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没有来过美泉宫就不算到过维也纳。没去美泉宫之前,觉得夸大其词。去过美泉宫以后,就觉得恰如其分了。在维也纳的第二天,是我们一整天的城市漫游日,第一站我们来到维也纳的2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美泉宫。 美泉宫中央主门两侧各有一根高大的方形立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象征,就如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前象征帝王权威的阙门一样。两根柱顶雕刻有鹰嘴衔蛇的鹰徽,这是奥地利皇室家族的标志。鹰象征着哈布斯堡王朝,鹰衔着的蛇代表维也纳古城与罗马帝国相关联的历史渊源。(图片来自网络,如果天气晴好,景色有多美。)<br> 美泉宫(Schloss Schönbrunn),又称为申布伦宫,位于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是奥地利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也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夏宫。1996年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宫殿外观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其中有44个房间以洛可可风格纤巧华美的特点加以装饰。整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于皇帝办公和宴请宾客,下层是皇室日常生活的区域,中间以对称的法式花园连接。其规模虽不能和凡尔赛宫相比,但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广阔的花园而成为仅次于法国凡尔赛宫的欧洲第二大皇宫。 美泉宫的历史可远溯至中世纪的卡特尔堡,156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买下成为皇室的领地。1605年卡特尔堡的花园被匈牙利军队毁坏,后被修复成为马蒂亚斯皇帝狩猎时的寝宫。1612年,马蒂亚斯皇帝饮用此处的泉水,清爽甘洌,遂命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就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寓意“美丽的泉水”。1637年斐迪南二世的皇后在此建了一座夏季寝宫并将这个地区也改名为“美泉”。此后皇室都喜欢居住这里,宫殿和花园得到不断扩展后被土耳其人毁坏。169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命令在废墟上建造新皇宫,1700年皇宫的中央部分完工,如今的美泉宫中仍保留当时皇宫的礼拜堂、蓝色楼梯等建筑。后因战争和资金问题,直到约瑟夫一世去世宫殿仍旧没有完全建成。 1740年玛丽娅·特蕾莎女王开始执政,随着哈布斯堡家族对奥地利统治的稳固,1743年美泉宫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与装饰工程,1780年完工,增加了格式花坛、建筑、雕塑等装饰以及美泉宫动物园和皇家花园等园区,最终营建了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美泉宫历经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等多个王朝,见证了欧洲近400年的政治变迁。 <p class="ql-block">拥有1441间房间、目前有明镜厅、大理石厅、节庆厅、茜茜公主寝宫等45间对外开放游览的美泉宫,设计时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与法国凡尔赛宫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但由于财力有限,原设计未能如愿。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古典主义等多种元素,内部装饰融合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大量使用镀金浮雕、湿壁画及中国青瓷等东方艺术品做装饰,从金碧辉煌的皇室寝宫到收藏丰富的艺术画廊,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尊贵与奢华,见证了奥地利帝国的荣耀与兴衰。</p> <p class="ql-block">美泉宫的外墙颜色为“特蕾西亚黄”,搭配鎏金装饰的穹顶,凸显皇室权威。皇宫正面宽度达250米,与法国凡尔赛宫、西班牙马德里皇宫并称欧洲三大皇家园林。位于美泉宫广场北侧的大门,是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融合了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历史象征意义。中央设有凯旋门,共有11道拱门,其中中间3门为主门,两侧配以塔楼和雕塑装饰。 </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在美泉宫广场拍了大合照后就各自进入美泉宫参观了。从前广场进入,从后花园广场离开美泉宫,我们大约参观了二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在入口处,有不少游客在排队寄存,美泉宫也要求寄存外衣和背包,但没有金色大厅那样严格检查,寄存衣物、背包或行李也是免费的。欧洲导游给我们每人一个讲解器。参观的游客很多,队伍蜿蜒如长蛇般挪动,每一步都很缓慢。</p> <p class="ql-block">进入皇宫内部就是一张哈布斯堡王朝历代主要君主的介绍。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是欧洲大陆最古老的家族。1020年,该家族在瑞士阿尔高州建立了鹰堡(哈布斯堡),因此家族便以哈布斯堡为名。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第二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统治范围横跨欧洲多国并涉及亚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这个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之间,亦称为奥地利家族。