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宣纸的发源地——安徽泾县的深山环抱之中,有一座中国宣纸博物馆。它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偏居一隅,却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宣纸的奥秘。 </p><p class="ql-block">宣纸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其具备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点,故有“国之瑰宝”、“纸寿千年”之誉。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宣纸博物2015年12月6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据悉,该馆经过近4年时间的建设,投资1亿多元,是中国宣纸文化园暨宣纸传习基地核心项目之一,包括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与 加工区、书画家创作中心四部分,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宣纸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临近馆址,远处的山峦率先闯入眼帘,它们如墨般晕染在天地间,云雾缭绕,像是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典型的黑白色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袅袅炊烟缓缓升起,这画面,宛如梦幻的人间仙境,美得让人移不开眼。</p> <p class="ql-block">而那座心心念念的博物馆,就像是一组雪白的长方形盒子,周正地镶嵌在山河之畔、浅池之上,又似一只承载着人类文明和梦想的纸船,即将扬帆远航。它的设计灵感源自宣纸那纯洁无瑕的世界,一尘不染,白茫茫一片。</p> <p class="ql-block">整体建筑外形酷似一摞错落有致的宣纸,依山傍水而建,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仿佛是从山水间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主体色彩为纯净的白色,与宣纸的颜色相呼应,象征着宣纸的纯洁纯粹,给人一种简洁、宁静、庄重的感觉,也体现了宣纸文化的纯粹与高雅。</p> <p class="ql-block">建筑外表由一片片长方形格栅组成,这些格栅通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呈现出叠纸的序列立面,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在光影的变化下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仿佛岁月的书页在光影中翻动。</p> <p class="ql-block">内部空间以大面积的留白为主,点、线、面在光影的雕琢下充满韵律,营造出一种空灵、深邃的空间意境,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更好地沉浸于宣纸文化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将水、桥、宣石、树、中式庭院、徽派建筑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每一处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曲径通幽处,移步换景,让人不禁折服于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也体现了东方美学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我们走进宣纸技艺展示馆,亲眼目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流程,了解到从原料加工、制浆、捞纸、晒纸、剪纸到宣纸成品等环节的知识。现场还有画家挥墨作画,一气呵成了宣纸的全部制作流程,令人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据传,东汉时期,蔡伦弟子孔丹为给恩师画像,四处寻觅最好的造纸原料。历经无数次试验,始终未能成功。直到一天,他路过皖南泾县的一处溪水,偶然发现一株横卧溪上的青檀树,树皮在流水的经年冲刷下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白的纤维。孔丹取其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宣纸。这个弟子感念恩师的故事,为宣纸赋予了尊师重教的温情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中国宣纸博物馆园内,仿佛置身于“纸山”之中,每一处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宣纸的前世今生。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宣纸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让每一位到访者,在纸韵墨香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完了体验区之后,来到染江山咖啡屋小憩顺便吃个午歺喝杯咖啡。</p> <p class="ql-block">再次穿过国纸客厅,走出博物馆,回望建筑外潺潺流淌的青弋江,忽然明白宣纸为何独产于泾县。这里独特的喀斯特山地、弱碱性水源与沙田稻草,构成了宣纸诞生的天然温床;而一代代匠人的坚守,才是宣纸文化绵延不绝的精神根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宣纸博物馆如同一位静默的守护者,让我们得以触摸传统的温度,也提醒着我们:唯有珍视文化根脉,才能让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