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齐云山

清潭月影

<p class="ql-block">  齐云山,古称“白岳”,以其独有的丹霞地貌和浓厚的道教文化著称。位于徽州(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585米,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有36奇峰,峰峰入画,72怪岩,岩岩皆景,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加之全山为典型丹霞地貌,地质构成为层积砂岩,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整座齐云山紫衣赭裳,显得生动而鲜明,灿烂而大气。齐云山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清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p> <p class="ql-block">  齐云山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供奉真武大帝。唐代元和年间( 758—760 ),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南宋宝庆年间( 1225—1227 ),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此后云游道士纷纷而来,道教建筑规模日益,至明代达到鼎盛,道教传入齐云山,宋、元两朝,基业初奠,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齐云山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跻身全国道教名山之列,成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被称为“江南小武当”。</p> <p class="ql-block">  洞天福地 此景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为“白岳碑林”。</p> <p class="ql-block">  真仙洞府 由岩壁下的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等众多洞穴组成,供奉各路神仙塑像。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是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真仙洞府。</p> <p class="ql-block">  太素宫 是该山的主要道观,原名佑圣真武祠,是齐云山最大的宫观,道场法事都在此举办。太素宫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祠中所奉真武神像相传为百鸟衔泥塑立,灵应昭著。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奏令道众赴齐云山为皇帝建醮祈嗣,果获灵验。于是明嘉靖皇帝敕令扩建真武祠,改名为“玄天太素宫。据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记载:“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该宫周围形成一条街道,即月华街。</p> <p class="ql-block">  月华街 被誉为“中国道家第一村”,它依山而建,参天古树掩映其中。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在这里,浓厚的道教文化与乡土气息交融,令人沉醉。在这片土地上,历史和现代交错,传统与民俗碰撞,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p> <p class="ql-block">  香炉峰 在月华街太素宫前,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p> <p class="ql-block">  玉虚宫 位于紫霄崖下,由明代养素道人汪泰元创建于正德年间,主祀真武大帝。这座道教圣地的建筑群依山而建,飞檐翘角,典雅而又庄重,宫前建四柱三层楼阁式石坊一座,坊高17米,以红色砂岩镌成,古朴典雅,独具特色。宫左现存明画家唐寅撰书《紫霄宫玄帝碑铭》碑一通。站在宏伟的牌坊前,匠心独运的雕刻工艺着实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