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公布了,小春的名次靠前,若不是体育不达标,就能评上三好学生了!第二学期开始,助学金按学习成绩和家境状况评定,小春获得最高的一等助学金每月16.5元的补助,不需要自己添补伙食费了。</p><p class="ql-block"> 开学伊始,隔壁的“和尚班”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事件发生于第二学期上课的第一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大早第一节课来到班上,一进教室,就觉得怪怪的。随着班长一声“起立”,学生们齐刷刷地站起,接着一起摘下头上的帽子,几乎同时“啪”的一声甩到课桌上。哇!全都是刮得乌青瓦亮的一个个光光头,就像整齐摆放的颗颗地雷或齐装待发的枚枚冲天炮弹!学生们目视前方表情严肃,有的极力抿着嘴唇抑制内心的狂笑而假装正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不由自主地“噗嗤”笑出了声,这样一来,学生们也终于忍俊不禁“哈哈哈……”大笑起来,就像水库蓄水满满突然泄洪开闸,水“哗哗哗”奔流直下,如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止住了笑,面露愠色渐变恼怒。他大声喝问,是谁出的馊主意?没有学生回答他。于是,喊班长回答。班长说,别班的学生叫我们和尚班,谁的主意不记得了,大家都赞成,就这么办了。班主任没好气地先把班长臭骂了一顿,接着把全班学生很批了一通,这节课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事实是,王家伟那个班的学生不满班里全是男生没有女生,更恨外班学生称他们班为“和尚班”,也不知是谁的灵感谁的提议,全班学生便一呼百应,都剃光了头发,每人戴一顶遮阳帽,帽子有新有旧,不是蓝色便帽就是草绿军帽,上课时全都把帽子摘下,虽整齐划一却十分滑稽可笑,以此荒诞不经的幽默行径向老师表达心中的不满,向学院表示无声的抗议。</p><p class="ql-block"> 学院在广播上对“和尚班”进行了公开批评。有意思的是,学院此后招收的任何班里都有女生,哪怕只有一名女生呢!</p> <p class="ql-block"> 大二,又是新生到来的时候。这天,小春和苟家明被安排到车站迎接新生。</p><p class="ql-block"> 已经接走三车新生了,一个女孩背着行李拎着网兜来到新生接待点前,小春正想说让她离开,女孩却卸下行李物品,小心地掏出贴身放置已看不出颜色的旧手帕,里面包着折了两折的录取通知书,原来不是女孩而是新生。她个子矮小,绝对没有一米五高;圆脸圆眼圆鼻头,皮肤稍黑,额前细密的汗珠粘住了部分刘海,眉宇间透露出胆怯和卑微,黑黄干枯的头发扎成了两个麻花短辫;穿一身很旧但很干净的蓝布衣裤,和一双千层底布鞋。问她从哪里来,她用尖细微小的声音怯怯回答,原来她和苟家明是一个县的。</p><p class="ql-block"> 接到老乡,苟家明格外热情,帮老乡搬行李、注册等跑前跑后忙这忙那,话也多了。两人毕业于不同的农村中学,但离得不太远,说起一些家乡的山村地名两人都知道。自此,苟家明偶尔也去女生宿舍楼找他的老乡。</p><p class="ql-block"> 苟家明的老乡个子矮小犹如小学生,不知是谁背地里给她起了个“根二”的外号,约等于1.414,暗讽她只有一米四多一点,这也太损人了!这一外号传进了她的耳朵,她“咦——咦——”地哭,哭声长长的又尖又细,因此又获封一个外号——“小提琴”!她更加胆小和自卑,基本不与同学搭话,也不敢正眼看人。她只和苟家明在一起的时候才不胆怯,才安心,说话也变得很自然。</p><p class="ql-block"> 苟家明和“洋妞”同桌,但两人很少搭话。</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在上政治课的班主任贺老师突然把“洋妞”喊了起来,问她不好好听课却在下面窸窸窣窣地做什么,“洋妞”报告说,她的计算器不见了,上午上数学课还拿出来用呢,下午还有课就没放回宿舍,也没借给别人,不知被谁拿了。</p><p class="ql-block"> 小春见过“洋妞”的计算器,是日本CASIO牌的,计算功能很多,特别是能算三角函数和对数,遇到这样的题,不用去查密密麻麻的三角函数表或对数表,非常方便,可贵了。