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下乡医疗隊 (上)

老凌写字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未用任何AⅠ写作,部分图片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配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的一首红歌《毛主席派人来》。在那个革命氛围炽热的年代,除了八个革命样板戏,也还有很少的其他文艺作品。比如,当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红雨》。这部电影说的是,山村赤脚医生红雨人小志大,白手起家刻苦学习医药卫生知识,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看病治病。电影里有一首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就是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领唱的。</p><p class="ql-block">当年农村地区广大贫下中农把从城里来的下乡医疗队看作是毛主席派来专门给他们看病的。</p><p class="ql-block">医疗队和赤脚医生,正是那些年医疗卫生战线最重要的两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乡巡回医疗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话题和视野,现在人们谈论更多的是大三甲医院、专家门诊,还有说不明白的医保。我经历过大搞下乡医疗开始阶段那个不一样的年代,尽管过了那么多年,至今也还记得那设在生产队队部简陋的临时诊室,那临时充当手术室的小学教室和几张课桌拼成的手术台,和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巡诊,那些一起奔波一起战斗过的陸军医院的老战友,还有那些满脸纯朴的贫下中农老乡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 六二六指示 】</i></b></p> <p class="ql-block">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是个老问题。早在上世纪的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和身边的医护人员谈话时就指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p> <p class="ql-block">自此,下乡医疗队应运而生,很快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从那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全国城市医院和解放军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先后一批接一批地下乡巡回医疗,以至于那些年"六二六” 就成了下乡医疗的代名词。在医院里要是挺长一段时间没看到某个医生或护士,有人会问:"那XXX怎么見不着了?“,对方回答:"六二六了。”或者,好久没见,见到时会顺口问一句:”你六二六了?"</p><p class="ql-block">1968年初我从医大毕业。在之后的1968~1970年,以及在我从北京和沈阳的两家大医院进修结束並返回所属医院之后的1974~1975年,我有机会好几次参加了我所在陸军医院的短期下乡巡回医疗小分队,先后到过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一些乡镇和村庄。</p> <p class="ql-block">医疗小分队一般有十几、二十几个人,除了医生护士,还有专职的政治教导员负责一刻也不能停的政治思想工作並兼作领队。</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充满革命气氛的年代,大家对待革命工作心气儿很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活着干,死了算!"是当年经常掛在嘴上的响当当的革命口号。好像人人都没有什么分心的事儿,有活儿大家一起上,有苦有累大家一起担。一人多能,一专多能,分工不那么刻板。像什么收拾场地、装箱卸车、整理药箱、清洗器械、高压消毒……大家都争先恐后齐心协力。</p><p class="ql-block">在那几次短暂的下乡巡回医疗中,我和医院的战友们热情高涨不避艰苦克服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种种困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亲手"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下中农的心坎里“,以实际行动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尽了一把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 医疗队药箱里的药 】</i></b></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物资匮乏。在“反帝反修,准备打仗“的紧迫形势下,医疗队首先要保障战备需要,因而下乡并没有很充足的药物可带。</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巡诊箱里平时就装着些常用药,数量也不太多。像什么四环素、土霉素、索密痛(去痛片)、止痛片(正痛片)、安痛定、扑热息痛、安乃近、颠茄片、柴胡注射液、654一2(一种胃肠解痉药,作用类似阿托品)、氢氧化铝凝胶、甘草片等。</p><p class="ql-block">说起小药箱,就顺便聊点儿题外话吧。</p><p class="ql-block">医学真的很奇怪。一方面医药科技日新月异,一方面有些现在还在用的药物其实好几十年前的医疗队小药箱子里就装着,老得掉牙,让你简直想质疑这好几十年医学真的发展了吗?</p><p class="ql-block">比如止痛片(即正痛片),正儿八经的解热镇痛药,当年是医疗队的看家药之一,下乡必带,在东北农村地区遇到各种头疼脑热发烧的对症治疗时都能用上。我们带的是天津产《三鱼》商标的,一大瓶500片、1000片。