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个曾经清贫的家》</p><p class="ql-block">——佛系人生</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9年</p><p class="ql-block"> 家,是一个对人永远充满诱惑,让人感觉温馨的地方。“我想有个家,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惫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台湾歌手潘美辰一曲低沉、沙哑的《我想有个家》突然勾起了我对家的依赖与眷恋,也又一次把我带回了对儿时往事儿的追忆中……</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60年代末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旧城南湖畔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那是一个极其低矮的土木结构房子,房子很小,也很潮湿。60年代末期,虽然已过了闹饥荒的时期,但却也称不上是个富裕的年代。那时的国家是贫穷的,我家更是饥馑的。那个时候,粮食市场还没有开放。我们所吃的粮油,全部都是由地方粮食部门供给的,而且粮油的斤数,也都是固定的。那时如果想一日三餐都能添饱肚子,就只能靠那个主打粮食玉米面去维持了。说句实话,那个纯天然原汁原味的玉米食物,着实不怎么好下咽。那个年代,我和比我小三岁的弟弟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哥姐早已打过补丁小了顶替下来的。生活的艰辛,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的到。那时,我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上有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和孤寡的姥姥,下有父母双方几个未成家的弟妹,家中还有我们四个未成年的姐弟。对一个具有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来说,仅靠父亲领取的那点微薄的工资,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于是,母亲便很快也成了这个家庭经济来源不可缺少的另一份子。年轻时的母亲,是周边出了名的裁缝师,不仅我们家人的衣服都是由她亲自裁做,就连我家周边邻里的衣服,也都是登门找她来设计制作的。但那时,裁缝的收入也是很卑微的。为了能养活这个家,母亲只能再多增添一份工作给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第二份工作就是跟着父亲单位的施工队一起推沙子、石子,人工搅拌水泥,专供施工人员用,或有时在施工队干一些电焊之类的活。这么累的活如果要长期干下去,对一个男人来说,也不是件苦轻的事儿,何况母亲是个女人家,家里也还有一大堆活在等着她做呢!可是,母亲的坚强却远远超越了我的想象。她每天白天工作结束后,夜晚,依然会坐在缝纫机前,加班加点的为别人赶制服装。每次看到她忙碌的背影,感觉她好像从来就不懂的啥叫累。更让我不可思议的就是,母亲好像对时间的概念并不强,每次夜里工作的时候,她都会一干就是到凌晨的1-2点钟,第二天,她仍旧继续跟着单位施工队工作。那时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母亲除了倔强与坚强外,仿佛只懂得默默地工作,默默地付出。</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深处那样清贫的家庭里,如果家中稍微有一点优惠的政策,一般首先考虑的不是老大就是老小。我家姐弟四人中,姐姐排行最大,我排行老三。所以,像我这种在家中排行不大不小的,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所处的地位都不怎么占优势。可从小语言天赋就略胜于其他姐弟的我,从不甘心去按这个很正规的潜规则去做事。因此,父母和哥姐几乎凡事儿都会让着我点儿,就连最小的弟弟也都不会例外。在他们长期的娇惯下,日子久了,我便渐渐成为了家中语言的霸王。</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个炎热的夏季,那年我大概只有十岁左右吧,看到母亲用自己刚领到手的工资买了块黑底红点的布料带回家中,说是准备给姐姐做件半袖衫穿,但却没有我的份,于是,我便不依不饶的对妈妈放狠话:如果没有我的,姐姐就休想穿到新衣服。当在一旁的母亲听到这话后,便一直在给我说着好听的话,并对我发誓说,下次一定专门给我做件更漂亮的。可一向任性惯了的我,哪里能听得进这些话,对母亲的攻击毫无消减。最终,母亲还是经不起我这样的折腾,她向我妥协了,但她却始终都没有生我的气,只是悄悄过去和婶婶商议,把婶婶准备给自己做的那块同样花色的布料买了下来,为我设计了和姐姐不一样款式的半袖衫。就这样,我和姐姐在同一天穿上了新半袖。</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日子虽很苦,但我们却有属于自己的期盼。每年的中秋与春节就是我们一年中最大的期盼。因为那个时候,也只有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甜甜的吃到一个月饼,才可以大大方方的吃上一个白面馒头,才可以真正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才可以亲自去点燃,迎春的那小一串鞭炮……</p><p class="ql-block"> 那个期盼真的很幸福。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三十多年的光阴在我们为工作与生活的奔波中悄然逝去。如今,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我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而我们却都已是人到中年了。好在我们的父母至今还都依然健在。现在的他们,虽然早已没有能力再给我们什么了,可家却是我们永远的大后方,是我们爱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回想父母的爱,大写而质朴,他们曾为我们艰辛的付出,我都历历在目,他们曾给我们的那些温馨与爱,清晰地印入我的脑海,犹如儿时我家屋后那条湖畔里的水,清澈见底,让我永远都记住那个苦难年代的经历,记住对那个曾经清贫的家的深深感恩与眷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