班里没几人有计算器,“洋妞”的计算器是最好的,一般都不舍得借给同学。</p><p class="ql-block"> 贺老师问是谁拿了?没人应。于是要每个同学都把桌洞里和书包里的东西放在课桌上面。</p><p class="ql-block"> 苟家明从书包里往外掏东西时,却赫然拿到了那个计算器。他哆嗦的双手捧着计算器,脸也红了,有些结巴地解释着,说不知道计算器怎么会在他书包里。有几名同学鄙夷地说,偷了就是偷了,要不怎么会在书包里,还解释什么!苟家明脸上的肌肉抽搐起来,嘴唇颤抖着,越发说不出话来。</p><p class="ql-block"> 没有不透风的墙,计算器事件连外班也知道了,学院给予苟家明记过处分。苟家明深受打击!“小提琴”安慰他,圆圆的眼睛里透着满满的关切,说她相信家明哥。可能是无意中把计算器放进了书包,也可能是别人恶作剧,兴许有人故意为之恶意陷害他。那个陷害他的人会遭到报应不得好死!她说。“小提琴”坚信苟家明是无辜的,对计算器事件一改往日的怯懦,表现出无比的坚定。</p><p class="ql-block">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上完课后,“小提琴”在食堂外的锅炉旁用热水洗头时,不小心被洗碗台上的水龙头碰破了头顶,血水顺着头发流下染红了盆水,“咦——咦——”地哭了起来。几个从旁经过的男生嘲弄说:哟!根二中了头彩,小提琴也拉响了。“小提琴”听了,哭得更伤心了。</p><p class="ql-block"> 苟家明知道了,冲到洗碗台,收起洗头用具,拉着“小提琴”去学院医务室包扎后,送她回宿舍。</p><p class="ql-block"> 与“小提琴”同住一间宿舍的三个女生都不在,一个回了省城的家里,两个分别去其他学校找老乡了。吃晚饭了,苟家明打了两份饭菜,俩人一起吃。这晚,小春没见苟家明回宿舍睡觉。此后,夜晚偶有苟家明的床铺空着,这一定是星期六或哪个节日的晚上。</p><p class="ql-block"> 苟家明和“小提琴”相好的事几乎传遍了校园。说有人看见他们俩找王家屯的农村草医打胎,打下的胎有眼睛鼻子耳朵和嘴,下面还有小鸡鸡呢,是个男婴,说得活灵活现的。学院领导找他俩谈了话,不久,苟家明和“小提琴”就被学院开除了。</p><p class="ql-block"> 苟家明走时和小春道别,说他与“小提琴”好不后悔,离院后还要在一起,永远在一起。小春问他今后的打算,他说不敢回家只能到外地去,如何生活不知道,去了再说。他还说对不起“小提琴”,让她怀了孕,不过打下的胎是模糊的血块,没有传说的那么邪乎;“小提琴”受苦了,他要照管她一辈子。小春十分惋惜,只能心里默默祝福他俩。</p> <p class="ql-block"> 小春熟悉了平静而单调的大学生活,就像“嚓嚓嚓嚓”按部就班周而复始静静转动的闹钟指针。早晨第一阵铃声唤醒沉睡的校园,学生们伴着学院广播里王洁实谢力斯或苏小明的校园歌曲起床洗漱,到操场早操或校外连接池塘的马路上晨跑,吃早点;第二阵铃声响起,学生们进入教室上课,上完四节课吃午餐,午餐后回宿舍休息一下睡个午觉;下午铃声再次响起,学生们又进入教室,上三节或四节课之后吃晚餐;然后休息约一个钟头,到教室上两小时晚自习,再次回到宿舍洗漱后,就快到熄灯时间了,于是上床睡觉。除了星期六不上晚自习,星期天不上课可睡个懒觉外,星期一被晨铃叫醒,重复紧凑枯燥的学习生活。</p><p class="ql-block"> 星期六晚上,偶尔学院会放场电影,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一点愉悦和调剂。一般在篮球场放映广场电影,如果拿来片子却又下雨了,就只得在足球场后面的大礼堂放映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要在篮球场放映的是电影院里一票难求、轰动一时的《少林寺》。篮球场上早早地摆好了从教室或宿舍抬来的凳子,球场东边挂起了长长的宽银幕。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是有武功的武术队员或教练,主演还连续五年获得全国武术全能冠军,是第一部进行武打实拍再现武术真功夫的武功巨片。其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武打场面真实激烈,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给人们揭开了少林武术的神秘面纱,使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名传天下,更掀起了一股武术热。