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在春秋时期孕育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地标——延陵。这片土地不仅是吴国公子季札的封邑,更承载着中华文明中"礼让"与"诚信"的精神内核。从季札三让王位的德操,到季子挂剑的千古佳话,古延陵地区用两千五百年的时光,在吴文化的基因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1日,常州舜山小镇隆重举行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根脉探寻与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季子诞辰日活动,本活动由江苏省社科联、上海市社联指导,由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江苏九洲投资集团主办,常州市武进延陵季子研究会、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躬耕地文旅分会、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州市名人研究会、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研究院、常州中吴文化艺术服务有限公司协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延陵邑的历史坐标</p><p class="ql-block">延陵邑的起源与吴国的兴衰紧密相连。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将延陵封给季札,这座城邑便成为吴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支点。其地理范围大致涵盖今江苏常州、江阴、丹阳等沿江地带,核心区域位于今常州市武进区。这里北枕长江,南接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自古便是水陆要冲。</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为延陵邑的历史提供了实证。武进淹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青铜器等文物,印证了春秋时期这里的文明高度。这座三城三河相套的军事城堡,与《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完全吻合,被考古学家认定为吴国重要的军事要塞。更令人称奇的是,淹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距今已有2500余年,其中最长的一条达11米,被誉为"天下第一舟",生动展现了延陵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延陵邑的行政沿革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西汉时更名为毗陵县,三国时期仍保留"延陵"之称,晋代属晋陵郡,隋唐以后逐渐融入常州府的行政体系。尽管名称更迭,但延陵作为吴文化核心区的地位始终未变。</p> <p class="ql-block">二、季札:延陵精神的人格化身</p><p class="ql-block">季札的生平与延陵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作为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他三次拒绝王位,选择隐居延陵躬耕自守。这种"让国"的壮举,不仅开创了吴文化"至德"的传统,更成为儒家"礼让"思想的典范。孔子称赞他"吴之习于礼者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仁心慕义无穷"。</p><p class="ql-block">季札的诚信品格在"挂剑徐君"的故事中得到升华。公元前544年,他出使中原途经徐国,因使命在身未能赠剑予徐君。待返程时徐君已亡,季札毅然将宝剑挂于墓前松枝,留下"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的千古绝唱。这一行为不仅塑造了吴地商业文明的诚信底色,更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诚信典故之首。</p><p class="ql-block">季札的文化贡献影响深远。他在鲁国观乐时,通过《诗经》乐舞洞察各国兴衰,提出"乐与政通"的文艺思想;在齐国劝晏婴"速纳邑与政"以避祸,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这些活动使中原诸国改变了对吴国"蛮夷之邦"的偏见,为吴国称霸奠定了文化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延陵文化的时空延展</p><p class="ql-block">延陵精神在吴地世代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季札后裔以"延陵吴"为姓,遍布海内外,江阴季子庙至今仍是吴氏宗亲寻根问祖的圣地。宋代《吴郡志》记载:"延陵季子之风,至今犹存于吴地。"明清时期,常州学派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与季札的务实精神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延陵地区的物质遗存承载着历史记忆。江阴申港季子墓前的孔子手书十字碑,虽历经千年风雨,"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的古篆仍清晰可辨;丹阳九里季子庙的沸井奇观,六眼古井昼夜沸腾,井水甘冽各不同,被誉为"江南第一奇泉"。这些文化遗产与淹城遗址、阖闾城遗址共同构成了吴文化的立体图谱。</p> <p class="ql-block">当代常州对延陵季子文化的传承展现出新的活力。2020年启动的"季子文化传承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季子文化展示中心、躬耕园等设施,<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苏九洲集团精心打造的舜山小镇集二圣文化、季子书院、研学康养等等文旅项目,</span>打造长三角首个"乡村美好生活集群"。常州市武进区早先就成立了武进延陵季子研究会,常州市成立了常州市季子文化研究会,随后又成立了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出版《延陵季札史料集》、《季札的故事》、《季子文化研究丛书》、《季子评传》、《季子传》等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书刋及研究文集,拍摄了《延陵季子》纪录片,将"礼让、诚信、睿智"的季子精神融入城市品格塑造。延陵东路的季子文化中心改造工程,更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成为"古今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常州舜山小镇隆重举行的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根脉探寻与融合发展学求术研讨会暨纪念季子诞辰日活动,最大亮点是来自上海、北京与江苏本省市的学者、专家等大伽云集,江苏省社科联书记张新、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等领导亲临现场指导讲话,首次提出了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根脉探寻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站在淹城遗址的子城垣上远眺,延陵大地依然流淌着千年文脉。从季札让国到常州学派,从季札挂剑到诚信旅游示范基地,古延陵地区始终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着文明的传承密码。这座"季子故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吴文化原点,更是中华文明中"德"与"信"的精神原乡。正如江苏省社科联书记张新科所言:“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季子是一部大书,让我们来读好他,读懂他”。当我们回望延陵邑的历史,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古老城邑的兴衰,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的延续与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