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11--20)

绿罗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②?'子曰:“暴虎冯河③,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夫(fú):语气词,相当于'吧”。②与:同……一起,共事。③暴虎: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赤足瞠水过河。冯,同“凭"。</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路说:“如果让您率领三军,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进退有度,有勇有谋</p><p class="ql-block">颜回秉持用舍行藏的处世态度,深受孔子赞赏。用舍行藏是说如果能为当世所用,就施展才华,在社会上大力推行仁道;若是不为当世所用,就隐藏才能,韬光养晦,退而隐居起来。这种处世之道,依据社会现实决定进退,洒脱自如,堪称极为高深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颜回是一个仁者。而子路却有着不同于颜回的人生追求,他渴望成为一个勇者。但遗憾的是,他对勇者的理解有些偏颇。他在听到孔子赞美颜回后,就有意向孔子夸耀自己的武勇,他觉得只有拳头才是硬道理。孔子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他的错误想法,告诉他凡事不能鲁莽行事,要学会审时度势,运用智谋取敌制胜。在孔子看来,仅有勇气却缺乏智谋的人,只能算是个莽汉。只有将智谋和勇气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勇者。</p><p class="ql-block"> 孔子告诉子路,不懂得运用智谋的人,就像是明知打不过老虎,却仍要赤手上阵;明知自己不识水性,却仍要涉水过河一样,这种行为是无知的鲁莽,会白白牺牲掉自己的性命,无异于自取灭亡。这种有勇无谋之人,虽然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根本不值一提。最后,孔子对子路说,“吾不与也”,表示坚决不与有勇无谋之人合作。</p><p class="ql-block">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子路并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教育,而是保持着刚勇之性,以至于因此而送命。公元前480年,为了阻止卫国政变,子路找蒯聩说理,而蒯聩却命人攻击子路,子路帽子被打落,仍坚持“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系帽缨时被杀。当时,倘若子路灵活一点,完全可以避免一死。勇敢没有错,但不能一味刚勇,而应该多</p><p class="ql-block">而应该多动脑筋,把勇敢和智谋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保护自己,也有利于办好事情。 为人处世是一种智慧,要能审时度势,依据环境决定进退。一个人再有才华,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也无法获得成功。条件不允许,退隐保全性命,则是明智的选择。另外,为人应该有勇有谋。有勇无谋是莽夫,无勇之人是懦夫。对一个渴望成就事业的人,这样的智慧是必须牢记的。</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富而可求也①,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而:用法同“如",表示假设的连词。可求:可以求得,指道理上可以求得。</p><p class="ql-block">②执鞭之士:古代的天子、诸侯和官员出人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富贵和道的关系问题。只要是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富有,但是必须符合道。</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之所慎.齐①,战,疾。</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齐:同“斋",古代祭祀之前,先要整洁身心,叫作斋戒。</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事有三件:斋戒,战争,疾病。</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p><p class="ql-block">在孔子看来,斋戒是否敬诚,关于神灵对人的态度,而战争和疾病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这三件事,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不可不慎。</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斋戒,其实就是孔子对于祭祀的谨慎,说到底还是出于对神或天命的敬畏。至于有没有人相信神明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大家清楚,人们祭祀神明,是出于敬畏之心。古人相信神的存在,孔子也不例外。他们认为,神有着主宰人命的巨大力量,能决定人类的繁衍生息和存续毁灭。对于这样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应该保持足够的敬畏。另外,孔子还认为斋戒本身也是一种内心的修养,是自我心灵的净化。认真谨慎地遵行斋戒之礼,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其次是战争。大家都知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仁、爱、和等价值系统。其中的仁爱思想就是热爱每一个人,既然如此,战争就不符合他的这种思想了。另外,孔子之所以想要恢复礼制,就是想恢复社会秩序,避免战争的发生。其后,他老人家不辞劳苦周游列国,广泛宣传仁道,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消除战争。孔子认为,在可战与可不战之间,最好选择不战。国与国之间如果产生矛盾,孔子则主张在礼制的框架内和平解决。各国都遵循共同认可的国际规则,以礼相待,因为和谐相处是孔子的理想。</p><p class="ql-block">孔子希望消除战争,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孔子也知道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对待战争。关于这一点,孔子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慎战。战争的本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就会对地域、资源、利益等展开激烈争夺。春秋时期,战争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一战下来,死伤万人已经非常常见。孔子心存仁爱,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爱互助,所以强烈反对战争,呼吁统治者不可轻率用兵。</p><p class="ql-block">最后是疾病。孔子有贵生的思想,所以对关乎人命的疾病非常重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道德和事业都是建立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上,如果失去生命,一切都不复存在。作为一个智者,孔子当然非常清楚,所以才强调重视疾病。其实,慎重地对待疾病就是养生问题。有些人对待自身的一些小病大多不以为然,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p><p class="ql-block">对待疾病采取谨慎的态度,关注健康问题,才符合珍惜生命的仁道。关于这一点,孔子本人做得非常好。我们知道,当时社会上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在三四十岁,而孔子竟然活到了七十三岁,绝对可以算作高寿。注重养生,慎重地对待疾病,乃是他能长寿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4)</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章。</p><p class="ql-block">②三月:很长时间。“三”是虚数。</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的音乐素养相当高,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有着穿越时空的感召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灵,修养心性。</p><p class="ql-block">《韶》乐是赞美舜的乐章,是当时的经典古乐。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教化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①?”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为(wèi):帮助,赞成。卫君.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晋国。灵公死,辄为君。晋国想借把蒯聩送回之机攻打卫国,被卫国抵御,蒯聩也被拒绝归国。这种情势客观上造成蒯聩与辄父子争夺君位的印象,与伯夷、叔齐互相推让君位恰成对比。子贡引以发问,试探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冉有说:“老师会赞成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老师吧。”