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窖藏六十载的玫瑰

鹦鹉红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芳的故事》读后感 </b><b> </b> </p><p class="ql-block"> <b>叶深练</b></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8日至12日,我与夫人到武汉参加了《三味书屋》战友聚会,程有元政委给参加聚会的战友赠送了一本他最新创作的自传性散文集一一《小芳的故事》。当我捧着这本尚存油墨清香的《小芳的故事》,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褶皱。程政委以八旬之躯,用九万三千余字的深情笔触,将六十年前的初恋故事镌刻成永恒,充分展现了其独有的智慧、气度、理念和神韵。这部跨越甲子的爱情史诗,不仅是个体记忆的文学重构,更是一代人在时代洪流中守护纯粹情感的精神图谱。那些泛黄的信笺、褪色的照片与永不褪色的心跳,在文字间构建起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里,最本真的爱情样态。</p> <p class="ql-block"><b> 记忆重构中的双重叙事</b></p><p class="ql-block">在《一首唤醒我60年记忆的歌》的序章里,程政委用音符编织的时光隧道令人动容。这种以音乐为载体的记忆复苏,暗合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揭示的“非意愿记忆,”在东方语境里演化成更具痛感的时空折叠术。当《鸿雁》的旋律穿越六十载春秋,我们看见英俊年轻班长与玉露含香小芳姑娘在广海甫草村的初遇,月光下的军装与麻花辫,构成记忆底片上永不褪色的剪影。这种双重叙事手法——八旬老者的追忆视角与二十岁青年的实时感受,在文本中交织出独特的时空张力。青年视角里跃动的荷尔蒙与暮年回望时的澄明智慧,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在记忆峡谷中激荡出情感的漩涡。当82岁的程政委在书桌前颤抖着写下“她的辫梢扫过我的军徽”时,那个瞬间的时空褶皱被文字熨平,六十年的光阴在句读间坍缩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书中61张老照片或图片如同记忆的锚点,将文字叙事定格为视觉史诗。特别是“烽火角水闸见证”爱的图片,影像中两人相拥的身影,与文字描述的“在那湛蓝如洗的天空之下,两颗心紧紧相依”形成互文。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情感的物质载体,让记忆在虚实之间获得永恒生命。在“训练场上”照片里,林小芳第三颗纽扣金属反光刺破了半个世纪的视觉蒙版。这种图文互证的美学实践,使记忆从单维度的线性叙事升华为多维的情感立方体,在虚实交织中重构出比现实更真实的记忆场域。正如德国文化评论家本雅明所说的“灵光”残片,在数字复制时代倔强地保存着记忆的原真性。</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震撼的是,程政委对“小芳闺房除夕夜”的细腻描写,展现出惊人的记忆精确度。闺房中,那张极具复古风格的木质床架,那床架的每一处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搭配着柔和细腻的床品。整个床铺营造出了一种令人沉醉的温馨氛围,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一旁还有衣柜、梳妆台及镜子、一个精致的书架倚在墙角。这些细节的复活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成为对抗时间熵增的文学装置。当写到小芳杀了只大母鸡,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面时,碗里的鸡肉纤维与白色热气在文字中重新蒸腾,让半个世纪后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掌心的温度。这种记忆的显微术,让读者在阅读中完成对历史现场的沉浸式重构。作者用文字搭建的“记忆博物馆”里,每个展品都带着岁月包浆,在叙事光束的照射下折射出七彩光晕。</p> <p class="ql-block"><b>情书考古中的美学特征</b></p><p class="ql-block">“鸿雁传书”章节里,那些盖着军邮三角戳的信件及辗转百十里的书信堪称纸媒时代的爱情范本。在那个交通不便,无网络手机之便,人际交往全凭书信往来岁月中,鸿雁传书遂成情感纽带。