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眸饥饿</p><p class="ql-block">和光同尘</p><p class="ql-block">编辑于 2023-2-28 16:12</p><p class="ql-block">夏日流光,田野泛黄。这是个弥漫了希望和诗意的季节,却又是个等盼而煎熬的季节。 布谷鸟急促而惊悚的叫声,无情地击打着贫弱交加者的梦境。东方微微泛白,略带寒意的晨曦如同老天手中的一把碎银,稀稀落落的洒在秦岭北麓的沟沟坎坎,映衬出斑斑驳驳的肃穆和诡异。饥肠辘辘的农人拖着疲惫的身躯纷纷走到田间地头,察看今年麦子的成色,估摸着哪一片先开镰,哪一天能吃上新面。</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上小学,父亲百病缠身,六口之家四个劳力,却没有一个满分劳。按照口粮加工分粮的分配制度,陈粮是断难接住新粮的。所以,麦忙口是个难过的坎儿。哥虽大我几岁,却是家里唯一的男劳。他跟人搭伙儿去渭北买玉米,到郊区菜地拾菜帮,进城拉豆渣,上山砍柴折五粒儿,每一次行动总是早出晚归,神出鬼没,就跟做贼一样。只在关了门悄悄吃粑粑馍、汆搅团的时候,母亲才会说出这些食材的来龙去脉,并再三叮咛出门不敢乱说,小心惹祸。那些闯关冲卡躲避检查的故事虽然显出哥的智勇,拿回的食物也解决了家里断粮的困境,但行动前后母亲和哥的鬼鬼祟祟,总像华大妈与华老栓商量人血馒头那样的神秘,紧张得让人发毛发瘆冷汗浸襟。</p><p class="ql-block">不久,老墙根的榆钱儿捋光了,原楞楞的槐花儿捋光了,官渠岸的清亮叶儿捋光了,就连田鼠的粮仓都被掘地三尺捣光了。然而,饥饿还在疯狂。飘着麦香的热浪汹涌扑面,一阵一阵燃烧着农人心中的饥荒。苍天茫茫,青黄不接的麦忙口竟如此漫长!</p><p class="ql-block">也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分面的情景。早晨,铃声一响,硬劳力都下地干活了,剩下老弱妇孺端着洋瓷盆子涌向磨房,就像久未进食的乞丐接受施舍一样兴奋而不安。我总是怯生生地跟在后面左顾右盼,回避那些趾高气扬的目光和热嘲冷讽的流言。那些掌称的、报数的、搭面的都是村里干轻松活的红人,他们的爱憎和特权总在这时淋漓尽致的表现,给谁多二两少半斤的全凭一己意愿,那些黑五类背背潵稍不留神便会遭受短斤少两外加白眼恶言。分到的面粉虽然少得可怜,但毕竟是新粮,新粮就像新娘一样新鲜而香气四溢,总能给潦倒的农家冲点新喜。</p><p class="ql-block">饥饿岁月没有梦想,只有幻想。画饼充饥,闻梅止渴,利用幻境对饥饿者进行心灵诱导抚慰,是那个年代母亲哄孩子通用的办法。缺吃少穿导致全社会都成了谋食的小人,很少有人产生食物以外的妄想,更不会寻思饥饿背后深层次的根源。虽是小人,但还穷讲究、穷扎势、穷计较。明明吃了上顿不知下顿何在,过年过节还要挣着八菜一碟,美其名曰“全盘子”,其实就是一盘素拼。这一拼,真就拼出了气氛,拼足了面子,拼过了年关节口。娃们家最爱跟大人出门走亲戚,但是,自尊一点的大人却偏偏不愿带娃,尤其是走富亲戚,生怕遭遇刘姥姥逛大观园那样的尴尬。于是,娃们家午后早早就守在了村口,等待亲戚回的那俩藏在笼子底儿的旦旦馍。关中地区过年过会行门户一般就是送馍,包子、油塔子、枣糕子,送啥馍都有讲究。客人离开时主人都要回俩旦旦馍,或者两根麻花,殷实且讲究点的会回三个四个。常有一些人与亲戚斤斤计较,你馍小俺馍大,你馍黑俺馍白,俺去了一个人你来了两个人,叽咕着礼尚不能公平往来,搞得亲戚之间关系疏远,甚至断了往来。所以那时,嫁女接亲不看男方人长的灵悶喜丑,只打听人家茶饭房屋。娃嫁过去不受饿,有吃有住也能在人前长起精神说起话,不然还能图些啥呢?</p><p class="ql-block">吃饭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吃饭?这本是个讨论不清的哲学问题,但在饥荒年月,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二者完全搅在了一起,稀里糊涂分不清因果。人们心里只有吃饭、活着两个意念,至于谁为了谁,没有人去思考。活着就是理想,吃饭就是追求,吃着活着就是信仰。现在想想,当一遍遍在麦茬地里捏空差在路边扫麦粒的时候,不会想到为了荣誉、地位同类之间还可以“内卷”;当饭未饱肚而执着的舔碗拾渣的时候,不会饱食终日的去“躺平”,因为那时躺平就等于躺死,谁愿意呢?战胜饥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就算上帝保佑了今天,那么明天、后天、大后天呢?再说,上帝也有倦怠的时候。</p><p class="ql-block">1993年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在苏丹大饥荒时拍了一张照片,以最直白的手法颠覆了人类对饥饿的认知。