出生于1339年11月1日的鲁道夫四世(RUDOLF IV)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奥地利公爵,被称为“创业者”(The Found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在维也纳期间,积极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并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哈布斯堡</span>家族通过联姻、军事征服及宗教政策维持统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朝636年的统治整体终结。</p> <p class="ql-block">0号房间是走廊,铺设的是精巧的六边形木地板,美泉宫的其他房间用的也是木地板。哈布斯堡王朝时期,木材是高端装饰的象征,当时欧洲传统的宫殿常采用木地板,因其自然纹理与皇室追求的奢华感更契合,且维也纳气候温和,木材稳定性较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地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既有脚感的温度又有</span>舒适性和安全性,而且更安静,适合宫廷频繁的活动。几百年前的地板做得极其精致自然,这么多人在行走,依旧很安静。</p> 1号房间的卫兵厅是负责宫殿安全的卫兵的住所,警卫室(Guard room)位于宫殿入口。走过卫兵厅、副官厅(皇帝贴身侍卫等待区)、台球厅(皇帝接待和娱乐的房间)后,就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接见厅、书房和卧室。(图片台球厅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3号房间是桃木厅(Walnut Room),因其护壁镶板为珍贵的核桃木而得名。厅内镀金的装饰和参议壁桌是玛丽亚·特蕾莎时代流行的洛可可式风格,大型枝性吊灯是十九世纪的杰作。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在这里接见他的将军、部长及政府官员。他们有的是为感谢皇帝的嘉奖,有的是请示,还有的是得到任命后向皇帝报到。约瑟夫一个上午能够接见上百人,虽然每次只有几分钟,但皇帝对接见者的人名和相貌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当时是出了名的。</p> <p class="ql-block">4号房间是皇帝的书房。弗朗茨·约瑟夫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很勤勉的皇帝,自18岁登基后就从早上5点便开始工作,他书房内的写字桌既是他的办公桌,也是他享用早餐的地方。书房四周的墙壁上大多是家庭成员的油画和照片,还有他的孩子和孙子送给他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书房墙上有两幅巨幅油画,一幅是之一是33岁的弗朗茨·约瑟夫,另外一幅是他的皇后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根妮,她的小名叫sisi,故称为茜茜公主。她既是巴伐利亚女公爵,也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以美貌、自由精神与悲剧人生闻名。而我是因为罗密·施奈德主演的三部《茜茜公主》的电影而知道这位茜茜公主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830年出生在美泉宫,美泉宫是他最喜欢和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1916年也在美泉宫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5号房间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卧室。一生勤勉的约瑟夫的一天从卧室开始就按照严格的时间计划执行。早上4点钟起床,用凉水盥洗后,在床边的小祈祷凳上,开始一个虔诚天主教徒一天的第一次祷告。他的床是军用铁板床,看上去又窄又短,反映了奥地利皇帝朴素的生活作风。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混乱时期,86岁高龄的弗朗茨·约瑟夫在执政68年后,在这张床上去世。床前画架上的肖像是他刚去世时的形象。他在位68年间,经历了三个继承人意外身亡的打击,1898年皇后伊丽莎白被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分子刺杀身亡。家族成员的接连离世使他的晚年极度孤独。</p> <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的房间包括三间小厅:入口处的西方露台间,用于写信、记日记、写诗歌的写字间和盥洗梳妆间。茜茜公主是当时世界最有钱最美丽最有势力的女人,这间盥洗梳妆间是皇后专门为自己美容护理设计的房间,墙上挂满了茜茜公主各时期的照片。为了保持自己苗条的身材,美容护理和体育运动成了她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p>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妻子茜茜公主的套房位于宫殿西翼,也是弗朗茨·约瑟夫和茜茜公主的新婚卧房,保留了19世纪后半叶的家具与装饰。卧室以黄檀木家具为主,搭配白色花卉图案的蓝色锦缎墙面,呈现洛可可复兴时代的风格,体现了当时奢华的生活方式。 <p class="ql-block">名为“皇后的沙龙”的房间是皇后伊丽莎白的接见厅,1854年以新洛可可风格重新进行了装饰。象牙白和金色的护壁镶板夹以丝绸的墙面和以及华贵优雅的家具,整体氛围奢华浪漫。屋内镜子前的立钟有两个钟面,可以同时从钟面和镜子中看到时间。墙上的色粉画都出自18世纪名家之手,有一幅是玛丽亚·特蕾莎最小的女儿玛丽·安托瓦内特身穿猎装的肖像画。1770年15岁的玛丽嫁给了法国后来的国王路易十六,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她与路易十六被囚禁,最终于1793年10月16日被送上断头台。