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50我们离开巴德戈伊瑟恩小镇前往坐落在多瑙河畔瓦豪河谷起点的梅尔克小镇(Melk)。离开奥地利湖区,进入多瑙河流域。 瓦豪河谷(Wachau)是奥地利梅尔克至克雷姆斯(Krems)之间的一段多瑙河下游河谷,全长约30公里,是多瑙河美景中的精华地段。这片地区拥有完整的自史前时期演化的各时期的历史痕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闻名。2000年瓦豪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评价其“保存了中世纪风貌的建筑群与农业景观的和谐共生”。 河谷两岸分布着众多修道院、城堡废墟、历史古城和大量的葡萄种植园。瓦豪河谷是奥地利重要的葡萄酒产区,葡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凯尔特时期,以生产瓦豪干白葡萄酒著称。据考古证明,人类祖先早在公元前20000年前就在这里定居耕作,生息繁衍。大巴一路前行,车窗两边,一边是平静的多瑙河,一边是满目的葡萄树。郁郁葱葱的山丘和梯田式葡萄园让河谷沿岸的风光更加旖旎秀丽。 <p class="ql-block">瓦豪河谷最著名的建筑就是梅尔克修道院 (Stift Melk)。始建于公元976年、成立于1089年的梅尔克修道院高居在梅尔克山顶,俯瞰多瑙河,毗邻优美的瓦豪河谷,是奥地利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之一。公元976年,奥地利首位统治者巴本堡家族利奥波德一世修建了自己的城堡。公元1089年,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Ⅱ)将这座城堡转赠给当地的基督教本笃修会(Benedictine)并逐步发展为宗教学院,作为僧侣修行及传教之用。公元1702年至1736年,修道院被当时非常知名的巴洛克设计师雅格布·普兰陶尔(Jakob Prandtauer)改建成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群。</p> 兼具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梅尔克修道院是世界三大最美修道院之一,内部的金碧辉煌、藏有10万册古籍的图书馆以及俯瞰河谷的绝佳视野,使其成为旅游胜地。收藏1888部手稿,包括9世纪的手稿和巴本堡王朝的历史遗迹的修道院图书馆,不仅被誉为“世界最美图书馆”,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2000年,梅尔克修道院以及梅尔克图书馆与瓦豪河谷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br> 从山顶的停车场走下长长的台阶进入铺满碎石子的修道院大门前的休息区。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树木都是树干光光的、树顶圆圆的,修剪得整齐划一。咖啡馆米色的太阳伞和棕色的休闲椅在碧绿的植物中显得更干净和雅致。</p> <p class="ql-block">休息区中间的喷泉设计很有创意。周围一圈小树被修剪成一个巨大的植物花冠,大圈中间的圆形喷泉如一只巨型瓷碗,水柱在碗边凝结又缓缓流出,中间水花密集处如同青花瓷碗的纹路一样,晶莹剔透。 </p> <p class="ql-block">这株柠檬树长得真好,想起我家院子里曾经的一棵柠檬树,每年也是硕果累累。 </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曾经是奥地利王室发源地和精神文化中心,现在为宗教与文化中心。建筑外墙的主色调采用黄白相间的独特配色,这是哈布斯堡王朝玛丽亚·特蕾莎女王最钟爱的颜色,称为“特蕾西亚黄”(Trautmannsgrün )。女王喜欢用这种亮眼的颜色炫耀王朝的权利,奥地利的宫殿都采用这个颜色。在中国,从唐朝开始,黄色被定为皇家的专用色彩。穿过装饰雕像和浮雕的修道院正门,我们走进这座每一位土生土长的奥地利人都会来朝拜他们祖先的建筑。</p> 哈布斯堡王朝的女王玛丽亚·特蕾莎被称为“欧洲丈母娘”,又称为“欧洲祖母”。她是欧洲最著名的三个女人之一,其他两个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玛丽亚·特蕾莎共生育了16个子女(其中5个早夭),她的孩子中有7人嫁入了欧洲显赫家族。这些联姻巩固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影响力,使她被称为“欧洲丈母娘”。特蕾莎又通过子女联姻延续家族统治,这种家族延续策略使她又被称为“欧洲祖母”。 <br> <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各有一座雕像,中间的山墙上飞着两个天使,在共同守护着这座宗教圣地,对称的装饰是巴洛克风格的特点之一。两座雕像分别矗立于花岗岩基座上。大门上刻有1718年建成的拉丁文标识(ANNOMDCCXVIII)。右侧的雕像是奥地利历史上的重要统治者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因捐赠城堡并推动修道院建设被教皇封圣,称为圣利奥波德(St. Leopold),是奥地利的主保圣人,他的墓地位于修道院内。 </p> <p class="ql-block">左侧的雕像是来自爱尔兰的王子圣科罗曼(St. Koloman),是基督教早期传教士,以在爱尔兰传播基督教而闻名,他是梅尔克修道院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的墓地同样位于修道院内。这两尊雕像分别代表了修道院的历史和宗教意义,作为历史与宗教传承的象征,展现了修道院与奥地利早期王朝和基督教传统的紧密联系。</p> 梅尔克修道院主要由教堂、图书馆、博物馆、主教庭院、大理石厅、巴洛克花园等核心部分组成,还有旋转楼梯和观景露台等特色区域。图书馆拥有12个房间,藏书超过10万册,并有精美的木雕书架和壁画。博物馆展出了修道院的历史文物、艺术品及手稿,涵盖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修道院内部的部分区域对外开放参观。 进入修道院,就是一个很大的庭院,正前方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宫殿。宫殿的顶上有一个仿制的梅尔克十字架,这是修道院的宗教圣物,镶嵌有耶稣殉难的真十字架残片的真品被收藏在博物馆中,曾两次被盗又失而复得。金色的十字架下面的三角形屋檐中刻有“Absit glorari nisi in cruce”(荣誉只在十字架中)的碑文。这些遗物都寓意着深厚的历史与宗教意义。 穿过宫殿就是修道院核心区域之一的主教庭院(Prelate’s Courtyard),是举行宗教仪式和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div>长方形的庭院,长84米,宽42米,中央的喷泉是19世纪初从瓦尔德豪森主教区修道院整体迁移而来的,喷泉的水源来自瓦豪河谷。庭院四周环绕着充满对称美、雕刻美、线条美、色彩美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群,每座建筑的山墙上都各有一副壁画,分别代表天主教的四大美德:正义(东墙)、勇敢(南墙)、智慧(西墙)、节制(北墙)。原来的巴洛克风格壁画年久失修,无法修复,现在的壁画是1988年绘制的。色彩鲜艳、线条夸张的现代壁画与庭院18世纪的艺术装饰风格,都成为了奥地利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div> 大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露台,两把交叉的金钥匙悬挂在蓝色背板上,这是修道院的徽章,象征着修道院是天堂与人间之间的沟通桥梁。又一次看到了日晷,一个大理石制作的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精美装置。 <p class="ql-block">修道院最核心的建筑就是装饰奢华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教堂顶部墨绿色的拱顶下装饰着鎏金浮雕,中间山墙的壁画错彩镂金、美轮美奂。1780年约瑟夫二世解散修道院时,这所修道院因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得以幸免。历经900多年历史沧桑,如今梅尔克修道院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呈现出非凡的气度和庄严的宗教氛围。</p> 从庭院前往修道院内部,要经过一段有回廊的甬道,威严的高墙既遮蔽了甬道上方大部分的天空,也阻隔了墙外的嘈杂和纷扰。青灰色的石板路泛着淡淡的光泽,每一块都磨出了岁月的凹痕。踩在18世纪皇室贵宾马车的来往通道上,彷佛看到红衣主教拖着长袍、拿着权杖从甬道上缓缓走过。 修道院的一层是展览厅,两边的长走廊上一边是修道院历史变迁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另一边是中世纪的油画,悬挂着奥地利历代统治者的油画像。 每间展览厅里面都有稀世珍宝,有古老的十字架、古籍藏书、绣金线的教宗圣袍等,耀眼夺目又带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故事。 <p class="ql-block">这是大理石厅(The Marble Hall),大厅内四面精美的石柱与金色的雕塑交相辉映,以奢华的装饰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著称。地面铺设的白色大理石来自西班牙,墙面装饰的粉色大理石来自意大利,故被称为“大理石厅”。墙面装饰了繁复的金色浮雕和壁画,顶部的湿壁画,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和大力神的形象。保存完好的湿壁画被誉为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经典之作。大厅是当年皇室用餐和宴客的大宴会厅,现在是展示18世纪巴洛克艺术精湛技艺的博物馆展示空间。(修道院内很多区域不能拍照,图片来自网络)</p> <div>被称为“帝王阶梯 (Kaiserstiege)”的阶梯是修道院最为著名的入口台阶,粉色系的装饰和精美的雕像,彷佛在踏入一个奇妙的梦境。