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清风公和太平乡主庙

邢力策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清风公和太平乡主庙 </p><p class="ql-block"> 文/邢力策 </p><p class="ql-block"> 浙江嵊县(1995年12月撤县设市,现为嵊州市)长乐镇太平村村下有一田坂叫“潭底”,离“潭底”不到一华里处,建有一座庙宇,叫太平乡主庙(现改名为太平寺),里面供奉的乡主是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这就奇怪了,王安石既不是嵊县人,也没有在嵊县当过官,太平乡主庙为什么要将王安石作为乡主进行供奉?这里有一个民间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王安石赈灾</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两次拜相,实行变法,终因遭遇封建士大夫利益集团的反对,变革失败。本文故事发生在王安石拜相变革之前。</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外放扬州佥判。庆历五年(公元1047年),改任宁波鄞县知县。庆历八年(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回江西临川省亲。</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从宁波鄞县回江西省亲,必经太平村。古时,太平村地处嵊县、东阳交界,一条官道,直达闽赣两省。太平村山川秀丽,历史悠久。官道横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话说这一年,太平乡一带遭遇了特大洪灾。</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王安石一进入太平乡(现属于长乐镇)地界,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道路两旁饿殍遍地,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王安石心里一阵刺痛。</p><p class="ql-block"> 看到眼前的景象,王安石当夜就在太平住了下来。他串村走户,一一察看灾情。第二天他便返回嵊县县衙。当了解到嵊县各地遭灾,州县仓(指宋代设在州县的皇粮国库)已经告磬,为力救灾的情况后,他立即决定返回鄞县,从鄞县解粮来太平赈灾。</p><p class="ql-block"> 当王安石从鄞县带着救灾粮食到太平乡时,百姓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就这样,王安石的一次义举,拯救了太平乡的一方百姓。从此,“王安石赈灾”的故事被太平乡一带代代传诵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二、清风公建庙</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相隔王安石逝世后八十二年的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嵊县邢氏世祖邢达从绍兴迁居太平乡沃矶村(现改名沃基村,属长乐镇)。</p><p class="ql-block"> 邢达(1118年至1203年),字宏甫,号清风公,周文王的后裔。祖上从邢台迁居河南,籍贯河南开封。他出生官宦之家,九岁随曾祖父扈驾南渡。1143年,清风公参加殿试,高中进士,一直在朝中任职,后任光禄寺辅佐。因向朝廷建议加强社会治理而得到赞赏,被任命为江苏吴县知县。1163年,升迁为德州刺史,旋又升迁枢密院直学士。任内他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但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与当朝宰相秦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奸臣当道,我岂可与奸佞共事?”公元1166年清风公辞官归隐,居会稽,发誓不再从政。</p><p class="ql-block"> 公元1168年某日,清风公泛游剡溪。当来到剡西时,看到这里土地肥沃,青山绿水,便携家人筑房建舍,在太平乡沃矶村隐居下来。</p><p class="ql-block"> 清风公隐居沃矶后,很快就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与大家的交谈中,清风公听说了王安石太平赈灾的故事。他本来就对北宋宰相王安石十分推崇。经过一番思考,清风公决定倡议建造一座乡主庙,将王安石作为乡主予以供奉。这样不仅可以让王安石的精神得到传承,也可以让百姓们有一个寄托感恩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清风公召集乡贤,提出了捐资建庙的主张,并带头倾囊捐资。他的倡议得到了广大乡贤的响应,老百姓也纷纷赞同。</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清风公的带领下,乡贤们开始筹集资金,发动老百姓捐款捐物。老百姓听说要为王安石建造乡主庙,都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在建庙过程中,整个太平乡的广大百姓热情十分高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带干粮,无偿参与。不到一年,乡主庙就建成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夏天,连续大雨,绿溪江、大昆江洪水齐发,将刚刚建成的乡主庙所有房屋都冲毁了,唯有王安石的塑像屹立不倒,只是略有损坏。