</p><p class="ql-block"> 学院的两名男生相继退了学,要到河南少林寺学武功去。少数学生不知去哪里找的资料,悄悄地练起了武术、气功。报纸偶有登载某地某单位某人不辞而别孤身到外地去学武术,某地某中学或某小学的学生甚至儿童相约悄悄离校离家远赴他乡学习武术。这些怀揣武术梦想的人,大多求学无门梦想破裂只得沿路乞讨回乡,有的过于痴迷武术却缺乏或偏离正确的习武方法而走火入魔,能步入正规的习武之道且真正学成武功的人少之又少。传说苟家明和“小提琴”去了少林寺拜师习武,小春却不信。小春喜静不喜动,这股武术潮是不能把自己撼动的。</p><p class="ql-block"> 小春喜欢静静地看书、听歌。</p><p class="ql-block"> 小春从学院图书室借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看,匆匆看一遍只是看个故事情节看个热闹,不能领悟作者的深意。特别是《红楼梦》,小春翻阅时老走神,不易集中思想阅读,只因越剧电影的先入为主,出于对她的崇敬,才硬着头皮看完。看第一遍真是一知半解,没怎么看懂,因而有了第二遍、第三遍。读完第三遍,也只是了解《红楼梦》外在的故事框架,书中蕴涵丰富而广博的知识,细微之处的描写暗藏玄机和深意,即使阅读多遍也难以窥其全貌,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她真是一部奇书! </p><p class="ql-block"> 小春陆续借读了《家》、《林海雪原》等当代小说和《十字军骑士》、《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等外国小说,然而,脑海里留下深刻烙印和最难以忘怀的还是《红楼梦》。</p><p class="ql-block"> 小春爱听歌,喜欢听郭兰英、朱逢博的歌,更喜欢邓丽君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小春下铺的舍友有个小巧的收音机,时常收听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好听的歌曲,偶尔会收听到港台电台播放邓丽君的歌。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只能偷偷地听小声地听,港台音频充斥着杂音,歌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似仙音在空中飘荡。听惯了高亢明亮的歌声,突然听到邓丽君柔情婉转、优美缠绵的浅吟轻唱,如闻山间清泉潺潺,似嗅幽谷兰香淡淡,如一杯经年红酒香醇弥久,似一盏陈年普洱甘厚绵长。</p><p class="ql-block"> 小春还借来简谱乐理类书籍和简谱歌曲读本,自学简谱乐理知识,先从熟悉的歌曲入手,按记忆中的旋律对照简谱视唱,再找听过却不熟悉的歌曲练习视唱。较为熟练地唱出后,又找完全陌生并简短的歌曲,一点一点一遍一遍唱熟简谱,再对照简谱唱出歌词。这样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短到长,从旋律简单的民歌到较为复杂的歌剧唱段,从中国的民族五声音阶歌曲到欧洲富有变化音和转调频繁的歌剧咏叹调,最后是令西方惊叹的京剧大段唱腔,小春都能看着简谱歌本较为完整地一次性唱出,从而在大学期间学会了简谱。</p><p class="ql-block"> 小春对省城昌明的映像只有西客运站至学院间的模糊街景。</p><p class="ql-block"> 小春第一次专程进城,是在一个明媚夏日的星期天的上午,十点钟在学院吃了早餐,与王家伟、苟家明一起步行进城,去往市中心。仨人不紧不慢地走了一个半小时了吧,才来到西客运站,看到有个公共汽车场,进去一打听,距市中心尚远,还是城边呢!于是决定乘坐公共汽车。上了车,与位于门侧的售票员买了票,每人一角五分钱。车两侧和后面的十来个座位早已坐了人,小春他们只能像多数人一样站立车内,手抓车顶垂挂的铁杆或座椅背,很是拥挤。小春要往车窗靠却不能够,只得立于人们之间,随着车辆的前行而摇晃着。不一会儿,小春就闷热气喘恶心不已。车终于停靠在市中心的东风广场站,小春像个木偶被人流裹挟下了车,一屁股坐在广场边的台阶上,休息了会儿才舒缓些。