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0日我们一行30余人坐大巴车到河南省巩义县永昭陵游览。在游览过程中了解永昭陵的建巩风格,历史沿革以及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 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瑞禽"和"用端"更是</p><p class="ql-block">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仁宗赵祯的陵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也是他与慈圣光献皇后(曹皇后)的合葬陵墓。</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2年),以"仁政"著称,其统治时期被称为"仁宗盛治",涌现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名臣,科技文化高度繁荣。●永昭陵建于嘉祐八年(1063年),耗资巨大,调集4.67万士兵历时7个月完成,耗费白银50万两、钱150万贯及大量绸绢。</p> <p class="ql-block"> 永 昭 陵 格 局</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由上宫、下宫组成,上宫西北附有后陵。上宫中心为覆斗形夯土陵台,称"方上"。底方56米,高13米。四面围神,每面长242米,正中开门,上建门楼,四角有角楼。各门外列石狮一对。</p><p class="ql-block"> 正门南出为神道,沿南神道向北,于两侧先置双阙二重,前阙称"鹊台",后阙称"乳台";再立华表柱;以后为石象生,有象、马、羊、虎、狮、瑞禽、文臣、武将、内侍、外国使节等。陵之神墙仍为方形,四面中央辟神门,四隅置角楼南神门内有献殿,为祭祀之所。其后建陵台(或称灵台),居神墙内之中央,外观亦作覆斗形而置棺椁之墓室﹣-"皇堂",即位于其下。7下宫是供奉帝后遗容、遗物和守祭祀之处,后陵以北的建筑遗址当是下宫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合葬的曹皇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以贤德著称,其陵墓未经修复,保留古朴风貌。</p><p class="ql-block"> 3.艺术价值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神道两侧现存60件北宋原物石刻,包括瑞禽、用端、客使等,雕刻细腻独特,其中瑞禽为历代石刻孤例。</p><p class="ql-block"> ●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开放式景区,全天开放。</p><p class="ql-block">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 ●布局特色:与历代帝王陵"背山面水"不同,宋陵采用"面山背水"布局,陵台位于地势最低处。</p><p class="ql-block"> ●七月葬期:北宋皇陵遵循"皇帝驾崩后七个月内下葬"制度,永昭陵建造虽紧迫,但仍保持宏大规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及其皇后曹氏的合葬陵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是宋陵中唯一复原的皇陵,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1.地理位置与规模</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杜甫路84号,南北长980米,东西宽260米,陵台呈覆斗形,高22米。</p><p class="ql-block"> ●地面建筑(如鹊台、乳台、神门等)</p><p class="ql-block">于1995年按原样复原,展现了北宋皇陵的完整规制。</p><p class="ql-block"> 2.历史背景与墓主</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赵祯为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p><p class="ql-block">(41年),以"仁政"著称,开创"仁宗盛治",其统治时期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包拯、范中名臣活跃于此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合葬的曹皇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以贤德著称,其陵墓未经修复,保留古朴风貌。</p> <p class="ql-block"> 历 史 沿 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赵祯病死开封,享年53岁。据有关史料记载,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赵祯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p><p class="ql-block"> 1995年﹣199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永昭陵上宫进行了考古发掘。永昭陵鹊台、乳台、四神门、四角楼、陵台全部按照原建筑基址大小◇由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设计复原图纸,永昭陵抢救保护工程筹建处负责施工,按史志记载参考营造方式重新复原。</p> <p class="ql-block"> 巩义永昭陵:千年石像生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位于河南巩义,是北宋第四位皇帝赵祯的陵寝。这里保存着超过一千年的石像生,是研究古代陵寝制度的宝贵资料。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在巩县考察时,曾拍摄了这些珍贵的照片。一百年后,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些石像时,依然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气息。