止痛片的正规名称叫"氨酚咖匹林”,其中的氨酚即是"对乙酰氨基酚“(英文名是Paracetamol),1955年氨酚在美国上市,1960年我国也开始生产,当时我国一位年轻医生将其音译为"扑热息痛”,这一音译很快被认可,因为这样翻译从药效来说非常达意而且还非常顺囗。咖即”咖啡因”,匹林即”阿斯匹林”。听这些名称真的是又老又新,耳熟能详,甚至现在新冠的对症治疗也还在用。平时我们熟悉的什么“白加黑”、"泰诺“等等,其成分里都包含有"扑热息痛"。</p><p class="ql-block">索密痛(即去痛片、镇痛片)也差不多,当年东北村镇很多人家都有。除了退烧止痛,有的人庝不疼的还经常吃,平时衣兜里就装着,有什么说不清道不白的不舒服(其实更多的是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就来它两片,多少有点儿成隐了,可能与其成分中含有苯巴比妥这一中枢神经镇静药有关。</p><p class="ql-block">又比如芬必得(即布洛芬),1953年英国人开始研发,1962年取得发明专利,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开始生产,1983年就成为了非处方药,摆上了普通药店的柜台。</p><p class="ql-block">药箱里常用的退烧药还有安乃近、柴胡注射液,后来都因为副作用大,使用越来越少。比如安乃近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再障性贫血等,那时候医疗队在使用时就很谨慎。</p><p class="ql-block">再有就是四环素,这是我们陸军医院小药厂按军地医药管理部门的批文获准自产的,作为当时供应不足的广谱抗菌药使用。虽然是合格产品,但仍避免不了其著名的的副作用即“四环素牙“而逐渐被淘汰。</p><p class="ql-block">尽管医疗队药箱里的药普普通通,很不起眼,一些药对肝肾的副作用还不小,但总的说来掌握好适应症对症下药确实方便有效,在下乡巡诊中为患病的贫下中农切实解决了不少家常医疗问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 一根银针走天下 】</i></b></p> <p class="ql-block">药箱里药不多,这时,一根针即针刺治疗派上了大用场。</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针灸一时风靡全国城乡。那些年,一根针、一把草、一本《赤脚医生手冊》,是当年红遍全国的农村赤脚医生的三件宝。广大赤脚医生凭借简陋的医疗条件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出了难能可贵的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我们医疗队也紧跟形势,全体成员人手一套银针包括那根专扎环跳的长针,一个铝制的针盒,一本针刺手册。</p><p class="ql-block">一时间针刺成了医疗队最常用最得力的医疗手段。幸好在医大上学时的临床课程中有过约一个月的"针灸学”教学安排,这下子用上了。大家有闲空时就背记常用穴位、经外奇穴,甚至像"杜甫(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颈寻列缺,面囗合谷收”、“目眩头晕足三里,百会印堂风池取”之类口诀也互相背一背,只为给贫下中农看病时快速准确取穴,力争手到病除。</p><p class="ql-block">说实在的,同样是针刺疗法,其在农村社员中取得的疗效往往优于城里人。老乡们对针刺的认可度、耐受度也比城里人高不少,极少遇到滞针、晕针等情况,而且略施捻针手法他们就会感觉"麻了""胀了""得气了”,治疗敏感度真的很好,医疗队的同事们常常不由得对老乡们配合治疗的纯朴心态存有一份敬意和谢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 医疗队那些个手术 】</i></b></p> <p class="ql-block">医疗队很少做手术,因为各方面条件不允许像在医院里那么做。</p><p class="ql-block">但也还是做了些不太大不太复杂的手术。</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手术基本上都不必全麻。实际上,一般麻醉对于担负平战结合任务的医疗队不是什么问题。队里有麻醉医生麻醉护士,需要时就做个硬膜外或那些年流行的硬膜外加上个所谓的"吸几囗",很多手术都能应对下来。</p><p class="ql-block">包括手术器械手术衣大小铺单等等手术用品在内的消毒准备对于陸军医院的野战手术队也不是难题。平战结合的野战手术训练使医疗队完全能紧张有序地在很短时间内在帐篷或空屋里展开一个简单适用的手术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计生手术 》</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下乡医疗队的一项重要工作。</p><p class="ql-block">手术前的重头戏是公社革委会、工宣队、妇女主任等组织适龄妇女进行宣教活动,高音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学习相关语录也轰轰烈烈……。宣教工作很重要但又不那么好做,那个年代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你跟她说结扎手术什么的,她可能怎么也寻思不明白:”那一肚子的籽儿还没甩完呢,系死了,还咋甩?那不得涨肚子?……”</p><p class="ql-block">手术室安排在一所学校的两间教室,一间做手术,另一间作为准备间。八张小课桌正好拼成一张合适的手术台,40多平的教室可以拼两个台子。窗户不严实,就都用大白单子遮上,挡风挡看不挡光,有些村民想扒窗户看就看不见了。教室砖地上及离地一米多高墙面遍洒来苏水儿消毒。准备了大手电以备不时之需。</p><p class="ql-block">结扎术相对简单,约二十分钟就能做完。隔壁准备间的妇女则由护士负责针对性的宣教和答疑,並做必要的术前准备。教导员也常常穿上手术衣帽,手捧红宝书,到正进行手术的教室里,给大家大声朗读语录,鼓劲儿。那时背得最多的就是“要斗私批修"、“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手术基本上都很顺利。但到后来叫我们有点儿头疼的倒是看似简单的术野消毒。因为常年缺乏洗澡条件,很多妇女在消毒时,当医生用长钳夹着碘酒酒精棉球常规擦拭术野皮肤时往往会擦出一层层泥来,简直相当于局部搓澡搓泥。