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纪念的时刻(十六)

陈红

<p class="ql-block">16年6月4日在青岛栈桥拍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下午参观<b>神户港</b>。</p><p class="ql-block">1.<b> ‌地理位置与性质‌</b></p><p class="ql-block">神户港位于日本本州岛南部的兵库县,濒临大阪湾西北侧,经纬度为北纬34°40′、东经135°12′。它是日本五大国际贸易港之一,性质为海湾河口港和基本港,航线覆盖全球,包括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丹麦马士基航运公司的班轮直挂‌。</p><p class="ql-block">2.<b> ‌历史与地位‌</b></p><p class="ql-block">神户港于1868年1月1日开港,自明治时代起就是重要的国际港口,曾是日本最早的移民乘船港口之一‌。</p><p class="ql-block">1995年兵库县南部大地震(阪神大地震)对港口造成严重破坏,后重建为现代化设施,并设立“神户港赈灾纪念公园”以纪念灾难‌。</p><p class="ql-block">现为世界第二大港口(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码头总长33公里,年吞吐量达520.8万标准箱‌。</p><p class="ql-block">3<b>. ‌经济与工业‌</b></p><p class="ql-block">神户港支撑了当地经济的核心产业,包括运输机械、钢铁、橡胶、电机、食品等,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化学、烟草等工业也较发达‌。</p><p class="ql-block">4.<b> ‌旅游与地标‌</b></p><p class="ql-block">‌神户港塔‌:港口象征,可登塔俯瞰全景,夜晚灯光璀璨,推荐观赏夜景‌。</p><p class="ql-block">‌美利坚公园‌:港口附近的休闲广场,名称由来与历史相关,设有星巴克等设施,体现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明石海峡大桥‌:世界最长的吊桥,连接神户与淡路岛,是地标性工程‌24。</p><p class="ql-block">‌南京町‌:日本三大唐人街之一,充满异国风情‌。</p><p class="ql-block">5. <b>生态趣闻‌</b></p><p class="ql-block">有游客观察到港口内湾出现类似锦鲤的鱼类,可能与水域特殊环境(如淡水注入或人工养殖)有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p><p class="ql-block">神户港融合了历史、工业与旅游魅力,既是全球物流枢纽,也是体验日本现代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12日,晚上去吃了世界著名的神户牛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户牛肉,专指从兵库县所产的但马牛身上切下来的牛肉。只有在兵库县出生、饲养、屠宰的牛才能取得神户牛肉的合格证, 而且2012年前这种牛肉从不出口。能够达到神户牛肉品质要求的牛,每年只有3000头左右,而这些牛只能产出大约40000公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一种享誉世界的优质牛肉,这种牛肉的特点是肉质鲜嫩、肥嫩而细腻,大理石纹理般的脂肪分布使其口感柔韧且入口即化。神户牛肉的产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饲养方式以及牛肉的评级制度密切相关。 神户牛肉的来源是日本但马牛这一品种,这种牛肉的特色在于其肉中的脂肪均匀分布,形成独特的大理石纹理,这种纹理不仅美观,还使得肉质更加嫩滑多汁。神户牛肉的饲养标准非常严格,牛只必须在兵库县出生和饲养,并且拥有纯正的但马牛血统。每头牛都会接受政府的“子牛登记证”,并打上鼻印以记录其血统。 神户牛肉的评级制度也是其独特之处。要成为神户牛肉,牛只的肉质需要达到A4或A5级。日本全国仅有四个市场进行神户牛肉的评级及拍卖。</p> <p class="ql-block">16年6月8日,早上的孔庙开城门仪式。</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下载的神户牛肉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8月13日去了大阪公园,这个公园以丰田秀吉的住宅为中心,园内乌鸦很多,到处都听到哇哇哇的叫声。丰田秀吉住宅的围墙与东京天皇的太相似了,宽宽的护城河保护着数十米高的城墙,只有两道桥能通入墙内</p> <p class="ql-block">8月13日<b>大阪公园</b>。</p><p class="ql-block">里面最著名的是天守阁。天守阁是日本战国时期修建的大型城堡,在军事上有关楼和瞭望塔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城主的居住之地。天守阁是城堡的中心建筑,它不仅是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权利和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天守是日本城堡中最高、是封建时代统御权力的象征之一。「天守」有时也写成「殿主」、「殿守」、「天主」,明治时代以后出现了「天守阁」的新称呼。</p> <p class="ql-block">部分在日本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13日,去日本的海洋公园,这里的鱼各种各样,非常漂亮。我最喜欢软软的可以飘动的水母。它在飘浮时,轻盈美丽,太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8月15日,今天我们去大阪影视城。</p> <p class="ql-block">大阪影视城的花车巡游。</p> <p class="ql-block">大阪影视城拍摄电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3日,山西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先去看了古县衙,这个县衙还真大,</p> <p class="ql-block">刑具。</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清朝刑具,由两个铁球和连接它们的铁链组成,铁链上配有一把锁。铁球通常由铸铁制成,重量不等,用以增加束缚效果。铁链连接两个铁球,长度适中,既限制行动又不至于过于限制罪犯的基本活动。·并用锁固定铁链,确保刑具的牢固性。</p> <p class="ql-block">这是槛车,主要是针对官员犯法之后游街示众的,上边的铁链代表他犯法轻重和官的大小。</p> <p class="ql-block">站宠。因令犯人戴重立于笼故名,又称立。明武宗时刘瑾仿南陈“立测"所笼顶有口套于犯人颈部, 使其昼夜站立,以致身亡,或在犯人脚下垫物,喜定拍走使人悬空雨死, 明朝天启年间,五种别具同时除用,五毒具备,呼暴声然,血肉淡,充转求死不得”。