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4—1977年,36名来自惠民地区直属单位的职工子女,先后分四批在博兴县城郊人民公社董初大队(现为博兴县城东办事处董初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董初位于205国道以北、张东铁路与博小铁路夹角处,距县城只有几公里。是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筒子队”。村里有王、孙、逯、傅、翟、陈、贾、苏等姓。1976年有82户、366人,耕地746亩。</p><p class="ql-block"> 董初村有红色历史。1932年8月4日,中共博兴县委领导农民举行的"博兴暴动”队伍中,就有董初村逯洪恩、翟树声、张冠英的身影。该村战争年代就有党组织,解放后十几年村风祥和,邻居互肋,可谓区位优越、耕地肥沃、收成平稳、村善民慈。</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插队时期,翟世让时任党支部书记、陈相春任革委会主任(即今村委主任)、傅冠文任民兵连长兼团支书,王长祥、付殿生、张冠杰等是村组织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 惠民地区知青插队运动始于1968年。主要是接收安置来自青岛、济南、淄博市的知青?1973年,福建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反映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问题后,毛主席专门批示并要求召开了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城镇知青下乡插队落户应作为基本制度而非权宜之计。据此,惠民地区革委会1974年首次组织本地知青上山下乡。地直单位职工子女分系统集体插队在博兴县曹王、城郊、店子、陈户四个条件较好的人民公社。城郊公社的董初、董高、椒园、东谷王、西谷王、北关村分别集中安置来自地直商业、物资、卫生、军分区等系统的职工子女。 1974年10月,王勇、祁爱华、李建波、索立华、宋宝玲、徐立光、姜丽文七人第一批到董初村插队落户。</p><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照片是第一、二批插队知青(缺李建波)</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董初党支部副书记李振官、副书记陈向春、支委付冠文合影</span></h5> <p class="ql-block"> 插队起初,知青们分散吃住在社员家里。虽然得到了房东家人般的关照,但毕竟多有不便。1975年,上级拨款分别建设了知青院,结束了知青"被散养"历史。</p><p class="ql-block"> 董初知青院建在村西南角的"风水宝地"上。院子南面是村里打场晒粮的场院;院北面有条东西向的小河沟;院西很开阔,能看到博小线上隆隆的火车。院门朝东,门外就是南北路,路东就是乡亲们的村舍。1975年冬,村里在院子西边挖了一个养鱼种藕的水塘,夏季荷花朵朵,酷暑时下水纳凉,别有一番景色。</p><p class="ql-block"> 知青院内盖了两排红砖土胚结合的瓦房:一排七间北屋分为三室做男女生宿舍。一排南屋五间两室,是厨房和学习室。</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当时的知青院还很“洋气”:一是他们睡的不是农村的土炕,而是用砖头或氨水坛子做床腿的木板床。二是院内建了男女分设的厕所,而不是农户家那种男女共用、厕所与猪圈一体的茅房。这些设施和布局,不仅方便了知青劳动生活和学习锻炼,也引来了村民的效仿。</p><p class="ql-block"> 为改善知青生活条件,党支部专门在村里给知青选配了炊事员,在知青院附近给知青划了一大块菜地,我们种的蔬菜自给有余。</p><h5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照片是原知青院。上为两排房子,下为2005年后残貌</span></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搜寻贮藏着美好憧憬的知青大院旧址,串联深藏在心底的那一片片回忆。多想再回到我们温馨的家园,多想拥抱洒下青春血汗的董初大地。</span></p><h5>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照片上的房子处就是50多年前知青院南屋的位置。现今房后的菜地当年是知青院的天井。</span></h5> <p class="ql-block"> 为加强对知青的管理、教育和组织领导,地区从1975年开始选派年富力强的机关干部随知青入村、担任知青领队。时任地区药材公司革委会副主任的李振官同志是董初知青第一任带队干部。他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深受知青和社员尊敬的好干部。李振官1942年9月出生,1965年5月入党。自1975年至1977年,他在知青带队岗位上工作近三年。1977年结束带队后任市饮食服务公司主要负责人,1996年退休,202 4年病故。</p><h5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20 20年李振官夫妇合影照</span>。</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一批知青于1974年10月落户董初村</b></h1> <p class="ql-block"> 1-1:王勇,1958年出生,原籍高青县,曾任董初知青组副组长。1975年12月被推荐第一批招工回城。先在北镇纺织厂清花车间当工人,1977年参军。转业后在环保机关从事领导工作,不幸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 1-2:姜丽文,生于1957年,高中毕业后下乡。1976年回城工作,后调青岛。