览象鼻山路经漓江时,中国《十二位治水名人》宣传印入眼里,现抄录下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1、大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筒介:画(约公元前21世纪)为夏后而别氏,姓似氏",名文命,字密,又称</span>夏禹、大禹、神禹,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夏王朝的莫基者,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治水英雄。</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中华大地连续出现特大洪水,给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夏部族人民带来重大灾难。部落联盟首领会议决定,由素有治水传统的夏后氏部落的首领练治水,娇采用"水来土挡"的办法,但由于洪水太大,治水多年没有成功,被尧的继任者舜流放并杀死于羽山。接着,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娇的儿子再来治水。</p> <p class="ql-block">禹吸取了前辈治水失败的教训,以水为师,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律,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水方略,通过疏通河道,排洪入海。在治水过程中,禹还发明和使用了不少先进的治水工具,如用"准绳"、"规矩"等勘测河势地形作为疏川导滞的依据,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平定了经年不息的洪水。</p> <p class="ql-block">洪水平定洪水后,又带领人民"尽力开挖沟渠,排除田间涝水,发展农业生产。为了治水,禹常年在外奔波劳碌,"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身执耒毒,以为民先""沐甚雨,栉疾风"。再这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一《尚书·禹贡》;子日,"禹,吾无间然焉。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平越冕:鬼宫室,而尽力沟油。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吠会致之川。--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禹之决渎也,因以水为师。一一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p> <p class="ql-block">2、孙叔敖</p><p class="ql-block">简介: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一前593年)。芈姓,高氏,名敖,字孙叔,期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河南淮滨)人,春秋时楚国令尹(宰相)、著名政治家、水利家,一生政绩卓著,而尤以治水最为世人所称道。主持修建了期思陂、芍陂等大型灌溉工程,又在今</span>江汉平原一带开发水利,促进了楚国的繁荣富强。</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大约在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一一期思陂,史称"决期思之水,而灌零娄之野"(《淮南子·人间训》),即在今河南固始县境内开渠引水形成渠陂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区。汉代以后称"期思~雲娄灌区",又被美誉为"百里不求天灌区"。</p> <p class="ql-block">孙叔敖任楚国令尹(相当于597年)左有,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一宰相)后,又发动民众"于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在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大别山北麓岗丘与平原的过渡带上,建设者巧妙利用西、南、-芍陂(今称安丰塘)。芍东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的形势,筑堤束水,"周百二十里"。节陂建成后,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也",即修筑堰坝工程拦截沮水,将其引入陂池,用于灌溉和济运,开凿了"通渠汉水、云梦之野"的云梦通渠(运河)。另据有关史料载,孙叔敖还在江汉平原一带兴修水利,如"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零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一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真以水得其所届花品循吏列传》西汉·司马迁《史记》;楚令尹孙叔敖作芍陂,灌田万顷。--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p> <p class="ql-block">3、西门豹</p><p class="ql-block">简介: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初期魏国安(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魏文侯时为邺令,率民凿引漳十二渠(又称引漳渠、西门渠),开我国历史上多首制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西门豹初到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经过明察暗访,发现邺地"河伯娶妇"的迷信盛行,特别是当地的巫祝、三老、廷缘等相勾结,趁机搜刮民脂民膏,致使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他以大智大勇"投邪巫于河,以除邺人之言",既惩治了黑恶势力,又教育了群众,破了"河伯聚妇"的陋习。</p> <p class="ql-block">接着,又发动群众凿引漳十二渠,即在邺西的漳河南岸开12处引水口、修12条引水渠,以溉农田。开渠过程中,由于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百姓劳役较重,颇有怨言,但西门豹不为所动意志如铁,终于毕其功于一役。由于漳河浑浊,含有丰富有机肥料,既溉旦粪,使得邺南大片瘩薄的盐碱地成为"膏壤",亩收一钟(相当于今250斤),亩产提高八倍以上。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西门豹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使邺地民富强。</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请非贤大夫哉!--西汉·褚少孙《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灌(邺田)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东汉·王充《论衡·率性》</p> <p class="ql-block">4、李冰</p><p class="ql-block">简介:李冰(约公元前302年一前235年)、号陆海一说为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晚期著名政治家、水利家。秦昭王末年为蜀郡守,主持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惠及后世,被川渝一带民众奉为水神,尊为"川主"。</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李冰主政蜀郡时,发现蜀地(今四川)岷江流域水早灾害十分严重。