忠贤控制,登造吸,顶之孔素束颈项,发亦被束牢,欢手“于杜,双足办”干笼底:因辣环之, 被之人裸之,不提转动,不仅如此,高度可调节,高大者笼短,反之然。</p> <p class="ql-block">拶指</p><p class="ql-block">五根小木棍,双股细麻条, 四指夹进去,拇指往外翘。 先是皮肉破,后是骨头槽, 昏过去,冷水浇, 熬不过也屈招。</p> <p class="ql-block">铁制刑具用于限制足部行动</p><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展示的"<b>鋈足"(又称铁跟脚)</b>是一种‌古代限制犯人行动的金属刑具‌,属于脚镣类器械。根据现存史料和实物展示,其核心特征如下:</p><p class="ql-block"><b>材质与结构‌</b></p><p class="ql-block">由铸铁或熟铁打造,形似鞋套但完全封闭</p><p class="ql-block">内侧可能带有锯齿或凸起,防止犯人挣脱‌。</p><p class="ql-block">‌<b>使用方式‌</b></p><p class="ql-block">套在犯人脚踝或足部后锁死</p><p class="ql-block">常与木杻、踏杠等刑具配合使用‌,重量可达10-20斤‌,长期佩戴会导致肌肉萎缩‌。</p><p class="ql-block">‌<b>刑罚目的‌</b></p><p class="ql-block">限制行动自由而非直接造成肉体伤害</p><p class="ql-block">主要用于长期羁押的重犯或待审囚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刑具便是<b>木驴</b>,身上钉满了钉子,钉尖朝上。这木驴是古代惩罚犯人的一种酷刑,多用在勾结奸夫,谋杀亲夫的女人身上。据说行刑的时候会将女子扒光衣服骑在木驴身上在街上游行,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极大的侮辱。但这种酷刑是否真实存在,一直也没有明确文字记载,多来自于小说之中。</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否真实,但这种刑罚对女性都是非常大的侮辱,一个残酷的刑法就是对人性最赤裸的呈现,让人见识到了在人性中非常残酷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跨过两道门走进牢狱内部,一个一个的小房子就是过去关押犯人的牢房,最里面有一间牢房是重狱,是过去关押重刑犯的地方。重狱中没有窗户,没有火炕,终年不见阳光,暗无天日。穿过牢狱便来到县衙的督捕厅,主要功能是随时提审犯人,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刑具。这些刑具,每一个让人看着都心惊胆寒。</p> <p class="ql-block">重狱,无窗无炕,终年阴暗,用于关押重刑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是法字,是宋代木刻版,三点水是黄河的缩影,水代表公正去污,廌代表独角兽,传说独角兽办案公正无比,在这里不只代表公正,并且是权威的象征,而去代表弓箭,冷兵器时代弓箭的杀伤力是最强的,发最早念废。</p> <p class="ql-block">衙门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观风楼,也叫风水楼,是供县太爷登高远眺,视看街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内最具代表性的<b>镖局</b>介绍:‌</p><p class="ql-block"><b>1. ‌同兴公镖局‌</b></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由武林大师王正清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立,其子王树茂继承后青出于蓝,使镖局成为全国著名镖局之一。</p><p class="ql-block">‌传奇事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曾为慈禧太后押送93万两皇银至西安,分毫不差,获赐“奉旨议叙”匾额。</p><p class="ql-block">‌<b>特色‌</b>:</p><p class="ql-block">创始人王正清(号“面王”)因揉面练就惊人臂力,师从道光帝武术教练贾殿魁,精通少林散手108势,与祁县戴龙邦、文水李毓秀并称“华北三杰”[华北三杰]。</p><p class="ql-block">镖局组织严密,镖箱使用榆木制作,配备需两把钥匙并用的防盗暗锁。</p><p class="ql-block"><b>2. ‌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展示道光年间由王正清、戴二闾、左二把创立的“同兴公”“太汾”“昌隆”三大镖局,聚焦三位镖师的武德与武艺[戴二闾][左二把]。</p><p class="ql-block">‌展陈特色‌:</p><p class="ql-block">实物千余件,包括秘本拳谱、十八般兵器(十八般兵器)及梅花桩等练武器械,游客可参与体验。</p><p class="ql-block">还原镖局运作细节,如“亮镖”“走镖”规矩及“保镖六戒”(保镖六戒)等行规。</p><p class="ql-block"><b>3. ‌中国镖局‌</b></p><p class="ql-block">‌主题‌:以明末清初镖局旧址为基础,系统介绍中国镖局发展史,涵盖十大镖局、镖师轶事及武术门派(如形意拳、长拳等)(形意拳)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补充信息</b></p><p class="ql-block"><b>‌镖局文化‌:</b>2007年“平遥镖局文化”(晋商镖局)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初金融业兴起,山西因商人众多成为镖局发源地(晋商镖局)。</p><p class="ql-block">‌行业术语‌:如“镖车”(独轮设计适应山路)、“镖旗”(震慑盗匪)等,均体现传统安保智慧。</p><p class="ql-block"><b>‌总结‌:</b>平遥古城的镖局遗址不仅是晋商历史的见证,更融合了武术、商业与江湖文化,其中同兴公镖局和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最具代表性,建议优先参观。</p> <p class="ql-block"><b>日升昌票号‌</b>,位于山西省平遥古城,是中国第一家票号的诞生地,创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日升昌票号由李大全和雷履泰共同创立,专门从事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类似于现代的银行‌。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镖局押送现银的历史,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的金融流通和资本周转,被誉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开山鼻祖”‌。</b></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b></p><p class="ql-block">日升昌票号在成立后的几十年内迅速扩张,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和商埠重镇,甚至远及欧美和东南亚等地,以“汇通天下”而闻名‌3。