全长约200米,沿台阶向上,波浪形曲线和镀金木饰的墙面立体又华丽,展现了18世纪奥地利皇家的奢华审美。沿途都摆放奥地利历代统治者形神兼备的雕像,象征皇室权威与宗教神圣的结合。</div> 阶梯的正中上方雕刻有“Constantia et fortitudine”(基于坚韧和果敢)的格言,源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六世的统治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国家精神象征。“皇帝台阶”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六世下令建造,作为迎接访客的重要礼仪空间。融合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阶梯,成为修道院入口的标志性景观。 <br>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被列为“世界最美图书馆”之一的修道院图书馆。长70米、宽14米、高11米的图书馆大厅由三个相连部分组成,12根粉红大理石柱支撑中间的圆形穹顶,两边各伸展出三个圆形拱顶支撑的狭长空间。巴洛克风格晚期的洛可可风格设计,墙面有金色装饰,屋顶有保尔·特罗格(Paul Troger)1745年绘制的壁画,整个大厅呈现极致的精美奢华。(我们去的时候,图书馆没有开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一排排木雕书架上是一本本羊皮包裹的书籍,九万多册藏书中有1850本中世纪手抄本,其中有大量孤本和手稿,这些堪称无价之宝的书籍记录着人类历史与文明,呈现出人类与神的种种沟通。(我们去的时候,图书馆没有开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修道院内部的旋转楼梯往下走到修道院教堂。抬头向上看时,我们都被这气势磅薄的鹦鹉螺旋式楼梯的美妙惊呆了。云舒霞卷的色彩,巧夺天工的设计,展现了巴洛克艺术对动态美学的极致追求、戏剧性的光影运用以及精美绝伦的装饰风格,这座旋转楼梯是修道院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装置。大理石以粉色为基调,搭配金色的装饰线条和图案以及浅棕色的阴影,形成繁复奢华、层层环绕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螺旋结构延伸感极强,从底部仰望可见无限延伸的精致细节,直通修道院的核心区域——神学院图书馆。旋转楼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旋转楼梯传统,结合洛可可风格的装饰艺术,成为修道院内部空间的核心景观,被视为奥地利巴洛克艺术的重要代表。</p> 巴洛克教堂是整座修道院中最核心最华丽的建筑,也是奥地利最知名的巴洛克建筑之一。走进教堂,眼前顿觉到处都是明晃晃、亮晶晶的。慢慢步入教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景象让我又一次叹为观止,就像我第一次看到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一样。教堂由奥地利建筑师雅格布·普兰陶尔(Jakob Prandtauer)设计,普兰陶尔融合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性元素与哥特式风格的结构特点,形成了金饰、雕塑和精细结构的独特建筑风格。梅尔克修道院教堂被称为“世界上最金碧辉煌的大教堂”。教堂内部不允许拍照,有工作人员在来回走动巡查,我实在忍不住偷偷拍了几张。<br> 以金橘与淡黄色为主色调,配以彩绘和镶有赭红与灰绿色的雕梁画栋,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教堂内部装饰以圣本尼狄克的生平场景为主,由萨尔斯堡画家约翰恩·米盖尔·罗特马尔 (Johann Michael Rottmayr)绘制。由意大利杰出设计师安东尼奥·贝杜齐精心打造的巴洛克风格装潢,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匠心独运与精湛工艺。眼花缭乱的壁画和金光灿烂的装饰,见证了教堂千年的历史,也聆听了游客千万次的惊讶和赞叹。<br> <div>教堂内部将巴洛克富丽堂皇和标新立异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笑容可掬的小天使与虔诚的圣徒在云端飞舞,金色雕饰在灯烛辉煌中熠熠生辉,光滑如镜的洁白大理石折射出高贵的光泽,仿佛整个天堂都浓缩降临在这里。以金色为主基调的主祭坛设计由普兰陶尔与意大利戏剧设计师乔塞普·加林-比比安(Giuseppe Galli-Bibiena)合作完成,展现了基督与圣彼得、圣保罗道别的戏剧性场景。精雕细刻的圣徒雕像的姿态和表情,增强了宗教仪式的神圣感。仿大理石装饰的壁画与天花壁画相互呼应,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这些装饰体现了巴洛克艺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教堂成为欧洲宗教建筑中的典范。