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京鸡鸣寺

春风秋雨

五月四日早上在瞻仰了南京长江大桥后,我就急急步行去长江大桥北站点坐s8号线地铁在泰冯路转3号线地铁,在鸡鸣寺站点出来步行去古鸡鸣寺,这时也才是早上八点多许,地铁站出口到景点距离五百米左右,随着人流很快就到,所以并无乏累之感。 称鸡鸣寺主要是顺口,规范叫法是古鸡鸣寺,这在寺院山门的牌坊上就能得知。古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山门面向鸡鸣寺路,该寺院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南朝第一寺”之称,我们大多知道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鸡鸣寺就被人们列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有如此的美誉,足见鸡鸣寺在江南寺院中的地位。 我们说鸡鸣寺是南京一座古老的皇家寺院,这是有根据的,追溯该寺院的历史得知,其前身叫同泰寺,因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浑圆形似鸡笼,满眼翠绿,风景秀丽,三国时期就是吴国皇家阆苑,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此处被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从此这里成为佛教胜地。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莽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梁大同三年(538年),同泰寺浮图因雷击起火,酿成寺内大火,这座庞大的寺院只有瑞仪和柏堂两个大殿幸存,其余皆化为灰烬。<br> 同泰寺在经历很长时间荒芜后,直至公元922年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政权时,才在同泰寺故址建台城千佛院,南唐时称净居寺,后又改称圆寂寺,到了宋代又析其半置法宝寺,到了元末这里只有一座小小的普济禅师庙。 大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兴建寺院,尽拆故宇旧屋,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后经宣德、成化年间的扩建和弘治年间为时六年的大修,寺院规模扩大到占地一古余亩,寺院依山而建,别具风格,共建有殿堂楼阁、台房宇达三十余座,斯时常住寺僧有百余人之多,远远望去,俨然一华丽祗园。 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早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也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年间重修,仅有房屋十余间,中间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至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又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 如今的古鸡鸣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建设,楼堂殿阁塔房廊道巍然洁净俨然肃穆,香客如鲫香火袅袅,我边游览边选择性拍摄,在这里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拍的,心中始终怀有一种敬畏之感。不仅仅是我,那些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包含各年龄段各服饰神色的男女人们,无人不是双手擎香礼拜四方默默许愿十分虔诚,也许只有此时,人们心中的所思所想才是真实的。 因为还要赶车去这次深度游的下一个城市——镇江,就没能在鸡鸣寺过多的停留,出寺院坐地铁直接去南京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