其业务涵盖了存款、放款和汇兑,解决了大宗银两往来的困难,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金融流通和经济发展‌4。然而,随着西方银行业的兴起和政府的介入,日升昌票号逐渐衰落,但在中国金融史上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日升昌票号旧址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筑风格实用且精致。院内有三进院落,临街面阔五间,中间为通道,两边是铺面,上面建楼存放财物。前院、东西两边各有柜房两间,中院东西各建客房三间。建筑内装潢精美,砖雕、木雕、石雕技术被广泛应用,增加了生活情趣,使建筑显得轻巧温馨‌。</p><p class="ql-block"><b>现状和旅游信息</b></p><p class="ql-block">如今,日升昌票号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中国票号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陈列和多媒体场景再现等手法展示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商贸文化。展品包括货币、契约、商标、印鉴、戥秤、税单、股票等商业实物和资料,从不同角度折射商业文化的流金岁月‌。</p> <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9日,<b>日本奈良喂鹿</b>。走进奈良的,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里的野生小鹿🦌,每天就像准时打卡的上班族,早上由头鹿领着下山觅食,晚上又由头鹿领着回山休息。它们对草饼的热爱,让它们在见到草饼时总是激动得一拥而上,但除此之外,它们温顺得不会顶人,也不会咬人,只是会调皮地扯扯你的衣服,向你讨要草饼。</p><p class="ql-block">更有趣的是,有些小鹿还会向你点头,仿佛在感谢你的馈赠。这种礼貌的行为,让人觉得它们不仅仅是动物,更是有着灵性的生灵。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的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p><p class="ql-block">奈良的神鹿公园,一个充满惊喜与感动的地方,值得你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日昇昌票号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日昇号的首任掌柜。</p> <p class="ql-block">日昇号的部分资料。</p> <p class="ql-block">日昇号的金库。</p> <p class="ql-block">日昇号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b>平遥的古城墙。</b></p><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p><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高约12米,平均宽5米,东南隅有文昌阁、魁星楼,东城墙顶部有点将台。城墙上72堞楼,3000垛口,寓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蕴含丰富儒家文化内涵。古城墙集防御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池典型特点,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是平遥古城重要的载体。</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平遥城墙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3日,平遥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4日。<b>乔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1921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组成。平面呈“喜喜”字形布局。院四周筑以堡墙,防御性与私密性极强。</p><p class="ql-block">南北六院不仅设计精巧,而且变化多姿,从院的形式看,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过庭院;从屋顶的造型看,有悬山、硬山、歇山、卷棚及平顶房。门与窗的结构也多种多样,形式不同,集中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也吸取了西洋式建筑特点。13</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至今完整地保留了乔家鼎盛时期商业和民俗的风貌。全面展陈了北方农耕习俗、商业习俗、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俗社火、乔家史料、乔家珍宝、传统晋剧、祁太秧歌、形意拳术、影视道具等12大系列上万件文物,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北方汉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晋商文化。</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乔家大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4年,乔家大院恢复5A级景区(2019年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给予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景区取消5A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处理。</p> <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8日,日本<b>“清水寺”音羽瀑布。</b></p><p class="ql-block">音羽瀑布,是清水寺因而得名的由来。很多人在这边排队许愿,很是热闹。三眼泉水依次是财富、爱情和健康。 可以挑选一眼,从旁边拿消毒好的器具,接水,先是清洗左手,之后是右手。最后喝一口。</p> <p class="ql-block">搞笑的丁大爷。</p> <p class="ql-block"><b>九龙灯</b>是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藏精品之一,清代用红木制成。昔日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予太后以解燃眉之急。后慈禧太后为感谢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未发现第三盏。