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胡鸣涛</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的大名,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于他的生平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如果你想近距离的走近他,去游览一下他的故居,不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毕竟你能亲自触摸到,他昔日曾生活战斗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今年“五、四”期间,有幸参观游览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宫门口二条胡同19号(原门牌为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鲁迅故居,让我对鲁迅有了更多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北京曾住过四个地方。今天参观的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在此住过的一处。这也是他在北京的最后寓所。1956年,这里被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首先,参观游览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实鲁迅与曹雪芹的境遇颇有相同之处,都属于祖上承蒙皇恩的富裕之家。只不过曹雪芹是从他爹开始突然没落了,而鲁迅则是从他爷爷开始,家道日渐衰落了下来。但是,两人在文学方面却截然不同,鲁迅的文章更具战斗性,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更具隐晦性</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的北京毕竟最像北京。鲁迅买下的这处四合院,在北京并不算大。为此,他还在北房之后,接出去一间不足十平方的屋子,作为他的创作室兼卧室。鲁迅称之为“绿林书屋”,也被称为“老虎尾巴”。“老虎尾巴”这个比喻,也算契合了人们常说的:房子,“住上人是个屋,不住人是个虎”这句俗语。</p> <p class="ql-block">屋子虽小,价值可不小。鲁迅在这里完成了杂文集《华盖集》的全部及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彷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坟》中的大部分作品,共计200余篇。</p> <p class="ql-block">其中,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开篇之作《秋夜》,就是在这间“老虎尾巴”里完成的。而那几句耳熟能详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玩味着、揣摩着。更有甚者还为此句去探讨作者的种种用意。</p> <p class="ql-block">如今“老虎尾巴”后院的墙外,都已硬化了,没有了鲁迅当年所看到的那两棵枣树了。巧的是院子墙西还真的有两棵枣树。我多此一举,故意地问讲解员:“这两棵枣树是不是当年鲁迅所写的那两棵”。她告诉说:这不是当年的枣树,当年那两棵已经不在了。其实在不在并不重要,而象征着对黑暗抗争的枣树精神,却仍吸引着今天的青少年学子们,前来学习和追寻。</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小院里,留存至今的是鲁迅于1925年4月5日手植的两棵树,一棵是白丁香,还有一棵也是白丁香。丁香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是鲁迅最喜欢的花卉之一。隔着百年的时光,两棵丁香更是郁郁葱葱,香气扑鼻。漫步院中,仿佛看到了当年鲁迅先生在这里植树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睹物思人。勾起了我对鲁迅一些作品的思考,情不自禁地又复习了一下当年在初中、高中上学时,课文中有关鲁迅的一些作品来。比如:《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嘲》等。</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北京大学校徽</p><p class="ql-block">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鲁迅文章中的语言,曾深深地吸引过我们这一代人,在脑海中打下了难以忘却的烙印。如:“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阿Q正传》)。祥林嫂念念叨叨的那句:“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祝福》)等等。</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鲁迅于1931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答客诮》原文。</p> <p class="ql-block">被鲁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也伴随着回忆鲜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想想在我们的童年里,谁没干过像闰土支起个筐子去扣麻雀的傻事;哪个镇子上还没有个好占便宜、细脚圆规式的豆腐西施;失去阿毛的祥林嫂,麻木得只剩下那“眼珠间或一轮”才像个活物;可悲的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可叹的是阿Q几次被打,还陶醉于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而华老栓买的包治百病的人血馒头,也没有救了小栓。尽管《狂人日记》发出了沉痛的呐喊:“救救孩子”。然而,那个吃人的社会血栓栓得比华老栓还历害。</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自嘲》的原文。</p> <p class="ql-block">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但他有个共产党的朋友圈。曾与六十多位中共人员有过接触(讲解员介绍的,未作查证)。在那个忧患的年代里,在那个觉醒的年代里。“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的文字如同投向敌人的标枪。毛主席称赞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对敌斗争上,毛主席非常欣赏鲁迅的“痛打落水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革命精神。并号召人们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不要等落水狗爬上岸来,要继续痛打下去。毛主席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等论断。就体现出了鲁迅的“痛打落水狗”斗争到底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横眉冷对千夫指,</p><p class="ql-block">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一鲁迅诗句</p> <p class="ql-block">臧克家在纪念鲁迅时,曾高度称赞鲁迅是一个“俯下身子给人民作牛马”;“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有的人》)。</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引用鲁迅先生《生命的路》中的一句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游览鲁迅故居,让我感受到鲁迅精神的历久弥新,而故居更是承载和寄托了鲁迅精神的绽放。</p> <p class="ql-block">在即将结束游览时,面对眼前鲁迅的百年故居,我翻开参观留言簿,拾起笔来,歪歪斜斜地写下了一段留言,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纪念:</p><p class="ql-block">弃医从文以笔伐戈</p><p class="ql-block">怒向刀丛驱乌云</p><p class="ql-block">个子不高骨头最硬</p><p class="ql-block">一生战斗民族魂</p><p class="ql-block">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2025-5-4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