</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的地理位置独特,坐北朝南,地势逐渐降低,这在古代皇陵制度中是极为罕见的。宋朝时期,风水堪舆信奉五音利姓说,因此陵寝的布局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从阙台、神道石像生到宫门,再到皇堂(封土堆),陵寝的建筑依次排列,气势恢宏。远处的几处土丘,则是皇后曹皇后的陵墓,位于皇帝陵的西北侧。</p><p class="ql-block"> 神道西侧的石像生中,最前面的是蕃使,即外国使者。宋朝时期,为了邀请海外国家来大宋做生意,曾派内侍带着国书礼物和丝绸,分四批出使海外各国。蕃使正是这一国策的形象代表。虽然千年巨变,已很难考证这尊蕃使塑像的具体国家代表,但它的历史意义依然重要。</p><p class="ql-block"> 最左侧的神兽是用端,俗称吉祥物。这一瑞禽制度继承自唐陵,象征着祥瑞和吉祥。苏州的用直古镇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墓 主 简 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宋真宗赵恒之子,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仁宗即位。天圣(1023~1032年)、明道(1032~1033年)10余年间,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死,仁宗亲政。他在位期间,知人善用、经济繁荣,但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军队总数增至140万,达到北宋养兵的高峰。三冗问题更加突出。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宋夏关系破裂。康定(1040~1041年)、庆历(1041~1048年)年间,西夏军几次大举进犯,宋军皆大败,与西夏议和的言论占了上风,宋朝与西夏订立和议,每年给西夏大量银、绢、茶。为牵制西夏,仁宗对辽的无理要求屈辱退让◇增纳岁币。严重的边患,增</p><p class="ql-block">加了赋税,加重了农民负担,激起尖锐的国内阶级矛盾,农民起义、兵变、少数民族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为解决统治危机,仁宗任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充执政,企图对内政作一些整顿,史称庆历新政。新政虽然很快失败。通过《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修,重振了儒学的纲常伦理,整顿思想,宋学勃兴。在疑经惑古、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宋代学风大变,经学完成了其从侧重传注向心性义理的转变,涌现出众多留名史册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病逝◇享年54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23日,包含永昭陵在内的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永昭陵维修复原,</p><p class="ql-block">是国家首次批准的唯一的大型皇帝陵寝抢救保护示范工程,并被列为河南"八五"十大旅游项目。</p><p class="ql-block"> 1995年,永昭陵维修复原工程启动,占地38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年,巩义市投资8500万元实施了永昭陵抢救保护工程,占地面积约568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7月,巩义市成立永昭陵管理处,负责宋永昭陵保护与管理。1997年10月,维修复原后的永昭陵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2013年,在宋陵陵区建设了7座保护用房、设置保护站点,对永昭陵后陵道路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改造,对永昭后陵修建绿色保护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由上宫、下宫组成,上宫西北附有后陵。上宫中心为覆斗形夯土陵台,称"方上"。底方56米,高13米。四面围神,每面长242米,正中开门,上建门楼,四角有角楼。各门外列石狮一对。</p><p class="ql-block"> 正门南出为神道,沿南神道向北,于两侧先置双阙二重,前阙称"鹊台",后阙称"乳台";再立华表柱;以后为石象生,有象、马、羊、虎、狮、瑞禽、文臣、武将、内侍、外国使节等。陵之神墙仍为方形,四面中央辟神门,四隅置角楼南神门内有献殿,为祭祀之所。其后建陵台(或称灵台),居神墙内之中央,外观亦作覆斗形而置棺椁之墓室﹣-"皇堂",即位于其下。7下宫是供奉帝后遗容、遗物和守祭祀之处,后陵以北的建筑遗址当是下宫的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 物 价 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用端"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上宫考古,全面揭示出鹊台、乳台、神门、神墙、门阙和角阙等建筑的营建规制,彻底弄清了台所谓"三层"的庐山真面目,为复原宋陵上宫的平面布局和诸建筑基址的形制结构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进一步深人探讨北宋皇陵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包含永昭陵在内的宋陵被河南省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23日,包含永昭陵在内的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陵 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陵台位于永昭陵宫城正中,呈方形覆斗状,基部南北长28米,东西宽26米,高10.5米。</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封土 </p><p class="ql-block"> 下宫</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下宫位于慈圣光献曹皇后陵北神门外90米处,南距永昭陵上宫宫城约335米。