灯之主体上下通轴,共分3层。上层为葫芦形挂钮,其下有4条龙,龙首高昂,龙身盘曲;中层为八棱八面形灯身,其中四面为玻璃风景画,四面为水银玻璃;下层有5条龙,其中4条龙首向上,龙身呈“卍”字形,并能转动、伸屈;另有一条龙首向下,能四面转动,龙身盘于主轴。层的4条龙头上均有灯台、蜡签。综观全器,制作工艺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结构造型独具匠心,动静结合,是一件既豪华繁缛,又实用美观的木雕工艺精品。经考证,在中国尚未发现有类似的第三件。</p> <p class="ql-block"><b>犀牛望月镜‌</b></p><p class="ql-block">由东南亚铁梨木雕刻而成,高2米、重1吨,由圆镜(象征月亮)、祥云底座和卧姿犀牛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寓意"喜从天降",是乔家镇宅之宝,历经200余年不腐不裂,现估值超3000万美元。</p><p class="ql-block">铁梨木特性独特,入水不沉且不变形,镜框雕刻工艺繁复考究。</p> <p class="ql-block"><b>万人球‌</b></p><p class="ql-block">清代水银玻璃球监视器,悬挂于会客厅天花板上。</p><p class="ql-block">能按比例缩小并完整呈现屋内所有人影像,无死角监控功能领先同期技术200年。</p><p class="ql-block">乔家用于商业谈判时防止机密泄露,被称为"世界首个无电源监控系统"。</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5日,<b>王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并开始卖祖产谋生,例如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将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自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主要由高家崖、红门堡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自1997年开放后,王家大院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王家大院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王家大院被授予“美丽中国文旅影响力品牌”称号。</p> <p class="ql-block">和我们拼导游的三个山东姑娘留影。</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了<b>张壁古堡。</b></p><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又名张壁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遵循中国传统星相和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张宿、壁宿。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北堡门为砖砌,门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瓮城,瓮城之上还建筑了多座宗教祠庙。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p><p class="ql-block">2005年,张壁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张壁古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0年3月,张壁村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第一批)。</p><p class="ql-block">2012年,该村又被确定为“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地上是千年古堡。</p> <p class="ql-block">地下是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6日,<b>绵山</b>。</p><p class="ql-block">晋中市绵山风景区,又称绵山风景名胜区,简称绵山风景区,是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境内的旅游景区。已开发旅游区面积54余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风景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从建筑的角度来剖析,绵山仿古建筑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绵山风景区的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殿庙、宫观;园林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廊、榭、牌楼;古留遗迹建筑有古营门、城池、营寨等,可为古建筑博物院(园)。绵山风景区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人文景观有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自然景观有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p><p class="ql-block">2001年,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311规划的晋发2001(28号)文件中将绵山列入全省重点扶持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之一,使绵山进入高速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2013年,晋中市绵山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成为晋中市第1家,山西省第4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绵山风景。