(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11号房间就是这间光彩耀目、装饰华丽的皇室晚宴厅,名为“玛丽·安托瓦内特厅”,因厅内原先挂有一幅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及其子女的挂毯而得名。伊丽莎白王后时的晚宴严格按照宫廷礼仪进行。家庭晚餐是维也纳菜,正式晚宴是法国菜。平常的家庭晚餐6点开始,由3到6样菜,其中弗朗茨·约瑟夫最喜欢的菜肴是维也纳炸猪排、红烧牛肉、炖小牛肉和著名的皇帝蛋酪。通常皇帝坐在桌子的中间,如果皇后碰巧在家的话,则坐在皇帝的对面。为了保持身材苗条,伊丽莎白吃得很少,还常常不吃东西,所以家庭晚宴她常常缺席。在由皇帝安排座位的非官方宴会宾允许隔着桌子聊天,而在其他时候只能以耳语和邻座交谈。</p> <p class="ql-block">早餐室的装潢色彩与晚宴厅相似,家具款式也一样。在约瑟夫二世的第二任夫人玛利亚在位时开始使用,室内墙壁上的装饰是玛丽亚·特蕾莎的母亲伊丽莎白亲自布置的。</p> <p class="ql-block">名为“黄色沙龙”的房间曾经是玛丽亚·特蕾莎和弗朗茨·斯蒂芬早期的卧室,房中家具和装饰呈现洛可可及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后来是他们的孙子首位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书房。房间内的色粉画是女皇玛丽亚·特蕾莎喜爱的日内瓦画家利奥达的作品,几幅画描绘的都是平民的孩子,绘画笔法写实,人物的姿态和神态都很自然轻松。</p> <p class="ql-block">走过的很多房间的角落都有一个这样高高的、错彩镂金得像一座小宝塔的物品,开始我认为是柜子,后来知道是当时的“壁炉”陶瓷暖气炉。这种暖炉是密封的,没有开口,通过来自宫殿外部的取暖通道为房间供热,这样既不影响皇室成员的日常生活,又保持了室内的卫生,同时装饰精致的陶瓷暖炉也成了房间别致的装饰品。这一设施一直使用到1992年才取消。</p> <p class="ql-block">这是阳台间,里面的画像是宫廷画家马丁·凡<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顿创作的玛丽亚·特蕾莎的孩子们的画像,其中一幅是玛利亚·特蕾莎作为匈牙利女王装束的肖像画。</span>与“黄色沙龙”里的平民孩子的画像不同,画像中的人物仪态端庄,表情高贵自信,这些油画像是当时的皇家标准像。</p> <p class="ql-block">16号房间就是美泉宫中最著名的房间之一镜厅(Schönbrunn Palace Mirror Hall),是美泉宫的核心区域,因华丽的洛可可房间内装饰有17面水晶镜子而得名,与法国凡尔赛宫镜厅齐名,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喜欢在这个厅里举行家庭宴会和小型音乐会。屋内以白、金两色为主色调,内部悬挂着大量水晶吊灯和镜子,浓烈的红色窗幔窗帘既华贵又浪漫。厅内的水晶镜子相对而立,镜像的效果令房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1762年,年仅6岁的神童音乐家莫扎特在这里为女皇演奏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第一曲奏完,骄傲的莫扎特父亲这样写道,“小沃尔夫冈一下跳到陛下的怀里,搂住她的脖子,重重地亲了一口。”(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21号房间是节庆厅。美泉宫的节庆厅由一个大节庆厅和二个小节庆厅组成。长40米、宽近10米的大节庆厅(Großer Festsaal)是整座宫殿的中心,是这个帝王家族举行皇家舞会、国事觐见和大型宴会等大型宫廷活动的场所。厅内装饰有洛可可风格的水晶玻璃镜、描金彩绘的天顶浮雕和雕像、奢华精美的枝形吊灯,整个大厅就是一件美轮美奂的洛可可艺术品。</p> 这个昔日的皇室大型宴会场所,装饰风格融合了巴洛克与古典主义元素,反映了十八世纪艺术高峰的美学和风潮。天花板的壁画是意大利画家格里哥里奥·古格埃弥的大作,表现的是玛丽亚·特蕾莎统治时期帝国的繁荣景象。女王和她的丈夫在画面的中央,四周的神话人物象征统治者高尚的品德,外围描绘的是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上丰衣足食的人们辛勤劳作、幸福生活的场景。巨大的镀金木雕枝性吊灯在过去可以同时点燃70只蜡烛,在1901年美泉宫通电后将蜡烛换成了电灯泡。奥匈帝国统治终结后,节庆厅成为音乐会的场所和国际首脑会晤的地方。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前苏联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是在这里举行了他们历史性的会面。 步入大节庆厅,扑面而来的视觉震撼会瞬间模糊双眼,美得无以伦比,好像一脚跨进了哈布斯堡王朝最辉煌的黄金年代。穹顶繁复的巴洛克壁画让空间变得深邃神秘,金色浮雕如藤蔓般缠绕在雪白的廊柱与拱门之间,水晶吊灯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如阳光般温暖了整个大厅,光滑的大理石地面倒映出天花板上斑斓的图案,每走一步都仿佛能听到飘逸优美的圆舞曲在大厅内回荡。 <p class="ql-block">与大节庆厅相连的小节庆厅主要用于生日、命名日晚会、宴会等家庭庆典。大小节庆厅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共同承担不同规模的宫廷活动需求。小节庆厅的两侧各有一个中国厅,左边是椭圆形的,右边是圆形的。18世纪的欧洲宫廷曾热衷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艺术,玛利亚·特蕾莎不惜重金从远东进口艺术品用于宫廷装饰。这两个厅就是那一时代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作。</p> 厅内描金的白色护壁镶板中镶嵌形状各异的中国漆画板,靠墙镀金的支柱和壁桌上摆放着精美的东方瓷瓶。两个厅的拼花地板也堪称艺术佳作,不仅选用了紫檀、桃木等名贵木料,而且拼接的图案如万花筒般光影交错、千变万化。 两个小厅,一个摆放着中国的青花瓷,另一个带有日本风格的装饰,可见女皇对东方艺术的喜爱。这两个小厅曾是女皇举行秘密会议和打牌娱乐的地方。节庆厅位于整个宫殿的中间,透过朝南的窗户,可远眺整个巴洛克花园的景色,应该是宫内视野最好的房间。 <p class="ql-block">28号房间蓝色中国沙龙厅,美泉宫内重要的历史与艺术空间。