治蜀先治水,于是李冰在蜀地大兴水利。最令人称道的壮举是"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即按照师法自然的原则,利用山势、地势与水势,因地制宜地修建了都江堰工程。</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古称湔瑚、都安堰、金堤、健尾壤等,渠首工程位于今岷江中游成都平原的顶部灌县(今都江堰市)玉垒山处,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规模宏大,位置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运三种功能,使早涝无常的成都平原,一跃成为水早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据载,李冰还主持兴建了其他水利工程。如:在南安(今乐山市)沫水上凿平圆崖通正水道":疏通汶井江(即文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县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河道,发展航运和灌溉;穿凿广都(今双流县)盐井和修筑陂池,收盐矿和农田灌溉之利。</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一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冰乃雍江作棚,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早则引水浸润,晋·常琥《华阳国志》;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日:水早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江水东以广都县,李冰识察水脉,穿凿盐井。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p> <p class="ql-block">5、王景</p><p class="ql-block">简介:王量(约20一90年),字仲通,原籍琅班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出生于乐浪(今朝鲜平壤西北)。曾任侍御史、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是东汉最著名的治河专家。主持规模宏大的治河、理汴工程,开创黄河800多年基本安流的局面,有"王景治河,干载无患"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年轻时,王景曾辅助将作谒者王吴修治浚仪渠(今荥阳至开封段的古汴渠),创"墙流法",即在渠侧修筑滚水坝,水大时溢出,以保证渠堤安全。西汉末,黄河决口改道,泛滥达60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与王吴率卒数十万,治河理汴,通过"筑堤,理渠,绝水,立门"等技法,修筑了"自荥阳至千乘海口干余里"的黄河大堤,整治了汴渠,新建了汴渠水门,使"河、汴分流",各安其流。</p> <p class="ql-block">自东汉王景治河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乃至五代,虽然也有河患的记载,但总体而言,这800多年黄河是安流的,没有发生一次重大的改道。后人誉之为"功成历晋、唐、五代,千年无恙",对于以善淤善徙善决的黄河而言,不啻是个了不起的奇迹。王景任庐江郡(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太守期间,率民修复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首创的芍陂,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物阜民丰。</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遣(王)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干乘海口干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票疏决塑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南朝·范晔《后汉书·王景传》;南朝·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以北,渐就壤坟。......一景之治河,修渠筑堤......功成,历晋、唐、五代千年无恙。其功之伟,神禹后所再见者。-一民国·李仪祉《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p> <p class="ql-block">6、马臻</p><p class="ql-block">简介:马臻(88-141年),字叔荐,扶凤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顺帝永和(140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创建了东汉时期江南最大的蓄水灌溉工程一鉴湖(又称镜湖、长湖等),大大促进了绍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后人尊其为"鉴湖之父"和江南水利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马臻任会稽太守后,针对虞绍平原北临沧海,南傍群山,内多沼泽,又常受海水倒灌,洪早灾害及盐碱问题严重的问题,发动民众在会稽山北麓,以会稽郡城中心,东到曹娥江、西抵钱清江之间,修筑了一座狭长型大型蓄水陂塘--鉴湖。它集三十六源水于一身,加上斗门、闻、堰与涵道等一整套设施,上蓄洪水,下拒咸潮,"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形成了科学的排灌体系,使山会平原9000余顷农田成为早涝无虞"音腴之地,亩直一金"(《宋书·孔令符传》)。</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由于鉴湖形成了一条东西长的带状水域,成为连接绍兴城乡的主要水道,平添舟楫之利。从东汉至南宋,鉴湖工程效益至少持续8个世纪。但马臻因筑鉴湖,淹及部分田园坟家,为豪强所诬,蒙冤被杀。越人思其功,将其遗骸从洛阳迁回山阴,安葬于鉴湖之畔,并立庙祀之。</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开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顷。--南朝·孔灵符《会稽记》;会稽疏凿自东都,太守功从禹后无。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一南宋·王十朋《马太守庙》;(鉴湖)向为潮汐往来之区,马太守筑坝筑塘之后,始成乐土。--清·徐承烈《越中杂识》。</p> <p class="ql-block">7、姜师度</p><p class="ql-block">简介:姜师度(553-723年),魏州魏人(今河北魏县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任易州、沧州、蒲州、陕州、同州等地刺史和大理卿、司农卿、将作大匠等职,是唐代杰出的</span>治水名臣、水利专家。由他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有据可考的就达13项之多,工程类型有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军事水障等。</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神龙二年(706年),姜师度出任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为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率人和契丹铁骑的长驱直入,姜师度在蓟门之北(今居庸关一带)拦蓄水流,"张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戒"。