四周百姓看到这个情形,都十分沮丧。怎么办?大家决定再建。</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奇怪,再建的太平乡主庙不到一年,第二次被洪水冲毁。就这样毁了又建,建了又毁,连续三次,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阻挡乡主庙的建造。</p><p class="ql-block"> 一时,清风公为太平乡主庙的选址陷入了苦恼。</p><p class="ql-block"> 三、褚伯玉托梦</p><p class="ql-block"> 某天夜里,清风公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突然,一阵柔和的光芒笼罩了整个房间,一个身着道袍的老者站在他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老者微笑着对清风公说:“我是褚伯玉,如果要让太平乡主庙屹立不倒,你要选一个九马卧槽的地方,且不要占用良田。”</p><p class="ql-block"> 清风公在梦中马上向褚伯玉行礼并问道:“请问道长,这九马卧槽之处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褚伯玉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只要用心去寻找,就一定能找到。”说完,褚伯玉便消失在夜幕之中。</p><p class="ql-block"> 清风公从梦中惊醒,他回想着梦中的情景,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明白“九马卧槽”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这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风公又召集乡贤,将昨晚梦中的情景告诉了大家。大家听了,都觉得十分神奇。清风公便动员乡贤们开始四处察看,寻找“九马卧槽”之处。</p><p class="ql-block"> 一天,他们发现太平村下有个叫“潭底”的上方,有个很大的荒丘,足有10来亩。有几条小小的水流汇集到“潭底”。荒丘上面又有一个一个的小土丘,很像九匹马卧在水潭边一样。这下清风公明白了,这里就是褚伯玉托梦所说的“九马卧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隔日,清风公从县城请来风水先生察看。风水先生用罗盘对东南西北四方进行勘验,确定这是块风水宝地。又对建庙的方位,轴心进行确认,并择定开工日期。清风公马上召集邻近三村的能工巧匠,对太平乡主庙的建庙方案进行详细的商讨,一切准备就绪。</p><p class="ql-block"> 开工准备,一切顺利。开工那天,祭天祭地,举行了隆重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在清风公的再次倡导下,大家又积极捐资,易地重建太平乡主庙得以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在易地重建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十分诡异的怪事。为了加固庙址,清风公决定挖深庙基,在基面铺上三米厚的石块。可是附近都是荒丘,根本没有这么多石块,建庙工程一时受阻。</p><p class="ql-block"> 说来奇怪,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天夜里,长乐溪滩洪水上涨,整整一夜,水声咆哮,直至五更。第二天,大家发现,长乐溪滩洪水已经退去,整个溪滩,石块堆积成山。清风公更加坚信,建造太平乡主庙是件善事,真是天助人愿。 </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的太平乡主庙终于建成了。庙宇比之前更加壮观,更加坚固。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百姓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王安石的神像重新彩塑,供奉在庙宇的大殿之上。当年九月初一,乡主庙开光,人山人海,整个太平乡沸腾了,大家纷纷拥向乡主庙,叩拜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太平乡主庙再也没有遭受过洪水的侵袭。此后几百年间,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这一天,百姓们都会来到乡主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感恩王安石的善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香火不断,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自从重建后,清风公十分眷恋太平乡主庙,经常去太平乡主庙转一转。公元1203年农历10月初10早晨,清风公又来到乡主庙,坐在庙边的远尘亭上,无疾而终,享年86虚岁,卜葬于大坑村(现已并入沃矶村)的大塘之滨。2015年,经全县邢氏后裔的共同努力,清风公坟茔得以修缮,殿堂亭台,现已成剡西的一个风景点。</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太平乡主庙建庙已近860年,历经风雨,几经修缮,至今依然屹立在太平村“潭底”上方这个地方。只是庙宇四周地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太平乡主庙也于1993年改庙为寺,现称“太平寺”,现在已经成为浙东一座颇具影响的寺庙合一的寺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