程政委珍藏的情书原件,在数字时代犹如出土的青铜器,闪耀着手工文明的光泽。每封传递周期约10天的情书,与5G时代即时通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延迟满足”反而培育出更深沉的情感浓度。这些纸上钢笔划破纤维的力度,墨水中掺着汗渍与泪碱,却成了数字文明无法破译摩斯密码。雨水晕染的“革命友谊”四字,恰似出土青铜器上的铜绿,证明着情感在时光中的氧化深度。</p> <p class="ql-block">当八旬老人重温我国历史上四大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重读1965年第一封断裂的信笺,我们目睹了情书为“情感化石”的再生,目睹了文学最心碎的修复现场,那些泛黄信纸上晕染的泪痕与钢笔的洇迹,成为测量情感深度的地理层。这种纸质文本的物质性,在数字时代尤显珍贵,微信聊天记录可以瞬间清空,但浸透体温的情书却能穿越半个世纪。当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抚过青年时代的字迹,两个时空的“自我”在纸页上完成量子纠缠。</p> <p class="ql-block"><b>时代镜像中的个体微光</b></p><p class="ql-block"> 在“归途大路”的描写中,个体情感与时代命运形成奇妙共振。1965年的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前夜,程政委与小芳的爱情轨迹与三线建设、民兵训练等时代印记交织。当小芳连夜赶往连队送别的情节,与同期《芳华》中的文工团故事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时代幕布前的青春群像。在“野营拉练”章节,军用地图上的等高线与恋人掌心的纹路奇妙重叠,军事坐标与情感坐标在叙事中达成某种隐秘和解。这种将私人情感嵌入历史经纬的叙事策略,使个体记忆升华为时代的精神切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书中对“民兵连长”身份的反复强调,揭示了特殊年代的情感政治学。林小芳作为女性民兵干部,既要履行“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使命,又难掩少女怀春的本真。这种身份的二重性在“会见不速之客”章节达到顶点:组织谈话与个人情感的冲突,演绎出革命伦理与人性本能的永恒博弈。当她在军训中队列训练半天好过半年效果成绩时,飒爽英姿与眼角的热泪构成极具张力的意象,那是集体荣誉与个人情感在训练场的激烈对撞。这种身份认同的撕裂,实际上是整个时代精神困境的微观缩影。</p> <p class="ql-block">"烽火角水闸"意象建构堪称全书的精神地标。这个曾见证万人军民战天斗地的水利工程,在作者的记忆重构中升华为爱情纪念闸。水泥堤坝的裂缝里生长出蒲公英,恰似刚性时代里柔软情感的顽强绽放。当老年作者回忆水闸上的岁月刻痕,那些记录工程进度的数字铭文,在他眼中都幻化为思念的计数单位。这种将集体记忆空间转化为私人情感场域的叙事方法,赋予历史遗址新的生命维度。在“月光潮汐”的描写中,防洪堤的弧度与恋人背影的曲线在文字中完美重合,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在此达成终极和解。</p> <p class="ql-block">合上这本承载着岁月重量的回忆录,窗外的大海潮水正翻涌不息。程有元政委用深邃智慧和精妙文字完成的这场跨越甲子的时光对话,让我们在快餐式情感泛滥的当下,重新触摸到爱情最原始的质地。那些在鸡罩山麓萌芽、由鸿雁托载、在烽火角沉淀的情感,最终在文字中结晶为永恒的琥珀。这不是简单的怀旧叙事,而是一曲关于人性本真的赞美诗,当时代的风暴掠过,唯有真诚的情感方能在记忆的河床上留下金色的砂砾。这部近十万字的情感史诗,既是个体的记忆救赎,更是对纯真年代的深情回望,它提醒着我们:在所有的时代,爱情永远是人类最后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6日于厦门</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叶深练 </b>出生于1956年1月10日,福建省平和县人,汉族,本科,团职,高级政工师,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兼总裁办公室主任,曾在国家级刋物发表50余篇论文、调研报告或课题研究,2024年5月以来,主编85万字的《厦门港港口史》即将作中国港口系列等丛书出版。</p> <p class="ql-block">叶深练与夫人汪伟莉在武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