这项工程既是一项国防工程,也兼有灌溉之利。为了解决北部边地的军粮运输问题,又循当年曹操开渠旧迹,"傍海穿漕",开成平虏渠。又在清池县开渠,以排泄永济渠沿线洪涝水并溉田。</p> <p class="ql-block">开元元年(713年),姜师度任陕州(今河南三(今沧州市东南)、棣州(今山东惠民东南)、贝州经城(今河北威县北经镇)等地浚河。姜师度转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见同州朝邑县(今陕西大荔东)北有一片叫通灵陂华州街)一带疏导利俗渠、罗文渠,既避水害,又便利农田灌溉。开元七年(719年)门峡市陕州区)刺史,在华阴一带开通敷水渠,在郑县(今陕西华县,现为渭南市华州区和黄河水入陂,在周边广种水稻"凡二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血之利。.......师度既好沟血,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而成功者亦多。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姜师度传》;(姜师度)好兴作,始厮沟于蓟门,以限奚、契丹,循魏武帝故迹,并海凿平虏渠,以通饷路,罢海运,省功多。</p> <p class="ql-block">8、苏轼</p><p class="ql-block">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一代文豪。他不仅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水利方面也颇有建树。苏轼在徐州、杭州、颖州等地任地方官时,多次主持兴修水利,既是一位治水实干家,又是一位水利理论家,撰有《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水利著述。</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正值黄河决口,水困徐州,"彭门城下,水二文八尺"。他临危不惧,组织民众筑堤抢险,本人也亲荷备铺,布衣草覆,"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与民众一道抢救城池,终于使徐州城转危为安。</p> <p class="ql-block">在杭州太守任上、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大力疏浚年久失修的西湖,并将挖出来的葑根、淤泥直线堆于湖中,筑成一条贯穿西湖南北的长堤,营造堤岸景观,后人称之为"苏堤"。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太守任上,他叫停了劳民伤财的八丈沟工程,同时浚治清河和颖州西湖等,使颖州西南一带大获水利之益。</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苏轼)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に于(徐州)城下筑东南长堤......。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更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一北宋苏辙《栾城集·东坡治水》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脱、阿鲁图《宋史·苏轼传》;徐州太守苏长公,夜呼伍卒登城墉,一身未足捍大患,岂无木栅兼竹笼。戏马台傍二十里,筑堤横亘长如虹自公去后五百载,水流无尽恩无穷。一-明·吴宽《赋黄楼送李伯贞》。</p> <p class="ql-block">9、郭守敬</p><p class="ql-block">简介: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市信都区)人,历任都水少监、都水监、太史令、知太史院事等职。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郭守敬在水利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他主持修浚西夏(今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西部一带)境内的秦渠、汉渠、唐徕、汉延等多条古渠,"因旧谋新,更立闸堰"。"渠皆通利",使万余顷土地得到灌溉,重开大都(今北京)金口河,引浑河(今永定河)水漕运、溉田;勘察汶(今大汶河)、泗(今泗河)御(今卫河)等河流的形势,规划出沟通汶、泗、御诸河的运河路径,从而为会通河(今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开凿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水利生涯最得意之笔是开凿了今北京至通州间的漕路--通惠河。在上游开白浮瓮山河60余里,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汇入瓮山泊(今北京顾和园民明湖前身)从而解决了运河水源的问题。扩建瓮山泊和积水潭(今北京什刹海、后海、前海一带,以瓮山泊为济运水库,以积水潭为京杭运河最终的停泊港;同时浚治二者之间的长河水道,建节制闸5座。循金代旧闸河故道,重开大都至通州间运道,并建闸24座,以"节水行舟"。从而实现了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南来的漕船可直接驶入大都积水潭。</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至元改元,从忠宣公行省西夏,兴复濒河诸渠。先是,西夏濒河五州,皆有古渠.....计溉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公为之因旧谋新,更立阐堰,役不喻时而渠皆通利,夏人共为立生祠于渠上。--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太史郭公》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明·宋濂《元史·郭守敬传》守敬开物成务,功施于干载。所陈水利,言未尽从,然功烈赫赫。一一清·朱轼《史传三编·名臣传》。</p> <p class="ql-block">10、潘季驯</p><p class="ql-block">简介:潘季驯(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人,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4次出任总理河道,官至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达10年之久,创造性地提出"以河治河、東水攻沙"等治河方略并付诸实践,取得显著成就,并对后世治河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先后受命主持治河,主要贡献有:针对黄河多沙特点,提出"开导上源、疏浚下流""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等治河思路,实现了治河从分水到束水、从单纯治水到沙水合治的历史性转变,实行治河与治沙相结合的三法,即"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p> <p class="ql-block">构建完善的堤防体系和严格的修守制度,把黄河堤防工程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4种:制定并实行了"四防二守"制度("四防"即风防、雨防、昼防、夜防,"二守"即官守、民守)。通过多措并举,扭转了黄河下游河道长期分流乱流的局面,使河道稳定200多年。潘季驯还根据治河经验,反复研考,撰写了《宸断大工录》(《四库全书》辑录改名《两河经略》)《两河管见》《河防览》等著作,提出了不少富有见地的治河思想,为后世治河提供了重要借鉴。</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公平成之绩,宁独一时赖之乎?仰甚!比闻黄埔已塞,堤工渐竣,自南来者,皆极称工坚费省,数年泪,一日音公之功不在禹下矣。