2019年不幸谢世!</p> <p class="ql-block"> 1-3:祁爱华,1956年出生,1976年招工回城。在滨州医药站领导岗位上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1-4:宋宝玲同志1956年出生,1974年10月下乡。1975年12月首批招工回城,在北纺前纺车间当工人,后调胜利油田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1-5: 徐立光同志生于1958年,1976年回城。长期在地区土产站从事财务工作,己退休。</p> <p class="ql-block"> 1-6: 索立华1956年11月出生,是董初知青组第一任组长。1975年12月首批招工在北纺准备车间当工人,1982年调印染厂从事企管工作。后调滨州市小开河管理局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1-7: 李建波是1974年底到董初插队的知青,1976年初招工在博兴县某公社卫生院工作,后参军入伍。复员后从警数年。今情不详。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批知青1975年8月落户</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31日,地直单位第二批知青近300人到博兴下乡插队。其中有六男一女在董初插队。<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惠民地区欢送第二批知青下乡大会照</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2016年在董初插队的第二批知青(缺王政民)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 2-1: 姜洪亮同志生于1958年,是第二批知青中的小弟弟。1976年从军,复员后在工商部门工作。2018年不幸病逝。</p><p class="ql-block"> 姜洪亮遗照摄于2016年知青战友聚会时。</p> <p class="ql-block"> 2-2: 王梦丽同志生于1957年7月,初中毕业后下乡。1976年12月招工到北镇印染厂(后为华纺股份)工作,现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2-3: 李成岭同志生于1957年6月,是第二批知青中的“大哥大”。1976年12月,他和李鸣放同时到北镇纺织厂当工人。在魏桥纺织集团购并北纺后进入魏棉滨州公司工作,现己退休。</p> <p class="ql-block"> 2-4: 王政民同志生于1958年,高中毕业后下乡。1976年招工在地区水产部门工作,如今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2-5:杨京华同志生于1957年9月。高中毕业后下乡,1976年从军,转业后任法官,己退休。他作诗回忆下乡生活说:那里,是我可爱的家乡;那里,是我从学生向知青转换的职场;那里,我从农民树起军人形象;那里是毕生收益的课堂,是永远怀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2-6: 李鸣放,生于1957年11月,高中毕业后下乡,1976年12月招工到北纺工作。四十多年后他写道:回首当年知青梦,广阔天地火样红。下乡接受再教育,无悔青春跟党行!从滨州魏棉公司退休后,他依然活跃在老年艺术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2-7: 刘连营1958年出生,是董初第二任知青组组长。高中毕业后下乡,1976年12月招工分配在北镇印染厂,先后在钳工、维修岗位务工,后担任企业领导工作。他是滨印改革创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组织领导者、华纺股份公司的主要创建者。2002年调入巿政府机关工作,2016年12月退休。</p> <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28号,第三批知青到董初村插队落户。这一批12名知青,个个朝气蓬勃。</p> <p class="ql-block"> 3-1: 陈新华同志生于1959年9月10日,1977年招工到北镇化工厂(滨化集团)、长期从事计量检测等工作,2013年12月2日不幸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 3-2: 陈靖同志1959年3月出生,1975年北中高中毕业、1976年下乡,是第三批知青组组长。1977年招工回城,先后在糖业烟酒公司、医药集团工作。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3-3: 盖华同志生于1960年3月,1976年下乡,1977年返城后从警,是屡受表彰的警花。己退休。</p> <p class="ql-block"> 3-4: 隆海玲同志生于1959年,1976年下乡。1977年12月份与晋玉明、杨华、陈新华等六人一同进入北镇化工厂(今滨化集团)、后调邹平政府机关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3-5: 王慧同志生于1960年,1976年下乡。1977年回城后先后在地区土产公司和证券公司工作。己退休。</p><p class="ql-block"> 第二批知青离村时,王慧独舞演绎《离别歌》,让大家见识了舞蹈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3-6、3-7: 刘卫国、刘敬国同志名似兄妹俩,后来是夫妻!一个是力大如牛、干活不惜力气的大哥,一个是整天笑眯眯、闷头劳作的小妮子。回城后,卫国分在滨化,敬国进了电业局后参军入伍。他们的父辈本就是战友和同事<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俩门当户对结出姻缘</span>。