1918年11月11日,奥地利末代皇帝卡尔一世、弗朗茨·约瑟夫的侄孙在这个房间里签署了退出政府、放弃行政权的声明书,标志着哈布斯堡王朝600余年统治的终结。次日,奥地利共和国宣告成立,卡尔一世带领全家流亡葡萄牙。1922年,35岁的卡尔病死在葡萄牙的马代拉岛,他的妻子齐塔 (Zita)1989年去世,被作为奥地利的最后一个皇后埋葬在维也纳一区的皇家陵墓。</p> 蓝色中国沙龙厅虽然是十九世纪的装潢,但用的墙面是十八世纪从中国进口的高级墙纸。以钴蓝色丝绒帷幔为主,搭配金线刺绣的百合花纹,随着光线摇曳,流光溢彩。墙面装饰融合了东方水墨留白意境与西方油画色彩,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洛可可风格的装饰空间里,护壁板镶嵌着来自印度和波斯的细密画,展现了跨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交融。 <br> <p class="ql-block">透过走廊的双层木窗看到宫殿的后广场和皇家花园的巴洛克园林艺术以及最远处的历史遗迹。</p> 30号房间是拿破仑厅,是拿破仑在奥地利期间居住的房间。法国皇帝拿破仑于1805年和1809年两次攻陷维也纳,在维也纳停留期间,就住在这间曾经是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卧室的房间。1810年,玛丽亚·特蕾莎的孙子、当时的皇帝弗朗茨二世战败后将女儿玛丽·路易丝嫁给了拿破仑,企图与法国缔结和平。拿破仑垮台后,玛丽·路易丝带着她同拿破仑所生的儿子回到维也纳。所以这间房间也是小王子生活的地方。(图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不再介入政治的小王子,在皇宫内很孤独。按照传统惯例,哈布斯堡家族的男性成员都必须学会一门手艺,小弗朗索瓦选了园艺,正如厅内油画中的小园丁一样。房间里摆放着小王子种植的植物的油画和他最心爱的云雀。1832年,21岁的弗朗索瓦因肺病去世。房间中间白色的雕像是他刚去世时的形象,一个英俊又忧郁的王子。</p> <p class="ql-block">1765年玛丽亚·特蕾莎女皇的丈夫突然去世,为追忆心爱的丈夫,她将原为斯特凡皇帝的书房进行改装,因墙壁装饰了从北京进口的漆画板,故被称为漆画厅。墙上中间的油画是他的丈夫弗朗茨·斯蒂芬,另一幅是约瑟夫二世和他的弟弟利奥波德的画像,均由意大利画家庞佩奥·巴托利画于1769年。</p> <p class="ql-block">房间的内部装饰以黑底漆画结合洛可可风格元素,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奢华与精致。带有显著中国山水画特点的漆板,镶嵌在桃木墙面中间并用镀金花边做装饰,丝丝入扣、笔精墨妙的技法体现了漆画的光滑细腻的质感。画中的人物、山水、树木、宝塔栩栩如生,在水晶吊灯的照射下,漆亮如镜,使整个房间显得朦胧神秘又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百万厅”被认为是整个美泉宫中装饰最昂贵的一间,可以说是价值连城,是玛丽亚·特蕾莎女皇最心爱的私人沙龙。房内四壁用260块非常珍稀的镀金玫瑰木浮雕作为护壁镶板,中间镶嵌着来自印度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的宫廷细密画。墙角摆的一尊白色雕像是法国塞弗尔陶瓷厂制作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半身像,她是玛利亚·特蕾莎最小的女儿,就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p> 四壁的细密画是反映16、17世纪波斯王朝宫廷生活的宫廷细密画,为了装饰这个厅,这些宫浓墨重彩的宫廷细密画被切成了不同的形状,然后以拼贴的形式与墙面装饰结合成新的画面。数百万片金箔拼贴出的藤蔓与贝壳的纹样葱天花板蔓延到墙裙,仿佛整个房间都被凝固在金色的星河里。两边墙上名贵的水晶玻璃镜,相互映照,叠影无限,使这间近40平方米厅堂化作哈布斯堡王朝财富与权力的缩影,让所有游客都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p class="ql-block">陶瓷厅因为中国兰花白瓷而得名。厅里没有摆放一件瓷器,墙面上贴着213块白底篮花模仿陶瓷的绘画,其中很多是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孩子们的作品。墙上的肖像中有一个是女皇最聪明、最钟爱的女儿玛丽·克丽思汀与丈夫萨克森﹣泰森公爵阿尔伯特的肖像,她是唯一被允许跟自己的爱人结婚的女儿。<br></p> 细腻的卷草纹和贝壳如冰霜般蔓延,与天花板上手绘的淡蓝色的藤蔓遥相呼应,宛如一座白色与天青色交织而成的幻境。光影在房间四周流淌,中国花鸟图案的蓝白相映,晶莹明快。这些中国兰花白瓷纹样,反映了18世纪欧洲对中国工艺品的推崇。 <p class="ql-block">经过壁毯厅,又看到很多中国瓷器,在琳琅满目的陶瓷器摆设中,有中国青瓷、明朝万历彩瓷大盘和措花花瓶等。壁毯厅得名于墙上巨大的比利时壁毯,画面展现的是集市和码头的景观,是18世纪的艺术杰作。厅内座椅都用丝细密如绣、色彩绚丽的织锦做装饰,描绘的是一年中十二个月和十二星座。四壁和天花板上镶嵌着陶瓷器。美泉宫收藏的中国瓷器是除中国外数量最多的,其中包含大量元、明、清各时期的精品和明清官窑。看到这些,不免暗自伤心,我们的宝贝什么时候都能回家。</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的两个房间分别是弗朗茨·卡尔的书房和会客室,两间房间是彼此相连的,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父亲生前居住的地方,但墙上油画中的人物都是玛利亚·特蕾莎时代的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油画是由玛利亚·特蕾莎御用的宫廷画家马丁·凡·梅顿绘制的一幅家庭画像,展现了玛利亚·特蕾莎和丈夫及孩子们在一起的温馨画面。房间里还有女皇的母亲伊丽莎白、女皇幼年时的教师和晚年的心腹弗克斯伯爵夫人的肖像油画,她们都在玛利亚·特蕾莎的生命中扮演过最重要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名为“红色沙龙”的房间就像是一间王朝的纪念厅,红色的墙面上悬挂着一系列哈布斯堡帝王的大幅肖像油画。