</div> 巴洛克风格的穹顶天花板湿壁画融合了动态光影与宗教叙事,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穹顶”。以圣本笃的成功通天之路场景为蓝本的巨幅壁画如天国幻境,铺展了整个穹顶。每一笔都像圣经史诗在拱顶间蜿蜒流动,与壁画浑然一体。仰视时感觉整个穹顶都在旋转,壁画中的人物都会即刻破壁而出。 壁画上有通天者坐在飞毯上御风而行,有天使引领圣人们与恶魔对抗,也有描绘赫拉克勒斯棒打三头犬的场景,还有表现智慧女神雅典娜驾驭狮子车的画面。透视手法营造出穹顶“开裂”成阶梯的动态效果,这“天国阶梯”在穹顶中心螺旋而下,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那道光晕中的圣灵。 教堂后面还有几间陈列室,陈列着红衣大主教、主教的服饰、皇室器物、兵器等实物。这块古老的石碑上也有两把钥匙,这会不会是最原始的修道院徽章呢。 <p class="ql-block">修道院1:100的模型和全景照片。成对的尖塔、排排红色的八角形屋顶和墨绿色的穹顶,历经千年的梅尔克修道院依旧屹立在五十多米高的山丘上,与秀丽的瓦豪河谷为邻,凝视着多瑙河的旖旎风光。</p> 修道院的二楼有个巨大的观景平台,向外看是多瑙河与瓦豪河交汇的美景和绿树簇拥中的梅尔克小镇。朝里看,直面壮观秀美的修道院。黄白相间的“特蕾西亚黄”的建筑外墙与多瑙河和周围的山景形成鲜明对比,在蓬松如棉花糖般云层的衬托下,显得更明艳和高贵。 <br> 露台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大理石厅和图书馆,中间是修道院教堂。视野宽阔、色彩丰富、建筑雄伟的露台,成了修道院最好的拍摄地。 露台正对着教堂两座标志性的钟楼。两座尖塔般的建筑,融合了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元素,采用了巴洛克结构与洛可可装饰风格相结合的手法。以波浪纹、雕花立柱、繁复的拱窗等洛可可风格特征的墙面装饰,既体现了洛可可风格流畅、优雅、浪漫的意境,同时也保留了巴洛克建筑的厚重感。教堂正门上方的两个雕像是天使米迦勒和守护天使,再上一层左右两边的雕像是修道院的守护圣徒圣彼得和圣保罗。屋顶上立着的雕像是复活的耶稣基督。 凭栏远眺,曲折的河水如同银色丝带,在绿色山谷中穿行。一幢幢赭红色屋顶和米色或白色的墙壁裹着的房屋比邻而立,像一块块彩色积木块矗立在河谷和树丛间,更远处的山恋连绵起伏。虽没有“童话小镇”的五彩斑斓,但这幅白云翻腾下的流动山水画卷,一样秀美壮丽。 左侧白墙黑色尖顶的新哥特式风格的圣母升天教堂是梅尔克小镇的地标之一。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教堂外景就在这里拍摄的。在电影《茜茜公主》中,茜茜公主从家乡巴伐利亚沿多瑙河前往维也纳,与弗兰茨·约瑟夫举行婚礼,途中经过梅尔克至克雷姆斯段的瓦豪河谷。 <p class="ql-block">走在线条丰富、庄重肃穆的修道院甬道上,仰望雄伟的教堂塔楼和高耸的外墙,如梦似幻地走出了这座世界级的文化艺术殿堂和历史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边上的巴洛克花园,也是修道院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这座融合自然与艺术设计的巴洛克风格的花园是2000年为举办博览会专门翻修的。作为修道院景观延伸的亭楼和壁画是花园的特色。参观修道院的门票中包含这个花园,我们逛完梅尔克小镇后在门口刷了门票,进入花园匆匆逛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带着历史韵味的花园,面积不大但很别致,有修葺得整整齐齐的植物盆景、树木和草坪,有灵动简约的喷泉,中间石子路的顶端是一幢巴洛克的小宫殿。现在是初春时节,如果晚几天来,鲜花盛开的花园一定会很美丽动人的。</p> <p class="ql-block">花园围墙外的一角能看到梅尔克修道院赭红色的屋顶和鲜亮的“特蕾西亚黄”。</p> <p class="ql-block">粉红色的巴洛克风格的二层小宫殿,其实是个花园凉亭。楼上有露台,楼下两边各有一间装饰华丽的房间。高高的穹顶上的彩绘图案如天使的花园,又如信徒的丛林,充满异域风情和活跃浪漫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因为这惊艳的满屋子的壁画,花园的咖啡厅也是极富盛名的,估计今天没有明媚的阳光,所以漂亮的大厅里也就寥寥几个客人。 <p class="ql-block">一只顽皮的猴子玩具被悬挂在这个绿植拱门上。穿过绿色的门洞就是花园外绿意浓郁的田野和河谷。</p> 站在花园里低矮的冬青树墙边,美丽的瓦豪河谷风光尽收眼底。大地尽染绿色,绿得从草地上、小路间、山丘上满满地溢出来,无边无际。这绿色的世界如一幅满目翠绿的画卷,沁人心脾。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尔克修道院唯一的大门就是门口的巴洛克式大门,前面有条斜坡,向下可以走到梅尔克小镇的主街上。沿着主街穿过小镇,可直达多瑙河畔。在那里可以看到屹立于山岩之上的气势恢宏的梅尔克修道院全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