</p> <p class="ql-block"> 3-8: 宋今立1956年出生,1976年底到董初插队,1977年招工到滨化集团。如今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3-9: 高国涛同志是第三批知青,1977年招工到滨化,后调文广机关工作,现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3-10: 晋玉明同志1960年出生,1976年下乡,次年招工到今滨化集团,后调纺织品站工作至.</p> <p class="ql-block"> 3-11: 杨华同志1958年出生。1976年下乡。 1977年回城后,他在滨化集团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3-12: 李斌同志1958年8月20日出生,1977年初单独落户董初知靑组。当年即招工回城。20 14年5月1曰病逝。</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 这是2016年第三批知青团聚</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批知青1977年8月落户</b></h1><p class="ql-block"><br></p> <h5></h5><h3> 1977年8月,第四批10名知青先后来到了董初村。</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第四批插队的六位女知青合影</font></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1: 刘秀英1960年11月出生,1978年底招工回城,在军分区修械所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4-2: 邱燕同志生于1960年11月,1977年下乡插队,1978年12月回城就业,在地区物资系统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4-3: 赵素玲同志生于1960年11月,1977年8月下乡。1978年招工回城,先后在地区水利安装处、市环卫处工作,2015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4-4: 耿玉红同志1961年6月出生,1977年下乡,1978年就业于渤海化肥厂,现已退休。 回顾下乡生活,她说“那时的我们感情纯真、如同兄弟姐妹,同吃同干、充实而快乐!”</p> <p class="ql-block"> 4-5: 赵燕同志1960年出生,1977下乡。1978年12月返城就业于北镇百货大楼,2010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6:张少云同志1960年12月生,1977年下乡。1978年招工回城。在北镇百货大楼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4-7: 张义新同志1977年下乡,1978年招工到渤海化肥厂工作。1997年渤海化肥厂破产倒闭、义新下岗自谋职业,在著名的白癜风医院工作至退休。他自称时代更替、生不逢时。</p> <p class="ql-block"> 4-8: 王力同志是第四批下乡知青,1978年回城后在政府机关工作,曾任多个县区和地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他追求务实、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和担当,在各个领导岗位上都有不平庸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4-9: 商建国是第四批插队知青,1978年12月回城。</p><p class="ql-block"> 张建国是第四批插队知青,回城后与知青战友们失联。</p> <p class="ql-block"> 从1974年10月到1978年12月,36名知青在董初村插队落户锻炼成长,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开启了五彩纷呈的人生历程。几十年来,知青视董初为故乡,把乡亲当亲人,始终铭记着下乡经历的巨大收获,铭记着与乡亲们建立的真挚情谊。</p><h5> <font color="#167efb">2016年,在第三批下乡知青插队40年之际,我们首次组织了《董初知青战友聚会》活动,但不慎遗漏了通知邀请第四批知青参加。这张合影留下了遗憾!</font></h5> <p class="ql-block"> 火红的上山下乡岁月,早已随着飘荡的春风疾驶而去。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我们迎着秋光秋韵重访这块深情的土地。<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 2019年9月第一批知青与董初乡亲们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第二批知青2019年在村委会与乡亲们的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第三批知青与董初乡亲们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第四批知青与乡亲们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 现任村支书逯英文当年是村里的青年才俊,也是知青心目中“有文化、有能力、有威信”的“好大哥。他精心安排了这次知青回村寻亲活动</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原支书翟世让夫妇特意从城里回村与知青聚会。</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知青好友禄英荣、苏桂梅、翟奎英在董初与知青团聚。