</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7日,<b>山西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副厅级建制,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2019年7月,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据2020年7月山西博物院官网显示,山西博物院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曾先后获得鲁班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院的“<b>三件镇馆之宝</b>”‌是该院最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物,它们分别代表了山西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p><p class="ql-block"><b>晋侯鸟尊‌</b></p><p class="ql-block">一、<b>基本信息</b></p><p class="ql-block">‌名称‌:晋侯鸟尊(又称西周青铜鸟尊、吉祥鸟尊)</p><p class="ql-block">‌年代‌:西周中期偏早(约公元前10世纪)</p><p class="ql-block">‌尺寸‌: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p><p class="ql-block">‌材质‌:青铜器,属宗庙礼器</p><p class="ql-block">‌铭文‌:盖内与腹底铸有大篆"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证实为晋侯燮父祭祀所用</p><p class="ql-block">二、<b>艺术特征</b></p><p class="ql-block">‌造型设计‌:</p><p class="ql-block">主体为凤鸟回眸立姿,高冠直立,尖喙上扬,身饰云羽纹,尾部巧妙衔接象首形成三点支撑。</p><p class="ql-block">器盖捉手设计为小鸟相依造型,象鼻内卷上扬与凤鸟双腿构成力学平衡。</p><p class="ql-block">‌独特之处‌:融合凤鸟与象两种图腾,兼具写实性与象征意义,被学者称为"晋国之瑞"。</p><p class="ql-block">三、<b>历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晋国起源实证‌:</p><p class="ql-block">铭文中"晋"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金文"晋"字,证实燮父改唐为晋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确定晋国早期都城位置于曲沃-翼城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p><p class="ql-block"><b>‌考古意义‌</b>:</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晋侯墓地114号墓(燮父墓),为晋国九代诸侯世序研究提供关键物证。</p><p class="ql-block">与晋侯苏钟、侯马盟书共同构成晋国历史研究的"三重证据"。</p><p class="ql-block">四、<b>发掘与修复</b></p><p class="ql-block">‌发现过程‌:1998年盗墓爆破导致碎成100余片,2000年经公安线索由北大与山西考古所联合抢救发掘。</p><p class="ql-block">‌修复历程‌:北大专家耗时1.5年拼对残片,因盗掘破坏导致鸟喙与象鼻中部缺失(2018年展出时曾补配残件)。</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2013年入选《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五、<b>文化地位</b></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象征‌:作为院徽原型及"镇馆之宝",建院起即作为标志性展品。</p><p class="ql-block">‌青铜工艺代表‌:反映西周早期"象尊"向"鸟彝"礼器转型的过渡特征,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b>龙形觥‌</b></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龙形觥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于1959年在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12。龙形觥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整体造型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前端为龙首,双眼圆凸,两角张开,背部为弧形长盖,盖面上有一个蘑菇形纽‌12。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于悬挂加热酒,另一端没有封口用于散水蒸气‌1。</p><p class="ql-block">龙形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器身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盖面为逶迤的龙身,与器物前端的龙头相衔接,两侧衬以漩涡纹和云纹。器身两侧还饰有鳄鱼纹和夔龙纹,这种在青铜器上饰以鳄鱼形象的纹饰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龙形觥的用途被推测为温酒器。使用时,可以揭开背部的盖子,内部装酒,通过点燃柴薪加热酒液。倒酒时,只需托起尾部,酒液便从牙齿部分缓缓流出‌2。此外,龙形觥的造型独特,具有典型的商文化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山西可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p> <p class="ql-block"><b>兽形觥。</b></p><p class="ql-block">通高21.7厘米,通长24.5厘米,腹深9.3厘米。为商代盛酒器。整器均以雷纹为地·。满花浮雕,立体感较强。耳部前端为一兽面,兽角似蜗牛触角,上装饰云纹与两周曲折纹,角顶部三角雷纹;浓眉大眼,叶状招风双耳,张口露齿,牙齿以曲折纹表现,圆状下颚。头顶正中装饰以圆雕兽角。盖后也是一个兽面雕饰,角向内卷曲,以两对视的卷鼻卷尾夔纹表现。器盖顶部正中装饰两组兽面纹,近盖尾的一组较大,角呈三折状,另一组无角,叶形耳,圆目,两组兽面均以盖正中的一道扉棱为鼻梁。共有四条扉棱将器身分为四部分,颈部每组纹饰均装饰夔纹,腹部装饰两组兽面,角做三折状,浓眉大眼,叶状双耳。</p> <p class="ql-block">山西“<b>东湖醋园”</b>简介</p><p class="ql-block">‌1. <b>历史渊源‌</b></p><p class="ql-block">东湖醋园(又名美和居)始创于清顺治年间,其前身由“美和居”“福源长”“聚庆成”等老字号醋坊联合组成,其中“美和居”的酿醋技艺可追溯至明洪武元年,被誉为山西老陈醋的鼻祖‌12。1957年注册“东湖”商标,成为山西醋业最早拥有专用权的品牌‌。</p><p class="ql-block">2. <b>园区概况‌</b></p><p class="ql-block">位置与规模‌:位于太原市马道坡26号,占地2万余平方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特色展馆‌:设有“东湖美和居发展史陈列馆”“醋博馆”“醋窖”等12个展馆,展示历代农耕与酿醋器具,动态呈现传统与现代生产工艺‌。</p><p class="ql-block">‌3.