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气较高的十座古城,你都去过几个?又最推荐哪里呢?*

<h3>中国古城是历史留给今天的鲜活密码,它们像一座座未上锁的博物馆,保存着不同朝代的生活痕迹、文化基因和建筑智慧。从北方到南方,从边陲到中原,这些古城或依山傍水,或雄踞要塞,用砖石、木雕和街巷讲述着千年故事。不同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古城保留了“慢”的哲学:青石板路上的车辙印、老字号店铺里的传统手艺、世代居住的原住民生活日常,让游客触摸到时光的质感。<br></br></h3></br><h3>这些古城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文明的“基因库”。有的因商贸兴盛成为南北枢纽,有的因军事防御留下城墙堡垒,有的因多元宗教碰撞形成文化熔炉。它们像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着不同的主题——科举、金融、民俗、艺术、战争、漕运……而现代旅游的开发,让这些主题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你可以住在百年老宅里听主人讲家族往事,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一门手艺,或者夜游古城时与打更人擦肩而过。这种“可触摸的历史”,正是中国古城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h3></br><h3> <h3>今天推荐的十座古城,是从数百个历史城镇中精选的代表。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涵盖汉、纳西、徽州、闽南、湘西等多元文化圈,串联起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民国的完整时间线。北方有晋商传奇的平遥、运河重生的台儿庄;西南有雪山脚下的丽江、三国烽烟中的昭化;江南有徽派美学的歙县、海丝起点的泉州;南方有沈从文笔下的凤凰、文教鼎盛的建水;中西部有科举圣地阆中、苍洱之间的大理。</h3></br><h3>这十座城,每一座都有“非去不可”的理由:或许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或许是仍在延续的活态传统,或许是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有的适合历史爱好者探寻细节,有的适合摄影爱好者捕捉光影,有的适合亲子家庭体验非遗。接下来的正文将带你走进这些古城,看它们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中国式诗意”——可能是清晨文庙的诵读声,可能是深夜吊脚楼的灯笼光,也可能是老茶馆里一杯茶的温度。无论你是第一次探访古城,还是资深文化旅者,这份清单都能满足你对“远方”的想象。</h3></br><h3> <h3><h3>1.平遥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华夏文明的活态博物馆</strong></h3></br><h3>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1997年以整座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堪称“中国汉民族城市建筑的标本”。古城布局严谨,城墙周长6.4公里,形如“龟背”,寓意长寿稳固。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巷如棋盘般交错,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商铺、票号、镖局和民居。漫步青石板路,日升昌票号的金融传奇、县衙的官场文化、镖局的江湖规矩,无不诉说着晋商鼎盛时期的风云。</h3></br><h3>文化深度:平遥不仅是建筑遗产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近代金融史的缩影。日升昌票号开创了银钱汇兑的先河,被誉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祖父”;县衙内保留的刑具、文书和审案场景,还原了古代司法制度的细节;双林寺的彩塑艺术以“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闻名,千手观音和韦驮像的生动刻画令人叹为观止。</h3></br><h3>体验独特性:每年平遥国际摄影展和“平遥中国年”活动吸引全球目光。