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先锋文学的水土不服》<div><br> 1995 年盛夏,武威城的热浪裹挟着沙粒扑打在红柳编辑部的窗户上。当那篇题为《沙丘的第 101 种隐喻》的稿件出现在编辑桌上时,整个办公室陷入了诡异的沉默。泛黄的稿纸上,字迹潦草得如同被风沙吹乱的脚印,满篇都是破碎的句子、跳跃的意象,还有用红笔反复涂改的段落。<br> "这写的啥?" 小陈推了推眼镜,逐字逐句地念道,"沙丘在第七个维度里旋转,睫毛上的盐粒折射出远古的叹息......" 她突然停住,挠了挠头,"老张,你看得懂吗?"<br> 老张凑过来,旱烟杆差点戳到稿纸上。他眯着眼看了半晌,突然 "噗" 地吐出一口烟:"这哪是小说?分明是天书!依我看,建议先让骆驼看懂,再让读者看!" 说着,他抄起红笔,在空白处龙飞凤舞地批注起来。<br> 这篇稿件像块巨石,激起了编辑部的千层浪。李主编决定召开一场座谈会,邀请本地作家和投稿的年轻先锋派作者们共同探讨。消息一出,小小的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窗台上都坐满了人。<br> 会议一开始,气氛还算融洽。先锋派诗人小林率先发言,他穿着破洞牛仔裤,头发染成张扬的紫色:"我们这一代,需要突破传统的桎梏!文学应该是抽象的、先锋的,就像我的诗 ——' 月光是液态的金属,在沙漠的血管里流淌 ',这种隐喻才能表达深层的精神世界。"<br> 话音刚落,本土作家王老师就皱起了眉头。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攥着厚厚的手稿:"小林啊,你这些话,俺们庄稼人听不懂。咱们写东西,得接地气。就说我刚完成的《沙枣树下》,写的是咱西北汉子的生活,实实在在,大家读了都能产生共鸣。"<br> "共鸣?" 小林嗤笑一声,"你们的作品太直白,缺乏想象力!文学要是只写种地放羊,那和记流水账有什么区别?"<br> 这句话像根导火索,瞬间点燃了火药桶。会议室里,先锋派与本土作家各执一词,争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拍桌子,有人涨红了脸,甚至有人站到椅子上大声反驳。"你们的诗是给外星人看的吧?" 一位老作家气得胡子直颤,"连个标点符号都看不懂!"" 你们的小说才是给骆驼看的吧?"小林毫不示弱," 整天沙枣树、骆驼刺,就不能有点新意?"<br> 混乱中,李主编用力敲响了桌子:"都别吵了!"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李主编扫视了一圈众人,缓缓说道:"咱们红柳杂志,扎根在西北的沙土里。这些年,是读者的支持让我们走到今天。他们捧着带着沙土的手,翻开我们的杂志,想看的是能读懂、能共鸣的文字。"<br>他拿起那篇《沙丘的第 101 种隐喻》,轻轻晃了晃:"先锋文学是好的,代表着探索和创新。但文学不能忘本,不能脱离土地。咱们的根扎在沙子里,就别学人家在云端开花。只有接地气,才能让作品有生命力。"<br> 李主编的话,如同一盆凉水,浇灭了众人的怒火。大家低头沉思,陷入了沉默。小林涨红的脸渐渐恢复了平静,他接过稿件,低声说:"李主编,我明白了。或许我该多去田间地头走走,多听听西北风的声音。"<br><br></div> 第九章:《打印机造反记》<div><br> 1998 年初春,武威城的风沙还在肆虐,红柳编辑部却迎来了一件 “洋气” 的新玩意儿 —— 一台进口激光打印机。这台浑身银灰、闪烁着各色指示灯的机器,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编辑部角落,像个尊贵的客人。编辑们围着它转了又转,眼神里满是新奇与期待,仿佛有了它,就能让杂志的印刷质量一飞冲天。<br><br> 谁也没想到,这台看似先进的机器,竟成了编辑部日后的 “噩梦”。三天后的清晨,排版员小孙像往常一样,把精心编排好的稿件塞进打印机进纸口,按下打印键。机器先是发出一阵低沉的轰鸣,接着就传出 “咔咔” 的异响,纸张卡在半道,进退不得。小孙皱着眉头,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小心翼翼地打开打印机盖子,试图把卡住的纸张抽出来。可那纸张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咬住,稍一用力,就 “嘶啦” 一声扯破了。<br><br> “又卡纸了!” 小孙无奈地喊出声。闻声而来的编辑们纷纷围拢过来,看着这台 “罢工” 的打印机,脸上满是无奈和苦笑。