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歌里的精神碑铭——缅怀大岳伯汪元伦

夏末晨枫

<p class="ql-block"><b>岁月长歌里的精神碑铭——缅怀汪元伦老人</b></p><p class="ql-block"><b>乱世晨曦中的坚韧微光</b></p><p class="ql-block">在民国壬申年(1932 年)十月十二日的破晓时分,贵阳市第七区永乐乡(今乌当区高新街道阿栗村汪家寨)的天空似一幅尚未晕染开的水墨画。晨曦如淡金的纱幔,轻柔地披在这方土地上,而汪元伦的第一声啼哭,似一颗石子投入岁月的湖面,泛起层层生活的涟漪。</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华夏大地,恰似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巨舟,军阀混战的硝烟与民生凋敝的阴霾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而汪家寨的“大院坝里”里,七姊妹的啼哭声宛如生命的乐章,虽稚嫩却暗含着无限生机。汪元伦,作为长子,他的童年如同一幅被岁月染上沧桑色彩的画卷。私塾的门扉紧闭,高昂的学费似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阻隔了他求知的渴望。那田野里的稻穗与玉米,在微风中摇曳,成了全家望穿秋水的希望。他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挑着菜蔬或柴薪,沿着蜿蜒的小路进城售卖,再挑回一担粪肥。那往返的路途,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丈量着一个家庭在苦难中挣扎的生存韧性,每一步都踏出生活的艰辛与坚韧。</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鱼梁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在汪家寨的土地上潺潺流淌。河水的低语与稻田里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生活最质朴的底色。汪元伦和兄弟们如同土地的守护者,用粗壮的扁担挑起了命运的重量。一担担菜蔬,在他们粗糙的手中仿佛是开启生活之门的钥匙,换回的不仅是维持生计的口粮,更是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深的敬畏,以及对生活不屈的不甘。这种“以劳力换生机”的生存哲学,如同深埋在家族血脉中的种子,生根发芽,成为永恒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家族脉络中的温情诗篇</b></p><p class="ql-block">汪元伦的家族史,宛如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是旧中国农耕文明的微缩镜像。七子团圆的“幸福家庭”,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着微弱却温暖的光芒,然而其背后,是父亲辈们如披荆斩棘的勇士般,在荒芜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的开拓。汪元科、汪元会、汪元富等兄弟姊妹,虽仅仅读过小学,那有限的知识却如星星之火,与他们的体力一起,为家族开辟出一条通向希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而汪元伦,我的岳伯父,这位未曾识字的长兄,宛如一棵沉默而坚韧的大树,以“勤俭持家”的朴素信念为根,撑起了一个四子两女的大家庭。他的一生,似一首平淡却动人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p><p class="ql-block">最令人动容的,是两位耄耋老人“白发养黑发”的传奇篇章。当命运的暴风雨无情地袭来,女儿瘫痪在床,女婿撒手人寰,岳伯父伯母夫妇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将 50 多岁的女儿接回青瓦石壁老屋。十余载的时光,如潺潺的鱼梁河水,悄然流逝。他们用粗糙却温暖的双手,悉心照料着女儿的饮食起居,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无法磨灭他们眼中的慈爱与坚守。这种超越血缘的亲情,恰似汪家寨鱼梁河边的杨梅树,根系紧紧缠绕在陡峭的岩缝之中,历经风雨的洗礼,却依然用满树的甘甜回馈人间。</p><p class="ql-block"><b>时光洪流中的精神回响</b></p><p class="ql-block">汪家寨的历史沿革,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着家族命运的跌宕变迁。从民国时期的乡治体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集体劳动热潮,再到改革开放后“杨梅鲜桃挂山,樱桃枇杷铺地”的产业转型,汪氏后人始终如一群勤劳的蜜蜂,秉持着“靠双手吃饭”的祖训,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p><p class="ql-block">如今,四世同堂的欢乐场景,似一幅温馨的画卷在汪家寨徐徐展开。老人留下的那十多万元积蓄,不仅仅是他们一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一座闪耀着光芒的灯塔,是对“勤能补拙”价值观的终极注解。</p><p class="ql-block">而汪元伦夫妇亲手种下的数百棵杨梅树,早已幻化成家族的精神图腾。它们的根系,如同老人坚韧的意志,深深扎入岩缝之中,汲取着大地的养分。每一棵杨梅树,都像是老人用九十四载春秋在时光的岩层中精心镌刻的丰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气吞山河的豪情,却以最朴素的坚持,如同一首无声的赞歌,诠释了何为“活到老做到老”的生命韧性。</p><p class="ql-block"><b>根脉与时光的交响</b></p><p class="ql-block">在 2025 年五月的时光长河中,岳伯父如一片飘落的秋叶,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他的故事却如一首悠扬的长歌,在阿栗村的山间久久回响。当后辈们静静地伫立在鱼梁河畔,轻轻抚摸那些见证过两位老人身影的杨梅树时,他们会在心底深刻地懂得:所谓幸福,并非是坐享其成的甜美果实,而是用汗水精心浇灌、以仁爱温柔守护的时光年轮。汪氏家族的兴旺,恰如一曲激昂的乐章,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生动续写。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家族的根脉在岁月的滋养下,必将愈发繁茂,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大岳伯汪元伦遗像</p> <p class="ql-block">大岳母(大外婆)</p> <p class="ql-block">夜半灵帏烛影寒,妪姝相倚叩灵棺。</p><p class="ql-block">九旬发妻声声恸,七秩亲妹字字酸。</p><p class="ql-block">风咽语,月阑珊,忆中犹见旧时欢。</p><p class="ql-block">青梅竹马同耕苦,白发相扶共病艰。</p><p class="ql-block">曾记否,糠菜年?为儿换粪过重山。</p><p class="ql-block">而今满岭杨梅熟,不见当年种树人。</p><p class="ql-block">千行泪,湿青衫,三更哭尽五更残。</p><p class="ql-block">阴阳永隔肝肠断,唯托清辉照九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