游客可参与票号密押体验、古城墙骑行,或夜宿四合院客栈,感受灯笼映照下的深巷幽静。古城的烟火气与历史感交织,既有市井生活的鲜活,又有穿越时空的厚重。</h3></br><h3> <h3><h3>2.丽江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雪山脚下的诗意栖居</strong></h3></br><h3>丽江古城依山傍水而建,以玉龙雪山为屏、黑龙潭为镜,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建筑与流水小桥相映成趣。作为茶马古道重镇,它融合了汉、藏、白族文化,1997年与平遥同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内木府恢弘,四方街熙攘,夜晚酒吧街的民谣与流水声交织,形成独特的“慢生活”氛围。</h3></br><h3>自然与人文融合:古城的灵魂在于“水”。玉河分三支穿城而过,354座石桥、木桥跨水而建,居民至今保留“洗街”传统,清晨水流冲刷石板路的场景宛如画卷。纳西东巴文化的神秘符号、白沙壁画的多宗教融合,以及《印象·丽江》的实景演出,将少数民族的信仰与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h3></br><h3>多元体验:从忠义市场的野生菌火锅到狮子山观景台的万家灯火,从束河古镇的马帮铜铃到玉湖村的纳西古乐,游客可深度感受多元文化碰撞。古城周边更串联起玉龙雪山、蓝月谷、虎跳峡等自然奇观,形成“一城揽胜,全域皆景”的格局。</h3></br><h3> <h3><h3>3.凤凰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幻境</strong></h3></br><h3>沱江穿城而过,吊脚楼悬于河岸,万名塔与虹桥倒映碧波,凤凰古城以“中国最美小城”之名成为湘西的文化图腾。这里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的交汇地,既有《边城》中的纯朴诗意,也有南方长城的军事遗痕,更因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化名人而添文艺气质。</h3></br><h3>文学与民俗交织:古城内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保存完好,沱江泛舟时,船夫的号子与苗家山歌此起彼伏。跳岩上的苗银摊贩、东门城楼的傩戏面具、山江苗寨的“赶边边场”婚俗,将少数民族的生活美学浓缩于一城。</h3></br><h3>光影魔法:夜晚是凤凰的精华时刻。万名塔灯光璀璨,酒吧街的吉他声与江边祈福的河灯共舞,虹桥风雨楼在激光投影下演绎苗族创世神话。若逢雨天,雾气笼罩的吊脚楼群宛如水墨长卷,堪称“烟雨凤凰”的极致美学。</h3></br><h3> <h3><h3>4.大理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苍洱之间的南诏遗韵</strong></h3></br><h3>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大理古城,是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千年都城。文献楼、五华楼、洋人街串联起唐宋遗风与当代文艺,白族扎染、三道茶、洞经古乐在此传承不息,而崇圣寺三塔的倒影与洱海月光的辉映,更成就了“风花雪月”的浪漫意象。</h3></br><h3>历史与自然的交响:古城格局遵循“九街十八巷”的棋盘式布局,南诏德化碑记载着西南边陲的民族融合史。崇圣寺三塔以“千年不倒”的奇迹成为地标,而周城的扎染作坊里,板蓝根与棉布碰撞出的蓝白花纹,延续着白族的手工艺智慧。</h3></br><h3>生活方式革新:大理吸引着全球背包客、艺术家和数字游民。人民路的独立书店、床单厂艺术区的先锋展览、才村码头的日出瑜伽,让古城成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乌托邦。环洱海骑行、徒步苍山玉带路,则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多元选择。</h3></br><h3> <h3><h3>5.台儿庄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运河畔的战争与重生</strong></h3></br><h3>作为京杭大运河畔的“天下第一庄”,台儿庄因1938年血战闻名,又以“最后的古运河”重建重生。3公里古河道、15公里水街、18座汪塘和30华里水网,使其成为罕见的“东方古水城”,融北方大院、徽派建筑、岭南骑楼等八种风格于一体。</h3></br><h3>历史双重记忆:古城既保留大战遗址公园的弹孔墙、清真寺的抗战指挥部,又复原了晋商票号、闽南天后宫、鲁南青楼等建筑群。