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期中家长会:教育最痛的觉醒,是从表层的“看分数”转向深层的“看人”——看见孩子,也会照见自己。</p><p class="ql-block">01 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价值,成长才是。</p><p class="ql-block"> 成绩已成定局,我们需要从成绩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改进、驱动自己接下来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下一次优良结果的产生。但很多家长的顺序都搞反了,成绩出来时他们经常批评孩子,但却不帮助孩子反思,平日里也不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导致下一次的结果依然不如意,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孩子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接受困难和失败的品质才是比一纸分数更重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02 成长不怕慢,怕的是用『别人家速度』催熟孩子。</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擅长思考,在小学就能表现出强大的数学天赋;有的孩子心思细腻,到了中学才会找到自己的文科优势。因此,教育是需要长期耕耘的事业,间歇性的努力无法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p><p class="ql-block"> 学会等待,不急功近利地催促孩子,才能帮助他成长。</p><p class="ql-block">03 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源自父母的投射。</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对错题暴跳如雷时,孩子记住的不是解题方法,而是“我又让爸妈生气了,我真没用。”而如若我们能选择直面问题、不带情绪:“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为什么这道题老是做错”,他的心理才是安全的,他才感受到被尊重与接纳。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情绪的一面镜子。当我们能稳定情绪,孩子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p><p class="ql-block">04 手机给不了的温暖,拥抱可以。</p><p class="ql-block"> 别再指责孩子只爱玩手机,我们大人何尝不是低头族?</p><p class="ql-block"> 与其花钱报不适合他的辅导班、与其把手机交给他自己处理,不如你自己关掉手机,陪他在散步时聊一聊学校里发生的事、陪他拼拼图,在他失落时给予安慰……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时刻,都在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也能让亲子关系升温。华盛顿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父母每天专注陪伴17分钟(不含指令性对话),孩子的社交能力提升34%。我们每天选择多一分陪伴,未来就多一份轻松。</p><p class="ql-block">05 接纳孩子普通,比逼他优秀更需要勇气。</p><p class="ql-block">不论我们怎么教育,大部分人都会成为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无用,普通照样可以铸就不凡。能够有一份自己的爱好,拥有自己的目标并长期努力,在困难中坚守希望的人,同样值得被欣赏、被爱。</p><p class="ql-block">06 教育不是单机游戏,家校联机才能通关。</p><p class="ql-block"> 家校之间不该是用投诉热线展开的博弈,而是用对讲机加强心与心的连接。一个班几十人,老师教学很难兼顾到所有人,不要总想着“老师为什么对我家孩子关注不够?”,而应该思考:“我是否配合学校培养了孩子的学习习惯?我要不要主动和老师反馈孩子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教育就像就像一场拔河比赛,老师用力拽、家长在后方“放水”,结果终将是一场耗费心力的拉锯战。</p><p class="ql-block">07 孩子现在的问题,可能正是你当年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我给一些学习压力大的孩子做过咨询,发现他们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总是害怕自己离满分差的那五六分会让家长失望。最终调查了解才发现,是父母从小不被认同,导致这份压力传递到了孩子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父母未完成的课题,不该是孩子的必答题。不要盯着他丢的3分,而忘记了他97分背后的努力;也不要因为他总是差一分就及格而总是数落他。那个差一点点就成功的人,不止孩子,还有曾经不甘心的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08 哪怕走得慢,方向对了就是满分人生。</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终归只能送孩子走一段路。比起替他规划好未来,比起担心他怎么还不进步、怎么还不冒尖,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拥有正确的三观,有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那样,即使他成长得稍慢,在正确的目标导向下,靠着坚持不懈的品质,他依旧可以过上踏实、平稳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