子贡进入孔子房中,问道:“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人啊。”子贡说:“他们会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怎么会有怨悔呢?”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赞成卫国国君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曲径能通幽</p><p class="ql-block">曲径能通幽,这是人们行走在社会之上应当具备的一项技能。在这个社会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直接表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摸清别人对此事的真实看法,就需要另辟蹊径,绕个弯子将问题解决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冉有是很聪明的,他想打听孔子对于卫国之乱的态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问。于是,他便找到了子贡。但是,子贡则是更聪明,冉有不敢当面向孔子提的事,他也不去直接问,而是转了个弯,问了个关于伯夷、叔齐的问题,并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断出孔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子贡的问题看似与冉有所求无关,但是大家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得知其中的窍门,这就是子贡解决问题的高明之处。</p><p class="ql-block"> 对此,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说孔子可能只是就事论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子贡的言外之意,即便这种结果只是子贡的猜测,他也有着正当的理由说服冉有相信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孔子谈论伯夷和叔齐的贤道并非只有一次,子贡等人怎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何况,子贡又是在卫国国君父子争权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孔子又怎会不知他是另有所指。而且,为了求证明白,还在最后又加了句“怨乎”,这与直接问孔子“愿不愿意帮助卫君”的效果差不多。</p><p class="ql-block">另外,我们退一步讲,假设孔子没有意识到子贡此问的动机,那么子贡也能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测出孔子的真实意图。因为,孔子的回答中隐藏着一条原则,要帮忙的话,他也要帮“求仁”之人,像卫君父子这样违背礼制精神,为争夺君位大打出手的人,孔子是不会前去帮忙的。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子贡都能了解到夫子的真实心意。</p><p class="ql-block">大家在与人交际的时候,就应多像子贡学习。对于有些事情,硬着来是不行的,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得多转几个圈子,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千万不能一根竿子捅到底,应当多做曲线运动,懂得“曲径通幽”的艺术,这样办起事来能免去不少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p><p class="ql-block">②肱(gōng).胳膊。</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孔子表明的是自己对于人生快乐的理解,再次申明了自己坚持以仁义为主体的理想。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的。同时,他还提出,不义的富贵荣华,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自己是不会追求的。</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加我数年①,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p><p class="ql-block">②《易》:《易经》,又称《周易》的书,其中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古代一部用以占筮(卜卦)</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活到老,学到老</p><p class="ql-block">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雅言:古代西周人的语言,即标准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有用雅言的时候,读《诗经》《尚书》和执行礼事,都用雅言。</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此章是就孔子从事主要活动所用的语言来说明孔子对于文明传统的尊重。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语言不统一,各有方言。雅言是中夏通用的语言,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是正音。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工具,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孔子对此是非常尊重的,在讲述《诗经》、《尚书》或者行礼时都用雅言,便于阐发本义,倡导传统文化和道德。后世曾经想把中国语文拼音化,不但不可行,从文化自尊上也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③。”</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叶(shè)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p><p class="ql-block">②奚(xī):何,为什么'怎么。</p><p class="ql-block">③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不断充实自己</p><p class="ql-block">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努力学习求知、不断地充实自己,才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让他冲淡对吃饭睡觉这等事情的兴趣,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产生忧愁,甚至连自己的年岁都可以忽略。可以说,孔子的一生都很充实,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着。</p><p class="ql-block">孔子在此前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个好学的人,而且,他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比较深奥的学问,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东西,若是没有经过发奋的学习,是很难熟练掌握的。孔子的好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为了证“道”,他曾不远千里跑去洛阳求教于老子。偶然在齐听到《韶》乐,就深深地沉浸到其美妙之中,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对此,他都是一种自觉的投入,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充实了心灵。</p><p class="ql-block">孔子之后,好学成为中国一个优良传统,乐学者历代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这并不能成为求学路上的障碍。只有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做到“发愤忘食”的地步,“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才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即便是在他步入晚年之后依然如故。</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0)</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没有天生就知道的人</p><p class="ql-block">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孔子之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估计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知之,是天生而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应。</p><p class="ql-block">这里孔子评论自己,实际上都是为了劝勉别人,这就是循循善诱。他如果直截了当教你,你有时候听了你还会逆反,夫子他说自己,我是这样好学的,我不是『生而知之』,我的天赋并不是非常好,我只是好学才有所成就。你听了,你就有振作、效法的这种倾向,这是他的教学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