夜晚的《台儿庄大捷》实景演出,用炮火光影再现民族血性,而运河灯会的非遗打铁花则点亮千年漕运文化。</h3></br><h3>水乡美学:城内船楫摇曳,月河街的灯笼倒映如红绸,双桥的拱影与月光重叠,复兴楼的全息投影将运河历史化作视觉史诗。独特的“夜泊”体验——住临水客栈、听船娘小调、品运河鲤鱼——让人沉浸于“江北水乡”的柔情。</h3></br><h3> <h3><h3>6.建水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滇南邹鲁的千年文脉</strong></h3></br><h3>建水古城位于云南红河州,古称临安,自元代起便是滇南文化中心,以“文献名邦”著称。这里曾是云南科举的半壁江山,明清两代出过数百名进士,书院、文庙、考棚等教育遗存密集,堪称古代西南边陲的“教育高地”。古城格局保存完整,3.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50余处明清建筑星罗棋布,朱家花园的“滇南大观园”气度、文庙的儒家庄严、朝阳楼的雄浑古拙,共同勾勒出汉文化与边疆民族交融的独特画卷。</h3></br><h3>文化深度:建水的灵魂在于“活着的传统”。每天清晨,文庙外仍有学子诵读经典;紫陶街的匠人用五色土复原宋代“宋钧”釉色;米轨小火车穿行于百年车站与田园之间,将法式风情与滇南农耕文明无缝衔接。更难得的是,古城未过度商业化,原住民仍沿袭着“祭孔大典”“西门豆腐”等传统,游客可目睹豆腐从石磨到炭烤的全过程,感受“慢工出细活”的生活哲学。</h3></br><h3>体验独特性:从蚁工坊的幻彩陶艺空间到团山民居的“三坊一照壁”,从双龙桥的十七孔映月到燕子洞的百万雨燕归巢,建水将历史、艺术与生态体验融为一体。夜间提灯夜游文庙,听洞经古乐与星空共鸣,堪称“时空穿越”的极致享受。</h3></br><h3> <h3><h3>7.泉州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海上丝绸之路的活态博物馆</strong></h3></br><h3>泉州古城是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核心区,联合国认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这里既有开元寺的飞天乐伎、清净寺的阿拉伯穹顶,又有天后宫的闽南燕尾脊,22处世界遗产点串联起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文明碰撞的痕迹。古城的“双十字”街巷体系历经唐、宋、元、明四代叠加,至今仍能清晰辨识不同时期的城市肌理。</h3></br><h3>历史与宗教交融:漫步涂门街,三步一庙、五步一寺的奇观令人震撼。关岳庙的香火与清真寺的礼拜声交织,开元寺内印度教石柱与唐代石塔并存,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波斯玻璃器与德化白瓷,印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辉煌。这种“神明人间办事处”的包容性,使泉州成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实证。</h3></br><h3>市井生命力:古城至今保持着“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日常:中山路骑楼下,老字号肉粽店与文创咖啡馆比邻;金鱼巷的南音社里,耄耋艺人与年轻游客共赏千年雅乐;蟳埔村的渔女头戴“簪花围”,在蚵壳厝前剥海蛎——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展品。</h3></br><h3> <h3><h3>8.阆中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科举文化的立体教科书</strong></h3></br><h3>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古城以“天人合一”的风水格局闻名。嘉陵江三面环抱,锦屏山如屏风拱卫,2300年未变的“棋盘式”街巷中,上百座明清院落保存完好。这里曾是四川科举考试中心,贡院内的号舍、卷库、至公堂完整再现了古代科考场景,而状元洞、三陈街等遗迹,则诉说着陈氏兄弟“一门两状元”的传奇。</h3></br><h3>建筑美学:古城的“川北民居”独具特色:马家大院的“步步高升”台阶暗喻科举进阶,孔家大院的戏楼与藏书阁体现“诗礼传家”,华光楼的飞檐与江面倒影构成“阆苑十二楼”的意境。更独特的是,多数古宅仍为私产,游客可入住百年老宅,体验主人讲述家族史的真实感。</h3></br><h3>民俗传承:从春节的“张飞巡城”到端午的“嘉陵江龙舟赛”,从川北皮影戏到保宁醋传统酿造,阆中将“在地文化”转化为深度体验项目。