</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董初村新老支书翟世让、逯英文与知青王力话当年。</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青们向董初村乡亲们赠送锦旗</h5> <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40多年后重访第二故乡的活动,引起媒体关注。滨州电视台、鲁北晚报派出记者拍摄、报道了这次活动。</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这是记者采翟世让</font></h5> <p class="ql-block"> 董初王长春同志热心赞助了知青重访故乡活动。</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 王长春与知青徐立光、宋宝玲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 已在养老院多年的老支委陈相春精神焕发的参加了与知青团聚活动。遗憾的是,在本册编辑之际他已仙逝。还有不少当年与我们一起战天斗地的好乡亲、好朋友也已不在人世!怀念之心萦绕,愿他们安息!</p> <p class="ql-block"> 孙继周是村里安排为知青做饭的炊事员,是我们信赖、尊重的老大哥。他帮我们精打细算、调剂生活、改善饮食质量,有力的保证了知青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知青好友王平章同志</font></h5> <p class="ql-block">知青好友付坤一、现任村委贾玉瑞</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现任村委主任与知青交谈</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逯英荣姐妹与知青道别</font></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刘卫国等知青与村里的老友欢聚</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村支书逯英文与知青交谈</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老知青李鸣放与翟世让深情拥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村支部村委会为回村知青举办了盛大宴会</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看当年英恣勃发</b></h1><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苏桂梅、逯英荣、翟奎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苏士林、付殿刚、付世华、孙新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付冠文任支部书记时期的董初村领导班子</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董初民兵连参加公社八一歌咏比赛人员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12月,欢送第二批知青回城</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7年11月,第三批回城女知青与乡亲们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1月,欢送孙新军参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12月回城前与乡亲们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98年春节,孙根正夫妇来滨州</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7月,祁爱华同志出席全区知青代表会</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11月,刘连营出席全区“青积会”</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7年1月,欢送带队干部李振官回机关任职</font></h5> <p class="ql-block"> 火红的上山下乡岁月,早已随着飘荡的春风疾驶而去。</p>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我们迎着秋光秋韵重访这块深情的土地。搜寻贮藏着无限憧憬的知青院旧址,串联起深藏在心底的那一片片回忆。多想拥抱洒下我青春血汗的董初大地。<div> 想当年,知青们少小离家、单纯幼稚,满怀接受再教育的虔城和改造自身与农村的豪情。我们与社员们一起,春夏秋冬战四季,大学大批促大干。我们举办夜校宣讲社会主义,歌咏比赛抒发壮志豪情。我们在凌厉的寒风中修筑铁路路基,在冰冷的污水中挖沟修渠。我们和团员青年一起义务劳动,一起参加军训打靶,一起举行村办“春晚”,《都愿意》的唱腔至今依然优美流畅……今天我带着祝福来到这里,满腹的话儿冲涌在心底。昏花的目光传递着殷切的希望,爽朗的笑声跳跃着优美的旋律。来不及感慨,来不及沉醉,我又要匆匆离去。我向遥远的知青岁月说声再见、愿我们与美好的未来频频相聚。<h5> <font color="#167efb"> </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本文照片及资料来自战友们收藏,个别照片载自网络。在引用、描述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font></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