<b> 非遗技艺与体验‌</b></p><p class="ql-block">工艺传承‌:沿用“蒸、酵、熏、淋、陈”古法酿造,手工老陈醋需窖藏8年,兼具调味与养生功效‌。</p><p class="ql-block">‌互动项目‌:游客可体验非遗酿醋技艺、熏蒸“醋桑拿”、品尝老陈醋,感受扑鼻醇香‌。4. <b>文化与社会价值‌</b></p><p class="ql-block">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研学课程与DIY活动深受欢迎,成为宣传山西醋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老陈醋色泽棕红、酸味柔和,含多种有机酸与氨基酸,具有助消化、防病强身等功效‌。</p><p class="ql-block">5. <b>趣闻轶事‌</b></p><p class="ql-block">虽名“东湖”,实无湖泊,名称源于清徐县东湖公园‌。</p><p class="ql-block">酿醋作坊酸味浓烈,但工人因醋酸杀菌作用极少生病,被称为“职业病福利”‌。</p><p class="ql-block">东湖醋园以“承启传统精艺,实现健康理念”为宗旨,是探索山西醋文化与非遗技艺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以老陈醋的手工制作为主线,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醋文化游园,介绍醋疗药方,各种酿醋工具及酿醋过程。</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8日,<b>山西碛口古镇</b>。</p><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是中国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50公里处,古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p><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因黄河第二碛“大同碛”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古镇内仍保存着丰富而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包括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以及庙宇、民居、码头等,景点有黑龙庙,座落在碛口卧虎山。</p><p class="ql-block">大同碛上游与湫水河交汇处,面向黄河,北靠卧虎山,形成了地理上半圆形的碛口古镇。早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蔺邑很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冲,之后历经秦、汉、两晋皆如此。</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后期,“五胡”猖獗,碛口成为抗击胡人的前哨,平定胡人的门户。到了隋、唐、北宋,定胡依旧。金朝取代北宋后,实现了北方大统一。从元代开始,碛口又成为“州、县”共管的军事战略要地。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古镇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p><p class="ql-block">2003年,山西省政府命名碛口为风景名胜旅游区。</p><p class="ql-block">2017年,山西提出重点打造以“黄河、长城、太行”为支撑的三大旅游板块。</p><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有着“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一度是山西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不仅是东西南北货物的集散地,也是晋商商铺、字号密度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旅游布局黄河板块中的核心景区,也被公布为“网友最喜爱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9日,<b>晋祠。</b></p><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09年5月,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晋祠天龙山景区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晋祠虽然不大,却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也有“不去晋祠,枉到太原”之说。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候唐叔虞而建,也是古时晋国的崇祠,是融中国古'祭祀、园林、雕塑、碑刻艺术力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王氏”、“张氏”寻根祭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b>晋祠里的古柏树</b>,具体来说,是侧柏的一种。晋祠古柏树具有以下特点: ·历史悠久:种植于北朝至明清时期,树龄悠久,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 ·形态多样:古柏树形态各异,有的挺拔雄伟, 有的苍劲古朴,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 ·文化内涵丰富:与晋祠的建筑、雕塑等相互映衬,每棵古柏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传说。 晋祠古柏树不仅是晋祠的标志性景观,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b>晋祠里的古槐树</b>。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晋祠内,据传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棵古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冠如伞,遮天蔽日,是晋祠的重要景观之一。 </p><p class="ql-block">古槐树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晋祠内的其他古建筑、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的千年名泉---<b>难老泉</b>。</p><p class="ql-block">难老泉是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内的千年名泉,与周柏、宋代彩塑侍女像并称晋祠三绝。其名称取自《诗经》中“永锡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水温恒定为17℃。