登临白塔山俯瞰古城全景,江水如太极阴阳鱼环绕,方悟古人“阆州城南天下稀”的赞叹。</h3></br><h3> <h3><h3>9.歙县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徽州文化的基因库</strong></h3></br><h3>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徽商、徽派建筑、徽墨歙砚的文化源头。古城以徽州府衙为中心,八座牌坊沿斗山街次第展开,许国石坊的八角造型举世罕见,陶行知纪念馆与黄宾虹故居则见证了近代文脉传承。城外的新安江山水画廊与棠樾牌坊群,将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串联。</h3></br><h3>艺术密码: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在此达到美学巅峰:斗山街的古宅天井采光系统暗合风水学,渔梁坝的石砌工艺展现古代水利智慧,徽州雕刻博物馆的砖雕、木雕、石雕“三绝”令人叹服。夜游古城,打更人敲响竹梆的瞬间,仿佛穿越回程大约《算法统宗》中计算的徽商盛世。</h3></br><h3>非遗活化:游客可在老胡开文墨厂亲手制墨,在徽剧传习所画脸谱学唱腔,或在披云山庄品尝“一品锅”“臭鳜鱼”等徽菜精髓。春季油菜花海中的石潭村、秋季阳产土楼的晒秋场景,更将古城文化延伸至诗意田园。</h3></br><h3> <h3><h3>10.昭化古城</h3></br></h3></br><h3><strong>推荐理由:三国烽烟下的原生态水城</strong></h3></br><h3>昭化古城位于四川广元,古称葭萌关,是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嘉陵江与白龙江在此交汇,形成“天下第一山水太极”奇观。古城墙、龙门书院、敬侯祠等遗迹,完整保留了汉代夯土城墙与明清街巷体系,而剑门蜀道上的金牛驿栈,更让人遥想诸葛亮北伐时的车马萧萧。</h3></br><h3>历史战场记忆:作为张飞夜战马超、姜维兵困牛头山的发生地,昭化的每一块砖石都浸透三国传奇。古城博物馆陈列着出土的战国青铜器与汉代瓦当,县衙内保留着清代“滚单”赋税文书,考棚中可体验模拟科举——这种“从先秦到近代”的时空折叠感,在其他古城中极为罕见。</h3></br><h3>生态美学:三面环江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推窗见山水,出门即田园”的景观。乘竹筏沿嘉陵江而下,可见白鹭掠过明清水码头;登上牛头山观景台,云雾中的古城与江水太极图交相辉映。当地村民至今用古法制作“女皇蒸凉面”,游客可参与江边渔猎、蜀道徒步等沉浸式项目。</h3></br><h3> <h3><h3>结语:推开古城的大门,与千年文明对话</h3></br></h3></br><h3>这十座古城就像十把钥匙,能打开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密码。平遥的票号柜台、泉州的清真寺石柱、阆中的贡院号舍、歙县的徽派马头墙……每一处建筑细节都在讲述先人的生活智慧。走在这些古城里,你会触摸到课本之外的历史:丽江的流水声里藏着茶马古道的马蹄印记,台儿庄的运河灯影中晃动着漕运鼎盛期的帆影,昭化的夯土城墙下还回荡着三国将士的呐喊。</h3></br><h3>它们不仅仅是“景点”,更是活着的文化现场。建水文庙清晨的诵读声延续着儒家传统,泉州蟳埔渔女头上的簪花围传承着海洋信仰,凤凰跳岩边的苗银匠人敲打声里保留着手工艺的温度。就连看似普通的体验——在歙县老宅学制墨、在大理才村看洱海日出、在昭化牛头山俯瞰太极江水——都成了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h3></br><h3> <h3>这些古城最珍贵的,是未被时间冲淡的“人间烟火”。平遥客栈老板娘端来的手工月饼,建水西门豆腐摊升腾的热气,阆中老街飘来的保宁醋香……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它们提醒着我们:文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h3></br><h3>中国需要更多人来这里看看。带孩子来的,能在青石板路上读懂“历史”课本;情侣来的,会在吊脚楼的灯笼光里找到诗意;独自来的,或许能在古城墙的日落中与自己和解。每一座城都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映出我们对文化根脉的思考。当越来越多人走进这些古城,触摸砖瓦间的故事,中华文明的基因才能真正活起来。#优质好文激励计划#</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