有女皇玛丽亚·特蕾莎的第二个儿子利奥波德二世,他在约瑟夫二世去世后继位;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宣布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同时宣告奥地利帝国的成立,成为奥地利奥地利帝国的首位皇帝;还有被老百姓称为“好人费迪南”的皇帝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皇后安娜的两幅肖像。这些帝王肖像画,既代表着家族的延续,也是政治权威的象征,同时也是一幅幅巴洛克绘画技法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37号房间是“帝国厅”,因存放维也纳宫廷唯一留存的帝国彩床而得名。这张大床是玛丽亚·特蕾莎订婚时候定做的,但女王一天也没睡过。原来一直放在霍夫堡皇宫她自己的房间里,1980年才移到美泉宫。彷佛是一枚被时光打磨的金色勋章,闪亮的灯光营造了一个金碧辉煌的空间。红色的天鹅绒墙饰、盘锦绣金的图案和丝织窗帘上的建筑图案与大彩床形成美妙的呼应,让大彩床更加熠熠发光。</p> <p class="ql-block">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的礼仪大厅看着明显比其他房间更宽大,在玛丽亚·特蕾莎时代,这里主要用于小型庆典仪式,如婚礼和洗礼仪式。在镀金镂画的墙壁上,镶嵌着硕大的镜子,悬挂着大幅油画。礼仪大厅的系列巨幅油画纪录的是玛丽亚·特蕾莎的大儿子约瑟夫二世1760年同首任妻子帕尔玛公主伊莎贝拉婚礼大典的盛况,最大的油画展现了新娘的98辆礼车进入维也纳的壮观场面,每辆车上都有代表当时欧洲最大的贵族的不同的族徽。(图片来自网络) </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宫殿走到后广场和皇家花园,满眼的绿色让我受过强烈色彩刺激的双眼慢慢舒缓了。对我一个东方人来说,尽管不喜欢这样淋漓尽致的色彩堆砌,但这场视觉盛宴里汇集了一丝不苟的细节、雕梁画栋的装饰、匠心独运的设计、精妙绝伦的艺术品、浮翠流丹的绘画,完美融合了巴洛克风格的奢华与皇室生活的优雅,展示了哈布斯堡王朝几百年纵横驰骋的自信和兴衰荣辱的变迁。</p> 联想到这些欧洲国家面对快速发展的新中国,产生嫉妒、疑惑、抵制的态度,也就有些释然了。历年的舆论封锁和误导让西方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百年前,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唐朝、宋朝、元朝、清朝都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没有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那如今的中国也会像如今的欧洲一样,一脉相承但又各自为政。<br> 站在美泉宫后广场的二楼平台可以远眺整个花园和小山坡上的凯旋门。带有扇形凹入凸出结构的平台采用晚期巴洛克风格设计,台阶和平台的围栏上装饰有精致的镂空图案,整体外观融合了法国古典主义元素轴线对称的元素,追求视觉上的庄重和平衡感。 <p class="ql-block">美泉宫花园(Schönbrunn Palace Park)是一座法国巴洛克风格花园,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1750年玛丽亚·特蕾莎女皇下令建造。1996年美泉宫花园和宫殿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花园采用法国式规则布局,拥有几何对称图形的花坛、修剪整齐的草坪和林荫道,可媲美法国凡尔赛宫,被誉为“园林建筑教科书”。</p> 花园东西的林荫道两侧分布着44座造型精美的古希腊神话人物雕像。园林尽头的“海神喷泉”(Neptunbrunnen),由赫岑多夫雕刻于1765年,水池的中央是一组根据希腊海神的故事塑造的雕塑。从海神喷泉向东,就是赫赫有名但不起眼的“美丽的泉水”。在美泉宫花园内,还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1752年建成的美泉宫动物园、凯旋门以及罗马废墟、方尖碑等古埃及遗迹。因时间有限,我们观赏了花园全景后就离开了美泉宫。<br> <p class="ql-block">美泉宫街(Schönbrunner Straße)309号是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官邸。我们的欧洲导游介绍说,现在这里的房价非常昂贵。</p> <p class="ql-block">逛了一上午,团友们在这家1896年开设的西餐厅里共进午餐。餐厅很安静,记得吃的是炸鸡排,标准的奥地利餐。</p> <p class="ql-block">美泉宫街30号公寓,是斯大林在维也纳的故居。当时斯大林住在维也纳是为了依照列宁的指示写一篇关于民族政策的文章。维也纳不仅是欧洲的一线大城市,也是欧洲文化艺术中心,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在维也纳久居。1913年的维也纳还居住着其他几位名人,包括希特勒、托洛茨基和弗洛伊德,他们居住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三英里。</p> <p class="ql-block">下午开始我们自由的城市漫游,雨中徜徉在维也纳老城诸多的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历史建筑中。在环城大道霍夫堡皇宫(Hofburg Palace)的入口处,竖着一块指示牌,标注了附近历史建筑的名称和位置。我们看了下后就随心而行了。维也纳城堡花园紧邻著名建筑霍夫堡皇宫,曾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花园,1818年由弗兰茨一世皇帝下令建造,建成后仅对皇室成员开放,直到1919年奥地利共和国成立后向普通市民开放。</p> <p class="ql-block">城堡花园(Burggarten)门口的歌德青铜雕像。高高端坐的思想家和作家的歌德,金属的冷峻里沉淀着炽热的灵魂,仿佛青铜长袍的褶皱中都翻涌着思想的浪涛。</p> <p class="ql-block">作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共有五座著名音乐家的雕像,其中最出名的三个雕像是莫扎特、贝多芬和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小金人”雕像位于维也纳城市公园内。手持小提琴、沉醉于音乐之中的金色小约翰·施特劳斯雕像是维也纳的标志性景点之一。“维也纳三杰”之一的贝多芬雕像位于贝多芬大街。