一一明·张居正潘印川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说,真乃自然之理,初非娇柔之论,故日后之论河者,必当奉之为金科也。明代河工第一人,-一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空帝)精氏分清遥堤之用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一恩格斯(德因现代著名水工大师)。</p> <p class="ql-block">11、林则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简介: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span>州)人,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历任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他不但以禁烟抗英的爱国壮举彪炳史册,同时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水名臣,并撰有《北直隶水利书》《畿辅水利议》等水利著作。</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林则徐近40年历官13省,从北方的海河、黄河到南方的长江、太湖、珠江等流域,再到西北的新疆,都留下他治水的足迹。他对治黄贡献很大,几次受命堵塞黄河决口。特别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坚持销禁鸦片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戍边期间,恰逢初夏黄河在河南祥符三十里铺(今河南开封北张家湾一带)决口,洪水滔滔,围困开封,泛滥河南、安徽二省五府二十三县。朝廷命他"折回东河效力赎罪",协助大学士、钦差大臣王鼎堵口。在堵口工地,他不顾戴罪之身和病魔缠身,日夜操劳,"每日五鼓赴工督理,三更始旋寓所",直至半年后大功告成。</p> <p class="ql-block">谪戌新疆期间,他提出了开发水利、大兴屯田的主张。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在伊犁将军布彦泰的支持下,主持开挖阿奇乌苏渠(即"皇渠",今称伊犁人民渠,也称"林公渠"),带着捐资工程款,收到巨大的水利效益。又奔赴南疆屯田,"周历南八城,浚水源,辟沟渠",开垦荒田数万顷。还在吐鲁番大力推广兴修坎儿井,制定《经久章程》,使大片沙漠荒地变成沃壤绿洲。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作"林公井",赞誉他是"吾乡之伟大人物"。</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林公之来也,汴梁百姓无不庆幸,咸知公有经济才。其在河上昼夜勤劳,一切事宜在资其筹划。一--清·"痛定思痛居士"《汴梁水灾纪略》;两河旧皆通海,易淤,且凿河工钜,改为清水长河,与黄埔、吴淞交汇通流。各於近海修闸建坝,潮汐泥沙不能壅入内河涨,则由坝泄出归海。--《清史稿·林则徐传》;(道光)二十四年,新疆兴治屯田,将军布泰奏请以则徐综其事。周历南八城,浚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清史稿·林则徐传》。</p> <p class="ql-block">12、李仪祉</p><p class="ql-block">简介:李仪祉(1882-1938年),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早年两次留学德国,归国后投身水利教育,之后倾力水利事业,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大河。历任陕西水利局长、建设厅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学贯中西,精研水利,是桃李满天下的水利教育家,是兴办"关中八惠"、治黄导淮的实干家,是承前启后的水利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治水名事:李仪祉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至1938年逝世前,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溉田180万亩。他倾力治理黄河,1933-1935年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撰写了《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导治黄河宜注意上游》等论文与报告,。</p> <p class="ql-block">提出黄河治理要上、中、下游井重和防洪、航运、灌溉和水力发电兼顾的指导思想,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路,推行"科学治河"之法,组织力量对黄河流域进行测量;委托德国著名水工专家恩格斯做黄河水工模型实验。他还先后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工务处长兼总工程师、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和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对永定河、淮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治理提出不少建设性主张。</p> <p class="ql-block">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教育事业,参与创办了三秦公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陕西省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改为西北大学工科)、陕西水利专修班(后改为西北农林学院水利系)。1915年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专业学校--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培养了一大批水利精英人才。</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李仪祉先生在关中兴修水利,对关中的农业生产尤其是棉田有很大的好处。一一周恩来</p><p class="ql-block">李仪社先生是中国现代水利的开拓者。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至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一钱正英</p><p class="ql-block">他一生通过培养水利人才,通过对黄、淮、江等各水系的治理譬划,通过引进西方水利理论和工程技术,</p><p class="ql-block">《中国农村工作大辞典》</p><p class="ql-block">水利界的开路人。他有关水利的论著,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一</p> <p class="ql-block">其实,桂林也是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城市。桂林市现辖1市6区10县,总面积27809kmm,约占广西总面积的11.75%。桂林境内河流密布,主要出境河流有桂江、洛清江、寻江、湘江和资江,其中资江、湘江属于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29.13%;桂江、寻江、洛清江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70.87%。</p> <p class="ql-block">桂林市辖区内共有大小河流1289条(其中流域面积50kmm2以上的河流175条,50kmm以下的河流 1114条)。全市现有水库工程445座(含电站水库48座),其中大型6座,中型36座,小型121座,小二型282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