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泾阳:千年烟尘里的神话与传奇</p><p class="ql-block"> 作者:泾阳社树姚.恒昌堂-穆保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泾水汤汤,自六盘山奔腾而来,在三秦大地勾勒出一片丰饶的冲积平原。泾阳,这方被河水浸润的土地,如同一块承载着文明密码的活态化石,历经三千余年时光淬炼,将上古神话的缥缈烟霞、汉唐气象的雄浑壮阔、近代风云的激荡回响,层层叠叠地镌刻进每一寸肌理。当我们溯流而上,触摸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传说与印记,便能听见中华文明最原初的心跳,看见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跋涉的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神话根系:在天地初开处聆听神性回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仲山的云雾,是泾阳神话叙事的第一缕晨光。海拔1600米的设身崖上,至今留存着广成子修行的遗迹。这位道教十二金仙之首的上古仙人,曾在此结庐而居,以天地为庐,与日月对话。传说黄帝曾亲赴此地问道,广成子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至道相授,这段对话被载入《庄子》,成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活水。站在崖顶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如海浪翻涌,云雾在谷间聚散离合,恍惚间似能看见广成子白衣胜雪,乘鹤而去的背影。这方被仙人点化的山水,从此成为道家文化的精神原乡,千年间吸引无数修道者慕名而来,在仲山的褶皱里寻找通往永恒的密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冶峪河畔的传说,则将泾阳与华夏文明的肇始紧紧勾连。黄帝铸鼎的故事,如同一块青铜铭文,镌刻在嵯峨山下的土地上。上古时期,黄帝在此采首山之铜,于冶峪河畔铸造宝鼎,鼎成之日,黄龙自天而降,驮其飞升。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叙事,不仅赋予泾阳“铸鼎圣地”的神性光环,更让“鼎”这一器物超越实用功能,成为国家权力与文明传承的象征。如今的冶峪河依然清澈见底,河床上布满青苔的卵石,恰似上古神话遗落的碎片,每当月光漫过水面,那些闪烁的光斑便如同一串串神秘符号,诉说着炎黄子孙对文明起源的永恒追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泾阳的神话谱系中,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始终交织共生。郑国渠畔的“水神祠”,供奉着郑国与李冰的神像,将水利功臣神格化的背后,是农耕文明对水患治理的集体记忆;嵯峨山上的“黄帝宫”,则将人文始祖的信仰融入山川祭祀,形成独特的地域神祇体系。这些传说如同根系,深深扎进泾阳的土壤,既构建了当地人的精神世界,也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提供了鲜活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文脉络:在历史长河中勾勒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泾阳,因一条水渠而改写中国历史。郑国渠的开凿,本是韩国“疲秦之计”,却意外成就了千古伟业。水工郑国率人在泾阳瓠口斩山为渠,引泾水东注洛河,三百余里干渠如巨龙横卧关中平原,将“泽卤之地”变为“天府之国”。渠首遗址现存的秦代石质水槽,虽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仍可见当年“以石为基,以木为模”的精湛工艺,那些被水流磨出的凹槽,是工匠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史记》载“渠成,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条水渠不仅灌溉了万亩良田,更成为秦统一六国的经济命脉,其“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的治水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科学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代的泾阳,在浪漫主义的文学长河中泛起涟漪。柳毅传书的故事,让泾河岸边的柳家村成为爱情圣地。书生柳毅为龙女传书洞庭的传奇,被李朝威写入《柳毅传》,成为唐代传奇的经典范式。村中的“柳毅井”,井栏上布满深深浅浅的绳痕,相传是历代有情人投书问情的见证。这口井连通的不仅是人间与龙宫,更是现实与理想的精神通道——它既承载着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也寄托着中国人“义重于山,情深似海”的价值取向。每至春日,柳絮如雪花般飘落在井口,仿佛是龙女的相思化作具象,在千年之后依然诉说着跨越物种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清以降,泾阳的人文脉络中注入了商业文明的因子。社树姚家的崛起,堪称秦商精神的缩影。姚氏家族以“仁心济世,义行天下”为商训,在川陕之间开辟盐茶古道。掌门人姚昂干、姚一阳、姚德、姚 凭、姚炳圭、姚文清,创办的“恒昌号”“天增公”“恒泰合”商号,曾垄断西南茶叶及药材贸易,其经营的“泾阳砖茶”远销缅甸、蒙、俄,上海、苏州、重庆、乐山、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社树村现存的姚氏村中的水利会馆进院落的砖雕石刻精美绝伦,“鹿鹤同春”“五福捧寿”等图案既彰显富贵气象,又暗含儒家伦理;而遗存的账房里保存的《贸易日志》,详细记录着“以茶易马”的交易细节,成为研究明清晋陕商帮的珍贵史料。