矗立在城堡公园的莫扎特雕像,面向环城大道,高7.5米的雕像由白色大理石制成,底座有花卉组成的高音符号图案,象征莫扎特对古典音乐的深远影响。1896年落成后于1953年迁至城堡公园,也是维也纳的热门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英雄广场是霍夫堡皇宫的外部广场,始建于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时期。这里是维也纳的核心公共区域,周边环绕着总统府、国会大厦、维也纳市政厅等重要政治建筑。英雄广场与始建于1881年的新霍夫堡皇宫相连,如今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被誉为“最美丽的古老图书室”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位于新霍夫堡皇宫内。1938年3月15日希特勒在此面向约20万民众发表演说,正式宣布德奥合并,此次事件使英雄广场成为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历史见证地。现在广场有很多临时搭建棚,估计在准备什么重大活动。 </p> <p class="ql-block">“英雄广场”的名字来自于1908年设立在广场上的两位奥地利军事英雄的雕像:欧根亲王和卡尔大公,二者分别象征着奥地利对抗奥斯曼帝国与拿破仑帝国的军事成就,因此得名英雄广场。东侧为青铜铸造的17世纪击败土耳其军队的欧根亲王骑马像,表现了亲王带领军队冲锋的动态场景。西侧为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名将卡尔大公雕像,卡尔大公的骑马雕像只有二个马蹄支撑,显得更威武。雕塑的基座浮雕描绘1809年阿斯珀恩-埃斯灵战役场景,卡尔大公让拿破仑一世首尝败绩。 </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的建筑前很多都有骑马雕像,但都是三个或四个支撑点,没有像卡尔大公那样二个支撑点的骑马雕像,并与欧根亲王并列,凸显卡尔大公在国家军事史上的地位。卡尔大公是奥地利军事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将领之一,英雄广场上的雕像反映了社会对其历史贡献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国会大厦(Parlament Österreich)是奥地利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的永久驻地,一幢希腊复兴式建筑。始建于1874年,耗时近十年于1883年竣工。采用古希腊神庙式造型,立面的科林斯柱廊和三角门楣雕刻展现了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雕刻的17个人物代表奥匈帝国的17个省。大厦前面矗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左手持权杖,右手托着胜利女神尼刻,雕像基座下的四尊人物雕塑代表流经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伏尔塔瓦河。</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的一边很庄重肃穆,另一边却纷攘嘈杂。国会大厦大门的台阶下聚集了很多在演讲、听演讲和看演讲的人,雨丝绵绵,寒意袭人,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激情。听不懂德语,也不知道今天集会的主题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人民公园 (Volksgarten)是霍夫堡皇宫的一部分,建立在被拿破仑摧毁的城防工事遗迹之上,1820年对公众开放。花园以玫瑰园著称,是茜茜公主喜欢的花园。公园内还有忒修斯庙和1907年设立的茜茜公主雕像以及纪念园。花园里面郁郁葱高,井然有序,小道边整齐划一的玫瑰树花含苞待放。</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是奥地利规模最大、全世界第四大的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藏品最丰富的美术与装饰艺术博物馆之一,下辖8座分馆,主馆舍位于环城大道中心路段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与霍夫堡皇宫相对,由统治欧洲近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资兴建,里面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收集的艺术珍品。巴洛克风格设计的宏伟壮观的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在维也纳的第三天,我们将参观这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世界博物馆(Welt Museum Wien)是奥地利规模最大的民族学博物馆之一,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相邻。博物馆的藏品基础源于19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民族志收藏”,这些藏品在1876年被纳入帝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类学及人种学部门。目前,博物馆收藏有25万件文物,涵盖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瑰宝。博物馆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扩建,最终在2017年重新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小雨后的街道,空气带着微微的潮气,林荫道上的树木更加精神抖擞了。川流不息的有轨电车和汽车行驶在干净整洁的道路上。在高度发达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市中心,马路彷佛历经了无数风雨后疲惫不堪,显得沧桑和破旧,地面补丁、破损、凹陷、不平整的地方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市政建设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是支持同性婚姻的国家,2019年1月起正式允许同性伴侣登记结婚。