</p><p class="ql-block"> 东风广场真大啊,有学院校区那般大呢。广场被宽阔的东风路分成南北两块。北广场较小呈细长型,建有长方形的花坛,花坛后面的广场边缘有一道土红色围墙相隔,围墙的另一侧,一大片绿树葱茏鸟语花香之地,碧绿掩映着亭台楼阁,一座座红墙碧瓦、外形精美的小楼,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分布着开放的朵朵山茶花,很是好看。这里原是“云西王”龙云的住所,称为龙云公馆,现今为震庄迎宾馆,是云西省接待政要的场所,普通人无法窥其庐山真面目。南广场是巨大的方形,中间一个很大的圆形花坛,红、蓝、紫、黄等各色盛开的鲜花簇拥的中心,是随着音乐而变换水花的喷泉,银色的水花犹如花蕊,随着音乐舞动,时高时低时合时放,像个精灵,整个花坛好似一朵巨大的魔幻之花。</p><p class="ql-block"> 昌明南北向最长的街道北京路就位于广场东侧,与东西向宽阔的东风路相交。交叉口东北角,临街中部高达四层楼的长建筑是邮电大楼,两侧长长的裙楼犹如鸽子蓄势待飞张开的翅膀。交叉口东南地块,伫立着虽不高但宽阔不失庄严的昌明会堂。</p><p class="ql-block"> 南广场后面矗立着即将建成的省工人文化宫,虽然尚不能看清全貌,然其十八层楼高耸的身躯犹如擎天玉柱,站在她的顶层,应该可以傲视全城,领略一览众房小的感觉和唯此独尊的气势吧?!</p><p class="ql-block"> 东风广场西侧横贯着清澈的盘龙江,盘龙江水自北向南将昌明城切割成东西两半。</p><p class="ql-block"> 沿东风路向西,经横跨盘龙江的护国桥,再往前不远,就到了昌明城最繁华的南屏街和正义路。这里有小春想象不到的超大的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电影院等,还有小春从未听说过的过桥米线、卤肉凉面、官渡粑粑等美食。</p><p class="ql-block"> 百货大楼好大,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的四层转角大楼,与一层两层大多为砖瓦房的街铺相比,显得鹤立鸡群。</p><p class="ql-block"> 新华书店只是一层楼的平房街铺,然面积很大,里面密密匝匝布满了高高的书柜,像森林似的。“森林”里的“树”排列整齐,全都一个模样,生长茂盛,满是书的“叶子”。乍一进来,似乎看不到什么人,眼睛被琳琅满目的书吸引了。其实书店里人还不少:书柜旁、墙角和过道都有人,或站或蹲或靠,或干脆席地而坐,手捧书本静静看书,还有的面向书柜专注地挑书。书店里大多是学生模样的人,也有成年人甚至老人,鲜见儿童。这里与外面喧闹的街道相比显得很安静,除了空中飘荡着李谷一《知音》的歌声旋律,你几乎听不到什么杂音,偶有一两声咳嗽和翻动书页以及汽车经过书店门外的声音。不知不觉,小春仨人已在书店待了一个多小时了。他们爱书,想要买几本然却囊中羞涩,想多看会儿时间却不早了,回去晚了就吃不上学院的午饭了,只得割爱出了书店。</p><p class="ql-block"> 昌明有“春城”的美誉,夏日的最高气温也只有二十八九度,可在阳光照耀的街上行走,还是很热的,小春仨人的额头都溢出了细细的汗粒,便选择正义路往回走。</p><p class="ql-block"> 正义路的两侧,各有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梧桐树枝叶茂密,不宽的正义路几乎被浓荫全遮住了,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些许凉爽,因而正义路格外热闹,人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小春他们从学院出来后就没喝到水,口渴难耐。街边诱人的凉虾、冰粉和冰糖渣等吃食,更让他们感觉嗓子都冒烟了!可是,这些凉饮最便宜也要一角钱一碗,他们不舍得吃,只买了五分钱一根用糖精做的冰棒,把它咂吧得只剩木柄没有一丝甜味才罢。</p><p class="ql-block"> 仨人都还没有逛够,却又不舍得花钱买吃,就匆匆返回,赶学院的午饭去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闷热夏日,体育老师事先和班主任商量好了,将下午的课时全都调换成了体育课,并经学院同意,与“和尚班”一起,到校外去上体育课。