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给“创伤性条件反射”打着引号,是想说明这是我杜撰的一个术语。我经常根据临床需要而杜撰一些术语讲给来访者听。我当然知道,这些术语不严谨甚至不正确,但是容易让来访者理解和接受。毕竟,我的服务对象是来访者而非心理学,更关注自己表述的utility而非validit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往,我常常说“有效比正确更重要”,但当我意识到validity所言的“有效”即是“正确”之后,就改口说“有用比正确更重要”了,“有用”的英文是utilit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评估一个咨询师的临床表述是否utility,标准有两个:第一个是咨询师觉得自己能够说清楚,第二个是来访者能够听明白。来访者听明白了,才可能更加相信;而来访者相信了咨询师所说的,就可能增加对咨询师的信任。至于咨询师说的是否validity,那些信任咨询师的来访者是不会care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咨询师能够掌控的只有第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门诊上见到过一些孩子,只要一听到上学:有的立马就会面色蜡黄而且手脚冰凉,有的会整夜瞪着眼睛睡不着,有的早晨醒来全身瘫软起不了床……至于进入学校后头疼、肚子疼、颤抖不止的更是常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长们会问我:“我的孩子是不是对上学形成了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我不会给予肯定的回答,否则我会局限家长们对孩子问题成因的认知,尽管我认为家长们的这种想法没错。此时,我就会用上我杜撰的那个术语,说:“我不认为孩子是一种‘创伤性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家长们一定会问什么样的“条件反射”才是“创伤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会说,“创伤性”是指能够找到明显的创伤性事件,比如那些被霸凌的孩子不敢再去上学。我还会进一步解释说,那些“十年怕井绳”的人不见得都是因为“一日被蛇咬”;即使是因为当年“被蛇咬”,现在也不见得能够把这个原因找到。“创伤性条件反射”发生在那些知道自己“一日被蛇咬”导致了“十年怕蛇”的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说,目的是让家长把注意力不要放在寻找问题的成因上,而是与咨询师配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必要说明的是,每当我看到一种病态的行为,就会自动地想到:导致这种病态行为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种,一种叫经典条件反射,另外一种叫操作性条件反射。当然,这种病态行为能够得以维持,常常是因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合,即所谓“二因素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注意,我说的“行为”不只是指外显的行为,还包括了内隐的行为;我说的“病态的行为”也不只是指诸如孩子拒学、撒谎、长时间玩手机等外显的病态行为,还包括了诸如孩子的负性情绪、不合理认知等内隐的病态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动”和“注意”意味着,它们对我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条件反射就是我的习惯,会大大提高我的工作效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