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前面:<br>最近检点久不更新的新浪博客,看到19年前我在故乡兴化的一篇讲话,其心拳拳,其意殷切,抒发了对家乡文学创作走向更高更远的期待。19年过去了,我觉得这篇讲话对不止兴化地域的业余作家仍有启示作用。19年来,兴化文学活动风生水起,很多地方作者却依然在副刊散文里兜圈圈,自娱自乐,互相恭维,消磨年华,走不出文字写作的舒适圈,这是让我感到失望的。兴化文学在国内文坛立足,要百花齐放,要有真正走出去的重磅作品。不能靠几位生活在外地的兴化籍成名作家撑门面。<br>大家好!<br> 承钱国怀主席的邀请,要我回兴化来参加楚风文学社的揭牌仪式,并在仪式上讲上几句话,我当然很愿意。再忙我也要抽空回来的。我虽然户口在扬州,但在我的个人认知上我永远是个兴化人。兴化作协也是我的家,有事情我哪有不回来的道理?<br> 前些时我参加了省作协举办的一个农村题材文学创作读书研讨班,省作协领导和学员们都谈到一个兴化文学现象。这个“兴化文学现象”的提出跟去年和今年我们兴化籍作者创作的几部长篇小说有关。大家都知道,去年到今年,我们兴化出了毕飞宇的《平原》,庞余亮的《薄荷》,本人的《元红》,刘仁前的《香河》,朱辉的《白驹》,包括刘春龙的《前世今生》,六个长篇小说。一个县级市,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居然出了这么多影响不同的作品,在国内是罕见的,也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让外面的人很难理解。<br> 兴化文学现象对于我们兴化人来说其实并不难理解。兴化文学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自古以来我们兴化就重视教育,有着耕读并重的优良传统,文风昌盛,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很多大家和好手。比如施耐庵,刘熙载,郑板桥,宗臣……等等等等,灿若群星。兴化是最具有人文气质的一个地方。一方水土地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兴化人的这种人文气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根植于一代一代人的血脉之中,于是兴化人的人文气质的表现几乎就是自然而然的、不由自主的、不可遏止的,于是在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作品扎堆的文化现象也实在是不奇怪的,它是兴化人在时代敏感阶段的一种本能体现。<br> 难道还要列举太多的证据吗?在座的这么多朋友都是证据。在座的各位来自各行各业,但是都在文学活动中施展了自己的才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们兴化作协就有一百多位会员。除了作协会员之外我们还有无数的文学爱好者,还有无数的孩子正在走向文学的殿堂。我们兴化文学青枝绿叶,满园芬芳,代代相续,生生不已(形容一切生物新陈代谢,永无停止)。<br>我离开兴化出外谋生、发展多年,对当下兴化文学创作活动较为系统的了解是从《楚风》杂志开始的。去年十月末,我在兴化长安路新华书店做《元红》签名售书活动时结识了钱国怀主席、沈光宇老(文化)局长等几位兴化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给了我几份《楚风》杂志。回去后我就看,一看大为激动,非常感奋,想不到我们兴化本土居然拥有如此有品质如此优秀的一份文学杂志,里面无论诗歌,散文,小说和评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散文和小说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水乡地方特色,很细腻,抒情,优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兴化人,读起来相当的亲切,喜欢得不得了。上上个月我参加苏中片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时钱国怀主席和顾维萍老师也去了,还有刘春龙文化局长,他们带去的一大摞《楚风》杂志被一抢而光,引起了与会者的轰动,他们惊讶地赞美说“《楚风》简直就是小开本的《人民文学》嘛!”,我听了心里十分高兴,这是对《楚风》这本杂志的由衷肯定,那么也就是对我们兴化作者的肯定,对我们兴化文化工作的肯定。确实,《楚风》无论从装帧设计、印刷质量和作品内容都是上乘的,非常厚重,非常有特点,看《楚风》和看《人民文学》可以获得同样的阅读快感。<br> 看多了《楚风》杂志和《楚风》月报,又成了中国乡土文学论坛的嘉宾,又更多地接触了兴化作协的领导和会员,我对兴化文学创作的现状就有了基本的认识。我想对在座的各位简略地谈几点个人想法和意见:<br> 第一,认清适合自己的文学主攻方向,分清创作活动的主次,脚踏实地朝这个方向锲而不舍地努力。不少朋友在搞创作之初,诗歌,散文,小说,评论,什么都写,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尝试过程中可以了解和认清自己的最适合点。但一旦认清了自己的适合点,就要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这儿,而把别的写作门类当作一个辅助兴趣,不宜再面面俱到。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写作的兴奋点也是不能分散的,切入一项写作门类,你会越来越能熟练和深刻地掌握其表达方法,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写出好的作品。有时候同时兼顾不同门类的文学手段是得不偿失的,往往会导致处处平庸,甚至相互之间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写诗的人同时写小说,往往会在小说中不由自主地使用一些诗歌类语言和诗歌特征的结构表达方法,让小说不像不说,读起来莫名其妙、磕磕碰碰的,这样写下去当然是吃力不讨好,很难出佳品。<br> 第二,推销自己,有目标地实现文学理想。我在《楚风》杂志上看到许多优秀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作者巨大的创作能力。