这些深宅大院的青石板上,曾回响过“汇通天下”的吆喝,也见证了秦商在时代变局中的坚守与突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代风云:在时代浪潮中奏响精神交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泾阳成为思想启蒙的前沿阵地。安吴堡的吴氏庄园里,周莹——这位被称为“陕西女首富”的奇女子,以超凡的商业智慧重振吴家东院。她在泾阳设立“裕隆全”票号,首创“顶身股”制度,让伙计与商号休戚与共;又捐资修建烟霞草堂,延请名师讲学,开陕西近代教育之先河。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让周莹的故事广为人知,而真实历史中的她,更以“办义学、施粥棚、修水利”的善举,诠释了秦商“富而有德”的精神境界。吴氏庄园的走马楼上,至今留存着“为善最乐”的匾额,正是这位女商人一生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文化救国的浪潮中,泾阳儿女从未缺席。于右任先生青年时期在泾阳味经书院求学,曾写下“柳下惠风标,竹林贤气味”的联语,以明救国之志。这位后来的“近代草圣”,将书法艺术与革命理想结合,其笔下的《标准草书》不仅是艺术创新,更是为开启民智的实用探索;吴宓先生在哈佛大学执教时,以《学衡》杂志为阵地,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坚守文化本位,其《空轩诗话》中对古典诗词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文献;雷抒雁的诗歌《小草在歌唱》,以震撼人心的笔触声讨极左路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启蒙号角。这些从泾阳走出去的文化巨擘,如同璀璨星辰,在不同的领域照亮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泾阳成为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旧址里,至今保存着当年的窑洞教室与大礼堂。1937年至1940年间,这里培养了1.2万名抗日干部,他们从泾阳出发,奔赴延安与各抗日根据地,将“青年兴则国家兴”的呐喊化作救亡图存的行动。青训班旧址的墙壁上,“工人农民联合起来”的标语依然清晰,那些被磨得发亮的石凳,仿佛还留存着热血青年的体温。这段历史让泾阳的人文精神中,又增添了家国天下的担当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代回响:在传承创新中续写文明新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泾阳的千年积淀正在焕发新生。郑国渠旅游风景区里,游客乘着游船穿行于“天下第一渠”的遗迹间,既能欣赏“泾水碧波映翠峰”的自然美景,又可通过VR技术体验古人“斩山为渠”的壮举;柳毅文化节上,传统的“投书”仪式被赋予新内涵,年轻人用明信片写下对爱情的期许,投入仿古邮筒,让古老传说与现代情感产生奇妙共鸣;安吴堡的周莹故居,被改造成秦商文化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当年“盐茶古道”的繁华景象。这些创新实践,让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血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非遗传承的战场上,泾阳人同样交出亮眼答卷。泾阳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采用“渥堆发酵”“七星灶烘焙”等传统工艺,让有着600年历史的“泾阳茯砖”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泾阳木偶戏的表演者们,在保留“陕西东路木偶”特色的基础上,创作了《郑国渠传奇》等新剧目,让古老的傀儡艺术讲述新时代的故事。这些手艺人用坚守与创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桥梁,让泾阳的文化基因得以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日的泾阳,依然是一方充满传奇的土地。仲山的云雾依旧缭绕,但山脚下已建起生态茶厂,制茶姑娘的歌声取代了仙人的清啸;冶峪河的水依然清澈,但河畔的光伏电站与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郑国渠的渠水依然滋养着关中平原,但无人机播撒的良种与智慧灌溉系统,让“天府之国”的美誉有了新的注脚。这片土地从未被历史束缚,而是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在神话与现实的交织中,续写着属于中华文明的永恒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广成子的云游仙踪到周莹的商海传奇,从郑国渠的惊世壮举到青训班的抗日烽烟,泾阳用三千年时光书写了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是神话的容器,每一条河都是历史的脉络,每一块砖都是文化的基因。当我们漫步在泾阳的街头,触摸着斑驳的城墙,聆听着泾水的涛声,便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那是对文明的敬畏,对创新的渴望,更是对永恒的追寻。在这片被神话与传奇浸润的土地上,中华文明的火种,正以永不熄灭的姿态,照亮着未来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2025.5.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