市中心彩虹旗的斑马线和同性牵手、相拥的行人过街信号灯,都表达对同性恋的支持。和每年3月份的悉尼同性恋狂欢节一样,维也纳在每年6月举行同志游行。不过在澳洲还没有出现过“彩虹旗”的斑马线和人行灯。</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市政厅(Rathaus)是维也纳市长、市议会和州议会的办公地,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座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从</span>1872年开始建造直到1883年完成。主立面的五座尖塔,格外引人注目。中间98米的中央尖塔和两边各两个低些的侧塔,让整个建筑显得更有层次和壮观。正立面上有雕刻精致的图形装饰的高耸拱形窗棱和带有拱形门窗的阳台,窗棱上都站立着一个个造型各异、姿态万千的手执枪矛的武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当时非教堂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100米,市政厅塔楼的建造计划遂遭到教会的反对。于是设计者就将高塔限制在98米,却在塔尖上加上了一尊高达3.4米的完全用精铁打造而成的“市政厅铁人”,显示了人们向旧势力挑战的决心。金箔镶嵌的“市政厅铁人”(Rathausman)高耸屹立,成为这片天空的守卫者。整座建筑如一座冰雪城堡巍然矗立在环城大道上,成为19世纪维也纳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p> <p class="ql-block">毗邻市政厅有一幢恢弘典雅的灰褐色巴洛克建筑,进入才知道是奥地利维也纳国立大学(Universität Wien),由鲁道夫四世于1365年创立,他死后他的弟弟阿尔布雷希特三世继承爵位并扩建了这所大学。维也纳国立大学是奥地利第一所大学和最高学府,也是德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多瑙河地区的学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至今已有660年历史的大学由8个学院约190个系组成,分布在维也纳各区的94个地方。位于环城大道西侧的这座文艺复兴式建筑是学校的主楼,建于1877-1884年,这幢长161米、宽133米的建筑是大学的中枢,一条华美的长廊将两幢对称的教学楼连接在一起。</p> 大楼中央有个3300平方米的庭院,院中矗立着一座卡斯泰利娅(山林水泽女神)雕像的喷泉,象征智慧的泉水源源不绝。草坪、躺椅、树木、雕塑、咖啡馆,把庭院装扮得像一座露天图书馆。年轻人穿行其中,有的边喝咖啡边聊天,有的在躺椅上看书,更多的人三三两两地坐在四周长廊的椅子上享受轻松时光。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国立大学是奥地利规模最大的大学及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在校学生达9万人之多。步入主楼,安静肃穆,听不到一点嘈杂声。二楼中央是庆典礼堂,一边是会议室,另一边是校长办公室等行政机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我们身边匆匆走过,大学时代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看到很多房间都开着门,学生和老师络绎不绝,信步走廊,时不时有轻声细语萦绕耳畔。无意中摸到墙边的暖气片,诧异地发现是热的。今天尽管有点冷,但这里竟然还开着暖气。</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维也纳大学产生过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诸多著名校友,如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庭院周围一圈拱形的长廊里面陈列着137座维也纳国立大学著名校友的白色纪念胸像,有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奥地利物理学家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等。我们俩携手漫步校园,在知识的圣殿中感受这绿意盎然、朝气蓬勃的学院氛围。<br></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与戏剧的圣殿,有137个提供音乐和戏剧表演的剧院,其中维也纳城堡剧院(Burgtheater)是欧洲最著名的戏剧圣殿之一,前身为玛丽亚·特蕾莎统治时期于1741年开业的老皇家剧院,号称欧洲第二古老的剧院。原址在圣米歇尔广场,所以又叫圣米歇尔广场剧院。1888年后改建成现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建筑,并迁至环城大道维也纳市政厅正对面,成为环城大道上的一幢著名建筑。</p> <p class="ql-block">1918年共和国成立以前叫霍夫堡剧院,现在是奥地利国家大剧院,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德语剧院之一,建筑上方仍然保留着当初刻下的“皇家霍夫堡剧院”的字样。剧院入口上方的雕塑是古希腊音乐之神阿波罗(Apollo)和掌管悲剧的缪斯女神。城堡剧院的德语是德语地区最标准的。艺术家能够在城堡剧院演出,是对其艺术表现最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和斯蒂芬广场一样,环城大道上经常能看到不同装束的车夫驾驭不同颜色马匹的观光马车,载着各国游客在街道上行进。这种观光马车被称为“Fiaker”,源自法语词汇,指两匹马拉的小型出租马车及马车夫。维也纳的观光马车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时曾拥有超过千辆Fiaker。尽管一战后马车数量逐渐减少,但如今维也纳城市区仍保留着100辆观光马车,统一管理统一路线,成为游览维也纳市区另一种独特的方式。</p> 彬彬有礼的马车夫和健硕的马匹在大街小巷中穿梭,载着游客领略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现代,宛如一道优雅的风景线,成为维也纳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当清脆的马蹄声响起,乘客和行人都会有种穿越时空、重回几百年前的欧洲的感觉。