于是,搓完后不得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再重新开始正式消毒。</p><p class="ql-block">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即使这样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刀口感染或其他术后感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次令女护士吃不下饭的手术》</span></p><p class="ql-block">一天上午,妇女主任急急忙忙领着一个老乡找到我们,说是老乡的小儿子突然肚子疼得很厉害。我们急忙背上药箱去老乡家。原来是一个十四、五岁小男孩,正侧卧倦曲在炕上,看上去十分廋弱。老乡说男孩已三天没大便没排气了,吃不了饭,昨晚呕吐黄水还吐了一条蛔虫。检查发现肚脐右下可扪及小馒头般大小肿块隆起,腹肌紧张,触痛。病情指向外科急腹症,蛔虫病引起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可能性大。</p><p class="ql-block">病不易迟!急性肠梗阻有可能并发肠穿孔或肠坏死,医疗队经过紧急会诊商议,慎重否决了用医疗队配备的军用旧卡车一路巅簸开行六七个小时送男孩回我们医院的意见,决定就近在简陋的公社卫生院尽快进行急诊剖腹探查术。</p><p class="ql-block">必要的术前准备紧急安排停当后手术开始。</p><p class="ql-block">顺利打开腹腔,利多卡因腹膜封闭,很快探查到肚脐右下方那个硬肿块确是一大团白色蛔虫,局部肠壁被撑得很薄变得半透明,透过肠壁就能看到有的蛔虫还在扭动。探查其他肠管未见因此引起的肠扭曲、肠坏死等情况,便在半透明肠壁上切一小口,器械护士递过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消好毒的小铝盆,开始用手术钳往外夹蛔虫放到铝盆里,一条,两条,三条,四条,五条……聚精会神地数着……一百六、七十条(具体数记不清了了,不算多,国内有病例报告过上千条。)!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白白亮亮的蠕动着装满一盆……。</p><p class="ql-block">有两个年轻的女护士不淡定了,好几天吃不下饭,不过那年头也没有太多好吃的。</p><p class="ql-block">术后,小男孩在医疗队想方设法精心治疗护理下,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两个多月后还长胖了点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何玆氏手术 》</span></p><p class="ql-block">沙眼在东北农村不少见,而上睑下垂睑内翻倒睫是较严重沙眼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常需手术治疗。以前传统的术式有点儿复杂,类似于美容整形的双眼皮手术,但那时没人做双眼皮,因为那是极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而如果仅仅为矫正倒睫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简化术式。</p><p class="ql-block">医疗队一个医生以前曾在一家大的地方医院待过,做过不少这种睑下垂矫正手术,这种手术还有个洋名儿:Hotz氏手术(何兹氏手术)。平时叫顺口了就简化成了"何茲”,"做个何茲”或者"准备何茲(氏手术)包“。</p><p class="ql-block">一天下午,在做完了两个何玆氏后,大家正要收摊儿,术前准备间那个教室却又来了一个老乡,经检查为左眼沙眼严重倒睫且适宜手术,于是很快就做了。</p><p class="ql-block">然而,出了点儿问题。原来这个老乡是自己进来的,不知怎么没经过妇女主任那儿“政审”,我们误以为经过了。妇女主任后来说她当时有事儿没在手术室教室外面,这个"漏网"病人的岀身成分是中农,不是贫下中农!</p><p class="ql-block">当晚医疗队立即召开了”斗私批修”会。教导员讲话強调要时刻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不能只顾低头手术,不能一头钻进业务堆里,要擦亮眼睛抬头看路,要毫不含糊地站稳阶级立场,坚定不移地执行革命卫生路线,提高阶级觉悟和路线觉悟,要头脑清醒地为广大贫下中农服好务。同时要时刻自觉扺制一切"封资修”的东西,不要搞"崇洋媚外"那一套,手术该叫什么叫什么,不要弄什么乱七八糟的洋名儿。于是,大家一一做了自我批评的发言,统一认识准备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明天的战斗。</p><p class="ql-block">"早请示晚汇报”斗私批修会经常开,大家都习以为常,所以也没影响工作情绪,下不为例就是了。其实,当年社会上也並不是一概不准叫洋名儿,比如在大 城市大医院的普外科,医生们 在 说到胃大部切除术时,为了方便区分具体 的 手术方式,仍然釆用"毕罗氏 I 式”和"毕罗氏lI式“的说法,即"毕 Ⅰ"和"毕Ⅱ”,因为这样简单一说,大家就都明白了。下乡医疗队在遇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相应的适应症时,急诊情况下也选择做相对简单的"毕 I",尤其是在溃疡病较多见的东北农村,这样的急诊手术是要有所准备的。</p><p class="ql-block">平战结合既符合战备要求,又兼顾了平时之需。但有的医院在执行中因理解不同而做法相异,有的在精简科室的过程中,索性把凡是和手术有关的科室包括骨科妇科产科眼科统统併入外科。所以,医疗队的手术有时往往杂七杂八,视病人病情、医疗队条件等情况来定。</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科室分得越来越细,其中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医学的发展需要专而精深,却难免各个细分专业的医生的知识面变得狹窄 ;基层广大普通患者需要全科的服务,却又囿于面对的医者专业不精。而就医生个人而言,当然最好是具备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底很宽,顶很尖。难怪说,一个好的麻醉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大内科大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