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荒原上的西山烽火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5-12</p><p class="ql-block"> 西山农场達火台位于西山农场烽火台小镇东南方向大约5公里左右。当我站在来10几米高的烽火台前,它的高大让我吃惊,它的孤独让我伤怀。在周围有点荒凉环境中,它高高挺立在荒漠上。一眼千年,在唐代,这里应该是戈壁荒原,衰草遍野,人迹罕至。遥想戍边的将士,看着孤雁,数着星星,手握战刀弓箭,忠诚守护着大唐边陲和丝绸之路的通畅。</p><p class="ql-block"> 西山烽火台与今天的盐湖烽火台、柴窝堡烽火台、化肥厂烽火台及乌拉泊古城烽火台共同组成北疆戍卫体系。其中丝绸之路重镇轮台城,就是今天的乌拉泊古城,唐代诗人曾岑诗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轮台“就是指乌拉泊。西山烽火台是五座中保存的最为完好的一个,据景点木牌上的介绍,周围有寺庙遗址, 士兵住房遗址以及散落着筑用过的砖,瓦、生活用陶片。据考证,这座火台始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存 1300多年历史。它长、宽、高各12米,采用“热土红柳”夯筑工艺,也就是将黄土蒸熟,一层熟土、一层红柳,层层压筑而成,并设置软梯通往台顶。</p><p class="ql-block"> 烽火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设施。遇到敌情,白天以“烽”为号,把狼粪拌在草里点燃释放狼烟报警。夜间以“燧”为信,点燃堆火,依靠亮光传道信息。白天施烟 ,夜间举火,台台相连,一昼夜可传递信息两千余里。烽火台除报警外,烽火台还有报平安的作用,唐代规定每日平安,即于发更时(天刚黑时)举火一把;每夜平 安,即于次日平明(第二天,天刚亮时)举烟一把,被人们称为“平安火”。</p><p class="ql-block"> 我在烽火台周边想寻觅历史遗迹。在离烽火台东边几百米的地方,看到一小片坟地,感觉是近些年的,因为有干渠阻挡无法到跟前辨认。千年前戍边将士的安息地踪迹难以寻觅。只有高大的烽火台孤独地屹立在大地上。我脑中浮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夕阳下,飞雪里,暴雨中,岁月沧桑,战火硝烟,四季轮回,烽火台如磐石岿然不动,岁月可以让它面目斑驳,但没有什么力量能让它屈服,它始终屹立不倒!戍边将士依托烽火台与来犯的敌人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与漫长岁月的孤独斗。这也是当代兵团人精神的写照。兵团儿女,戈壁母亲,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为了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战天斗地,艰苦创业 ,屯垦成边,保家卫国,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却依然像烽火台一样,坚强地守护这里,就像平安之火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烽火台时,我举手向它致礼,也是向解放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兵团人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