历经1994年断流后,通过生态治理于2023年实现自然复涌,目前水位已突破泉口1.22米,成为我国地下水治理的标志性成果。</p><p class="ql-block"><b>历史渊源与地质特征</b></p><p class="ql-block">难老泉作为晋水源头,最早见于《山海经》'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北齐时期依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定名,唐朝李白以'晋祠流水如碧玉'诗句描绘其澄澈特质。‌‌</p><p class="ql-block">泉水自悬瓮山1.5米深的石灰岩层涌出,日流量达8.4万立方米,属深层岩溶水补给。特殊的地质结构使其具备终年不冻特性,与善利泉、鱼沼泉共同构成晋祠水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晋祠圣母殿</b>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宋代木构建筑之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景区内,为晋祠的核心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1.<b> 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建造年代‌: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现存建筑主体保留宋代风格。</p><p class="ql-block">‌供奉对象‌:主祀西周时期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之母——邑姜(姜子牙之女),故称“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地位‌:晋祠是为纪念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圣母殿作为其核心建筑,体现了宋代皇家祭祀与民间信仰的结合。</p><p class="ql-block">‌2.<b> 建筑特色‌</b></p><p class="ql-block">‌结构形式‌: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约26米),进深六间(约21米),殿高约19米,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斗拱体系‌: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斗拱,出檐深远(达4米),是宋代木构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减柱法‌:殿内减少12根柱子,形成开阔空间(仅用8根檐柱和8根内柱),增强了祭祀活动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盘龙雕柱‌:前廊8根木柱上缠绕宋代原雕的木质盘龙,鳞爪生动,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p><p class="ql-block">‌3. <b>艺术瑰宝‌</b></p><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殿内现存43尊宋代彩塑,主像为圣母邑姜,其余42尊为侍女、宦官等。塑像比例精准,神态各异,尤以“双面俏佳人”侍女像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匾额碑刻‌:殿门悬清代书法家傅山所书“显灵昭济圣母”匾额,另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殿前的方形水池“鱼沼”上架十字形桥(飞梁),为宋代原构,形制独特,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p><p class="ql-block">‌4. <b>保护与荣誉‌</b></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作为“太原晋祠”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20日,<b>五台山</b>。</p><p class="ql-block">五台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自然景观胜地。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与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并列),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现存47座寺院,如显通寺、塔院寺等‌。</span></p><p class="ql-block"><b>‌著名寺庙‌:</b></p><p class="ql-block">‌五爷庙‌:求事业、财运的“顶流”寺庙,需按特定礼仪上香祈福‌。</p><p class="ql-block">‌殊像寺‌:供奉五台山最高文殊像,求学业的圣地‌。</p><p class="ql-block">‌黛螺顶‌:可一次性朝拜五方文殊,登山1080级台阶寓意消业障‌。</p><p class="ql-block">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p><p class="ql-block">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b>,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占地面积为4.8万平方米。黛螺顶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p><p class="ql-block">黛螺顶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名大螺顶;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才更名为黛螺顶。</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日,杨林村黛螺顶旅游市场开展了对杨林村黛螺顶旅游市场中开间2.1米、进深3.1米的51间商铺进行装修改造,包括基础、室内外装饰装修、电路、给排水管道、采暖系统等的改造。14</p><p class="ql-block">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主要景点有五文殊殿、大雄宝殿等景点。</p><p class="ql-block">1983年,黛螺顶被列为中国汉族地区国家重点佛教寺庙之一。</p><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24日,由浙江省佛教协会、山西省佛教协会联合主办的画家陈蜀平佛画展在黛螺顶举行开展仪式。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和黛螺顶住持昌善法师主持了开展仪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