在繁忙的环城大道、热闹的玛利亚大街,浪漫的阿尔贝蒂娜广场、优美的斯蒂芬广场以及拥挤的米歇尔广场,都能听到“Fiaker”有节奏的“哒哒哒,哒哒哒”的马蹄声。 <br> <p class="ql-block">经过的每一幢建筑都会让我们驻足片刻,抬头仰望,体会它别具匠心的韵味和古往今来的历史故事。</p> 维也纳的建筑,如一曲凝固的华尔兹,在时光的乐章上优雅旋转。一个雕饰一面壁画一座圆顶,都在诉说着凝聚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令我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些奢华与高贵、秀美与典雅、轻盈与细腻的华美建筑中。 <p class="ql-block">世界十大最美咖啡馆之一的维也纳中央咖啡馆 (Cafe Central)是维也纳最著名的咖啡馆之一,前身为奥匈帝国国家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的底层。这家咖啡馆建于1860年,至今已有165年的历史。以其豪华的装饰和历史背景著称的中央咖啡馆是当地人和游客都热衷的场所,下雨天的下午三点,门口依旧排着长队。</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中央咖啡馆是网红打卡地,以前是许多文人、艺术家和政治家的聚集地。这里是俄国革命的策划地,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列宁、托洛茨基等革命者都曾频繁出入咖啡馆。自19世纪末起,咖啡馆便成为维也纳知识界的核心聚集地,许多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都曾在这里发表过学说或进行社交活动。例如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克林姆特、席勒和佛洛依德等都曾来过这里。雄阔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加上诸多历史名人的到访地,要在里面喝上一杯维也纳咖啡很不容易。 </p> <p class="ql-block">绕过排队的人群,我们走进咖啡馆内部,环顾了下座无虚席的大厅。匆匆一瞥也没感受到内饰的华贵堂皇,只觉得大厅内拥挤也很嘈杂,空气有点闷沉,不知道中央咖啡馆的咖啡味道有什么特别之处。</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不仅是奥地利共和国的政治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在维也纳。维也纳还有着重要的国际地位,是除纽约和日内瓦以外的第三个联合国总部城市,设有联合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等重要国际机构。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联合国城)是联合国在维也纳的主要基地,使维也纳成为世界会议城市。这幢建筑是欧盟在维也纳的行政机构。</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城市漫游日的终点来到霍夫堡宫殿(Hofburg),这里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的冬宫(美泉宫是夏宫),现在是奥地利的总统官邸所在地。这座被誉为“城中之城”的宫殿,是世界文化遗产维也纳历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275年至1913年间,宫殿经过多次修建和重建,最终演化成由18个翼、19个庭院和2500个房间构成的迷宫。</p> 霍夫堡皇宫汇集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式等多种建筑风格,成为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收集者和见证人”。皇宫里面有20多个世界级的收藏馆,皇家收藏堪称欧洲之最。要游遍庞大的建筑和无数的珍宝,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只能浅尝辄止,在这座尊贵宏伟的建筑前打卡留念。 <p class="ql-block">半月形的米歇尔门(Michael Gate)是皇宫的东大门,米歇尔门由彼得·诺比勒 (Peter Nobile)设计,于1824年为纪念盟军第一次从拿破仑手中收复失地而建造了这座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大门。大门上方是50米高的圆顶,弧形立面两旁有四个象征海洋和陆地力量的海克力斯雕像。米歇尔门是霍夫堡皇宫重要的通行入口和标志,见证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历史。</p> <p class="ql-block">米歇尔大门前面的米歇尔广场(Michaelerplatz),是个六条大道交汇的环岛,也是观光马车的起点。马车川流不息,游客熙熙攘攘。广场中间保留了一片修建皇宫时挖掘的古罗马遗址,有古建筑的遗迹和介绍,显示维也纳与古罗马帝国悠久的历史渊源。 </p> <p class="ql-block">皇宫里面有收费参观的皇家金银器珍宝馆、茜茜公主博物馆和皇家住宅博物馆。我们没有进去参观,太多博物馆了,走马观花都看不过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歇尔大门侧面的主立面</span>上竖立着女神与人兽的雕塑,一组19世纪新巴洛克风格的代表性装饰。雕塑描绘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与半人马(Centaur)的经典神话场景,代表理性对野蛮的胜利。雅典娜象征智慧与战争,被雅典娜制服的半人马代表野蛮与欲望,整个场景隐喻霍夫堡是哈布斯堡王朝636年王权统治的中心。 </p> <p class="ql-block">双眼和双脚累了一天,满脑子装满富丽堂皇和雍容华贵的我们终于可以休息下了。邀请领队姑娘一起坐在格拉本大街的露天咖啡厅,喝咖啡吃甜品。环顾雨中纷至沓来的行人,品尝香浓的咖啡和甜点,领略遮阳伞下的欧洲风情,聊聊我们的下一趟旅行计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