</p><p class="ql-block"> 吃过中午饭,学生们按既定时间来到学院大门内侧,乘上两辆大巴车,在体育老师和两位班主任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向昌明的母亲湖——滇池驶去。</p><p class="ql-block"> 大巴车行驶了约一小时,到达了目的地。小春晕乎乎的,不知道处于滇池的哪个方位。老师作了简要安排,就让学生们自由活动,或打球或游泳或漫步或赏景自便,只是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和集合时间。</p><p class="ql-block"> 滇池真大!小春在家乡见过的最大水面,一是爹爹和大姐响应毛主席战天斗地的号召,肩挑锄挖马驮人砌,上万人参与修建了多年的老庙水库;二是有一年的端午节,与姐姐们去县城西南,观看解放军驻卫山部队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进行的泅渡玉泉湖大型表演。在小春眼里,老庙水库和玉泉湖很大了,然而与滇池相比,犹如芝麻遇见西瓜,水井面对天空!不由想起老师曾经介绍过滇池畔的大观楼,有一幅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孙髯翁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b>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b></p><p class="ql-block"><b>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b></p><p class="ql-block"> 滇池水岸线绵延不尽,何止一眼望不到头!对岸西山如黛,掩映在蛋清般的云雾里。远处湖水平静如镜,依稀闪现点点白帆。不远处一叶渔舟缓缓移动,舟上两只鱼鹰时停时旋,忽而扎入水中,间杂着渔老倌的吆喝声。湖面飘来一阵风,将湖水吹起密匝匝满脸的皱纹,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像是天上的银河。隐约一丝歌声随风入耳,飘忽不定的旋律虽陌生却朴实,那是渔妇消遣寂寥哼唱的渔歌。近岸处,不时有几丛灰绿细高的芦苇,附和着湖面波纹摇曳;苇丛下,低矮的水葫芦漂浮水面,浓绿肥厚的叶片捧出淡蓝色娇嫩的花穗,椭圆形的花瓣如蓝孔雀的尾羽般美丽,她们成片在一起,随着湖水波动而上下轻轻起伏,柔美优雅像一群跳孔雀舞的傣家小仆少。水草丛中不时见野鸭游弋,如果运气好,你还会看到一生相伴白头偕老、吉祥美丽的夫妻鸟——鸳鸯!没有水生植物的岸边,湖水还是清澈的,能清晰看见水底的沙石,静静地待上一会儿,还能看到偶尔游过来的鱼。</p><p class="ql-block"> 老师说,历史记载的滇池比现在还要大,周边的村庄,村民不种庄稼全部打鱼为生,现在打鱼的人很少了;十年前滇池的水也比现在清得多,能看到二三十米远水里的游鱼甚至湖底的水草呢!</p><p class="ql-block"> 小春不好动又是“旱鸭子”,就与几个同学沿着岸上的小径漫步,或坐于岸边欣赏风景,呼吸湿润的空气,聊天或说笑一气,也很惬意。</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了游泳区。游泳区不大,在一条架空的木栈道一侧,栈道尽头是一座木亭子。下水游泳的同学少,观看的同学却很多,他们立于栈道上和亭子里,手握栈道侧的铁链或倚靠亭子边的木栏杆,申直了脖颈往水里看。</p><p class="ql-block"> 水里有七八个男生,只有一名女生,女生就是“洋妞”。男生大多为“狗刨”式,动作粗野滑稽,把水面搅得水花四溅,像烧开水的锅。兴许是不自信或是还有点绅士风度,男生们大多在泳区边缘线附近游,把中间一大块区域留给了“洋妞”。</p><p class="ql-block"> “洋妞”身穿红色游泳衣,不长的黄头发在后脑勺扎成了一个小鬏,原本蓬松的头发被水贴在了脑袋上。她时而自由泳时而仰泳,动作娴熟优雅,特别是她仰泳时,贴身泳衣将稍显丰腴的躯体勾勒得更加凹凸有致,红色泳衣、雪白肌肤和黄色头发搭配得美丽无比,像美人鱼,像水中的精灵,像童话里的公主!</p><p class="ql-block"> 这次体育课挺有意思的,大家都喜欢,同学们说,要是多几次这样的课就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