下宫南门前现存石狮一对,两个一米见方的石柱础,还有上马石两件。据1986年钻探资料显示,下宫遗址南北长163米,东西宽130米,北部被城市建设所破坏。</p><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 神 道 石 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由鹊台至北神门,南北轴线长551米。南神门外的神道上,包涵东西对称的石人13对、石羊2对、石虎2对、石马2对、石用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对。</p><p class="ql-block"> 其 中 外族</p><p class="ql-block"> 客使雕像身披大袍,衣褶垂至脚边,双手捧有贡品。雕刻时摄取自然界雄伟气象塑造人物:其形体轮廓简练明确,两脚分开立地,稳重厚实,犹如峨山形;头上球形发髻则如山的顶峰。另有石壁朱雀浮雕,作飞舞姿势,有祥云衬托。</p> <p class="ql-block"> 文 物 遗 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 楼</p><p class="ql-block"> 永昭陵东、西、南神门皆下设夯土台基,上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门楼,连接神门和角阙的神墙75-76米,高2.5米。陵台用夯土筑成,表面粉饰红灰,平面呈正方形,为三层台阶式,下层底部边长52.6米,中层底部边长36.15-37.45米,上层底部边长23.3-24.55米,每层垂直高度为5米左右。上宫内清理出明清时期的"献殿"遗址和在曹皇后陵台前发现宋代献殿遗址。献殿是上宫内的主要建筑物,供举行大型朝拜和祭莫时使用,其建筑尺寸也与史料记载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宋 仁 宗 盛 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学》中讲到:"为人君,止于仁"。即为人君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而能担得起"仁"字的 帝,宋仁宗可谓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臣武吏荟萃,科学文化发达,处于北宋的鼎盛时期。这为官员和文人们营造了一个特别好的环境,仁宗时期名臣辈出,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狄青以及敢于直谏的包拯,可谓群星璀璨。</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享誉文坛的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时的两位,其余六位都活跃于仁宗时期。沈括、苏颂、毕昇让大宋科技独步天下,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出现或应用于仁宗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也是这个时期发行的。</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我们现代人所重视的人才、金融、科技等软实力,都汇聚于仁宗时期,历史上将仁宗统治的42年称为"仁宗盛治"</p> <p class="ql-block"> 庆 历 新 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历经80年有余,官僚队伍逐渐庞大,行政效率低,"三冗"问题日趋严重,党项族的崛起威胁着大宋的边疆安全。</p><p class="ql-block"> 庆历三年(1043年),面对日益突出的内忧外患,宋仁宗决定重用范仲淹、韩琦、富弼进行改革。范仲淹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提拔务实勤勉者,裁撒碌碌无为者,希望借此重振纲纪,革除弊病。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时的北宋积弊已深,贪图享乐之人比比皆是,想要更深层次的推行新政,可谓困难重重。新政触动了官僚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和阻挠。</p><p class="ql-block"> 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庆历新政不足两年即宣告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神宗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 慈圣光献曹皇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皇后被废后,18岁的曹氏奉召入宫。她出身名门,祖父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曹氏从小熟读经史,知书达理,以贤德勤俭著称,曹氏虽然赢在了起跑线上,但婚姻并不顺遂,她先是听从父命嫁给了和曹家要好的李值,但这个李值一心痴迷修仙,无心嫁娶之事,结婚当天,刚拜完天地,李值就出家云游四方,所以婚事告吹;仁宗的养母杨太妃与大臣一同选中了家世品行都无可挑剔的曹氏,曹氏才华横溢但长相一般,"貌丑不致感君"有些夸张,但长相不好看却是事实,宋仁宗是个颜值控,所以对曹氏很冷淡,但曹皇后在宫里行事谨慎,宽容忍让,从不与嫔妃争风吃醋,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仁宗想废她也挑不出错处。</p><p class="ql-block"> 为避免外戚乱政,曹皇后严格约束家人,不许家人担任要职;为鼓励农桑,曹皇后亲自在皇宫内院种植庄稼、养蚕缫丝:为夫妻共同话题,曹皇后擅长仁宗最爱的飞白书;为威震后宫,庆历八年宫中作乱时,曹皇后临危不惧,有勇有谋,以兵法平定叛乱,令皇帝及后妃们敬服。</p><p class="ql-block"> 于老百姓言,她鼓励农桑、母仪天下;于前朝阁臣言,她谨慎谏言、不干朝政;于皇帝言,她严律母家、调理六宫,曹氏虽不得宠爱,但终其一生,始终恪守礼法,尽心辅佐三代皇帝,心系天下百姓,可谓大宋一代贤后!</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宋代的永昭陵记录了时代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