一只秃鹰静静盯着赤身裸体的小女孩,时刻等待下一秒即可享用的“猎物”。凯文.卡特因这张照片而名声大噪,同时也引来了非议,说他只为拍照却不去救助那个快要饿死的小女孩。凯文.卡特迫于舆论压力而自杀。临终前留张字条上写道:“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我在想,凯文之死,不是他的自疚,而是他的自轻,他对那个饥饿社会的无能为力。他的痛苦,不是他没有救助那个将死的小女孩的负罪,而是他的呐喊得不到感同身受的理解回音!</p><p class="ql-block">最近朋友圈发了个抖音。在成都一家自助餐厅,一位父亲带着小男孩就餐,小男孩盛了很多菜,父亲问他能吃完不?小男孩趁父亲离开时将饭菜倒进垃圾桶,然后还撒谎说:看,我都吃完了。父亲不相信,环顾四周,发现饭菜进了垃圾桶。这位父亲一声不吭,直接把垃圾桶的饭菜倒进自己盘子里吃,小男孩一看急了,哭着阻挡父亲。从年龄上看,这位父亲没有经历过饥荒年代,没有忍受过饥饿带来的痛苦,但他不动声色的举动告诉我们,他一定不是坐吃山空的“躺平”族,不是抵押明天的享受族,更不是花天酒地的挥金族,而是被凯文.卡特唤醒的觉悟者。</p><p class="ql-block">这是个把握当下活出自我的时代,人们张口闭口就是活在当下,喜忧自我,岂不知当下何来,我为何物。许多人千方百计为享受“眼前小自在”寻找理由,不惜践踏道德准则,冲击社会风尚,扭曲历史精髓。甚至搬出先哲圣人为自己忘记根本迷失未来的灵魂贴金。为了活的自在,辩称活的简单,殊不知简单生活并不容易。蒙曼说:要活得简单,一定不能想得简单。“大智若愚,大道至简”,是圣人对生活对社会对宇宙精准观察,精密思考,精当总结的智慧结晶。今天不是孤立的,而是由昨天和明天支撑存在的,如果把今天比作树干,那么昨天就是根须,明天便是伸向蓝天的枝叶,试问哪一个能删哪一个能减呢?真正的简单生活一定是良心和道德铸就的心安理得,如此而后,方可删繁就简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戴尔.卡耐基在《古罗马的两面神》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哲人问罗马城的两面神:你为什么一个头两幅面孔?神回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汲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憧憬。哲人说:你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两面神哑然。哲人又说: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你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两面神听罢低头哭啼!其实,哲人教导两面神的故事给生活留下错觉:把握现在,忘记过去,不想未来。但我以为,人们似乎误解了那位哲人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希望两面神再长出一副承前启后的面孔,那怕这副面孔只在心中。也或许,哲人真的错了,他不知道两面神心中早就装着现在,只是他认为过去和未来对于现在太重要,怕人们忘记而用两幅面孔特别提醒罢了!</p><p class="ql-block">英国前首相乔治有个习惯,不管走到哪里总要随手关门。他说:要将过去的一切留在身后,不管是辉煌的成就,还是恼人的失败,都不能影响他的重新开始。这是个绝不让过去纠缠现在和未来的习惯,正是这一习惯,陪伴他一步步登上了首相高位。但是,政治家毕竟是人类精品,凡夫岂能离开烟火红尘,尤其是西方价值观本就与东方格格不睦。含笑的过去可以盖棺,滴泪的往事却难以掩面。前世之事、后事之师,永远是中国人的座右铭。牢记曾经的不幸,知耻而后勇;忆苦思甜,苦难也是难得的美餐。</p><p class="ql-block">许多成功人士接受采访时,不是夸夸其谈成功者的情怀和经验,而是津津乐道经历的失败和磨难。在他们看来,厄运,是百炼成钢的淬火,是成功大树根下的肥料。命运的捉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以动心忍性,行佛乱其所为,而后增益其所不能。而街头巷尾老碗会上的那些老者们自然不同于成功人士,他们人生坎坷而平凡,心里却又那么简单,翻着老碗里的面片,呷着茶杯里的悠闲,谝着树皮草根充饥的从前,一张张老脸是何等的写意!</p><p class="ql-block">贫穷是苦难的温床,尤其是一个时代的贫穷,会滋生出形形色色的苦难。站在盛世的门槛,推开时光大门,回眸往昔流年,凝视那个遥远的饥饿年代,一个个拾回曾经丢下的苦难,把它泡在今天的美酒香茗之中细细品味,又是何等的醇郁而令人迷醉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