既然自己能写,有写作的潜能,就不能总是抱着玩玩的写作理念,或者小打小敲,满足于地方报刊的发表,而应该让自己往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往更广大的外面的世界去亮相。不要妄自菲薄,谨小慎微,要敢于走出去,敢于面对挫折。只有走出去,才可能扩大你受挫折的机会,同时也赢来了启示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我很欣赏沈光宇老局长的创作态度。一个退休多年的文化局长,以高密度的创作通过各种发表方式去发表文章,去展现我们兴化人的文学才能和风情,在国内网络文学界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在国内散文界闯下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的才情,他的霸气,他的目标专一锲而不舍正是我们许多人身上不具备的,我们要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为楷模。他有句著名的话我非常欣赏:“为了获得成功,我不惜加快了失败的速度”,这是多么理性的态度,多么积极的精神!写作者是要有舍我其谁的一种霸气的,“王侯将相宁有种”,别人能干成的事情,我也能,你用功我也用功,你花时间我也花时间,哪个怕哪个呢?文学作品只能通过发表,拥有广泛的受众面,才能达到宣传和感动别人的目的,我们要正儿八经地做文学,做大,做强。我们兴化人有这个能力!<br> 第三,进一步弘扬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作家既然是公共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社会良知和价值立场,他的表达代表着时代人群的普遍情绪,他的表达初衷必须是善良的,深刻的,通俗的。历史上我们兴化就是出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的地方,施耐庵、郑板桥……为后人留下了经典和范本。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是最能深入人心的,最能为广大的不同层次的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作品表达的目的。2005年著名老作家梅汝恺在一次文学报告中用他56年的创作经历及其近几年的广泛调研思考,阐述了文坛久违了的一个命题——重视火热而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一步树立现实主义创作的主导地位。经验告诉我们,文学最大的希望在业余作者,因为业余作者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离最朴素、最纯粹、最通俗的生活最近,拥有丰富的生活资源和积累,对生活的感悟最真实和深刻,更容易把生活形成艺术表达,把生活美形成艺术美。反而,一些专业作家无法或者不肯深入生活,闭门造车、迷信外国的创作流派、抛弃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反而显得江郎才尽。我们写作不要抱着游戏的心理,不要抱着哗众取宠的投机心理,要脚踏实地地写切切实实的生活,不要受这个流派那个流派的影响和左右,不能随便跟风而丧失自我,丧失宝贵的原创精神。从世界范围看,现实主义作品仍占主流、主导地位,这是有其本来理由的。<br>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文艺表达的多面化和创新,但就我们兴化作者的具体情形和文学世界的普遍情形,坚持和弘扬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应该放在首位。<br> 第四,重视儿童文学的创作,形成儿童文学的创作团队,培养儿童文学的后继力量。儿童文学创作在国内一向比较薄弱,写作的人感兴趣的不多,因此国内形成了普遍的优秀儿童文艺作品的缺乏,这样的现状和后果是非常消极的。所以在当下从事儿童文学反而是一个机会,很容易出成果。以优美高贵的文艺作品来教育感动和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中国的未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兴化曾经出现过不少在儿童儿学创作上有建树有影响的作家,我们必须把这样的传统继承下去,在这方面我们身为人民教师的写作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呢?我想,只要我们兴化的儿童文学写作者形成合力,多出作品,完全可以打响兴化儿童文学在全国的一片天地来。希望朋友们不要小看和轻视儿童文学这一块,写儿童文学有时比写成人文学更有意义,更有影响,也同样能出经典和大家。<br>兴化文学现象现在并不局限于写长篇小说的几个人,它是有着更大的内涵和外延的。兴化文学现象现在已经成了发展和腾飞的兴化的一张崭新和重要的形象名片。我们应该为自己是兴化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同时也应该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兴化人要更加发扬悠久的文学传统。我们正在这样做着,努力着。《楚风》杂志在资金短缺的情形下一期一期地面世,影响越来越大,钱国怀主席和他的同志们作出了艰难而不屈的努力,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兴化文学的优良种子,他们是兴化的宝贝,他们所做的贡献是会写在历史当中的。今天,楚风文学社在三味书屋正式揭牌了,这给我们兴化文学活动又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我们有理由为这个揭牌仪式欢呼,为我们兴化文学的今天和灿烂的未来而欢呼!<br> 谢谢大家!<br><br>顾坚,1964年出生江苏兴化,现居扬州。中国作协会员,著名畅销书作家。供职泰州市文广旅局。除散文外,著有长篇小说《元红》《青果》《黄花》《爱是心中的蔷薇》《运河逐梦》《火苗》等。其中,《元红》被评论界誉为“继《平凡的世界》之后的经典力作”,获江苏省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青果》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和首届施耐庵文学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