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中庸》日课学习内容,让我们明白,只要努力活着的人,一定都在道上,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同时提高自己同人化人的能力,不要用自己狭隘的世界观来论对错,要多元化的视角看问题,找对自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天下之大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志、仁、勇三者之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p> <p class="ql-block"> 任何人的关系,都不能脱落这五伦。这五伦包含我们和所有认识的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的基础,任何两个有链接的人,都跑不了这五中关系中的一种。现在交通方便了,网络发达了,关系更多了。但是,整体分类后,还是这五大类。人多了,交流泛了,真朋友反倒稀释了。</p> <p class="ql-block"> 这五伦关系主要强调的是什么呢?是一种双向的责任。很多人会误解儒家的三纲五常,</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纲是什么呢?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也就是说,是引领。丈夫要引领妻子,要做好妻子的榜样和方向,带着这个家朝着幸福的方向走。</p><p class="ql-block"> 君为臣纲呢?不是说只有臣子对君好!要服从,首先,君要做好。父为子纲也是一样,不能说只有权利,不尽义务,所以,父母要做到的是,享受孩子的孝顺,就要做好孩子的引领,不能只要对自己有好处的。价值取向很重要。所以,子思在这里提出了五达道,无论是这五种关系中的哪个位置,都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用付出的心态对待每种关系。</p><p class="ql-block"> 三达德呢?智(理性),仁(感性),勇(行动力)更联系到《老子》中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知行合一的路上,如何知呢?</p><p class="ql-block"> 三种途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p><p class="ql-block"> 怎么行呢?三种动力:</p><p class="ql-block"> 1.安而行之,本性自然。</p><p class="ql-block"> 2.利而行之,功利驱动。</p><p class="ql-block"> 3.勉强而行之,紧箍咒,外力约束。</p><p class="ql-block"> 比如,舆论,道德,法律……最舒服的当然是第一种。我们常常用第三种或者第二种批判人。说这个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功利,是因为压力,本身并不高尚,这证明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到位。结果判断法,无论功利与否,只要真正的让对方受益了,就是及其成功一也。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总而言之,都在行。</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子思的三达德则是智仁勇。普通老百姓,一开始就让他清心寡欲,有点难。但是,通过理智去感受,爱出者才能爱返,福往者才能福来。有的人,到了一定程度,完全是回馈去祭祀,礼敬。是因为努力做到了,去告尉祖先,同时更是省视自己是否有辱祖先,是否把祖辈的优良传统继承光大。让自己有更大的动力提高自己的修为。但是,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有所取而去上香的,我很反感这种行为和做法,自己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事也不敢担,每餐做敬的动作,看着就心里别扭,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发现自己有所偏执。其实只要去做了,就证明心中有信念,慢慢地,会让自己的言行,内心,一点点地被同化。现在老讲科学证据,却忽略了文而化之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观察天文以察时变,观察人文以化成天下。最终,每个人都可以上道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