“这才用了几天啊,怎么就这么娇气?” 老张一边说,一边用旱烟杆轻轻敲了敲打印机外壳。不知是谁突然说了句:“这机器怕不是有脾气,要不咱给它起个名儿?” 就这样,“尕脾气” 这个名字在编辑部叫开了。<br><br> 从那以后,“尕脾气” 三天两头就闹情绪。有时是刚打印几页就卡纸,有时是打印出来的文字模糊不清,还有时干脆直接死机,怎么按都没反应。每次 “尕脾气” 发作,编辑部就会响起一阵此起彼伏的 “加油” 声。编辑们围在打印机旁,一边鼓掌一边喊:“尕脾气加油!尕脾气加油!” 那场面,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在搞什么奇特的仪式。<br><br> 小孙对 “尕脾气” 的故障更是头疼不已。他四处打听维修方法,跑遍了武威城的电子市场,请教了无数 “行家”,可问题总是解决了没两天,又卷土重来。心急如焚的小孙,某天突发奇想,跑到武威文庙,在香火缭绕中虔诚地求了几张护身符。回到编辑部,他郑重其事地把护身符贴在打印机机箱上,嘴里还念念有词:“文曲星保佑,让你这铁疙瘩乖乖听话!” 同事们见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戏称小孙这是要让文曲星下凡,管管这台不听话的机器。<br><br> 日子就在与 “尕脾气” 的斗智斗勇中一天天过去。直到有一天,“尕脾气” 彻底罢工了。无论小孙怎么摆弄,它都毫无反应,指示灯不再闪烁,机器也不再发出任何声响,仿佛一个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的战士,瘫倒在地。而此时,距离杂志截稿只剩三天,还有大半稿件没打印出来。<br><br> 李主编当机立断:“来不及修了,咱们手工抄写!” 于是,编辑部里的桌椅被重新摆放,大家围坐在一起,拿出尘封已久的钢笔和稿纸。一时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奏响了一曲别样的乐章。美编大刘看着眼前的场景,突发灵感。他放下画笔,拿起钢笔,在稿纸上画起了红柳表情包。有的红柳咧着嘴大笑,有的皱着眉头发愁,还有的挥舞着枝条,仿佛在为大家加油鼓劲。这些生动有趣的表情包,被巧妙地穿插在稿件中,为枯燥的抄写工作增添了不少乐趣。<br><br> 随着抄写工作的进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主编脑海中成型。他召集大家开会,兴奋地说:“咱们干脆把这期做成‘复古手账特辑’!用大家的手写稿和大刘的表情包,打造一期独一无二的杂志!”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响应。<br><br> 接下来的三天,编辑部里灯火通明。编辑们全神贯注地抄写稿件,力求字迹工整美观;大刘则不停地创作着各种表情包,让每一页都充满趣味;小陈负责校对,仔细检查每一个字、每一处标点。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仿佛又回到了编辑部初创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br><br> 当这期 “复古手账特辑” 终于完成时,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满脸自豪。看着手中这本充满了温度和创意的杂志,大家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感动。那些与 “尕脾气” 斗争的日子,那些手工抄写的辛苦时光,都化作了珍贵的回忆。<br><br> 杂志上市后,反响出乎意料地好。读者们纷纷来信,称赞这期杂志别具一格,充满了人情味和艺术感。有人说,看到那些手写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编辑们的用心;有人被红柳表情包逗得哈哈大笑,称这是他们见过最有趣的杂志;还有的读者甚至模仿着杂志的风格,制作起了自己的手账。<br><br> 那台 “尕脾气” 打印机,静静地躺在编辑部的角落,成了一个独特的 “纪念品”。虽然它不再工作,但它却意外地促成了一期经典的杂志,也让编辑部的每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换个角度,或许就能发现新的机遇和美好。就像红柳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