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上九点多离开克鲁姆洛夫小镇前往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沿着伏尔塔瓦河走出捷克的山谷地区。前一天经过绿油油、金灿灿的平原进入克鲁姆洛夫,今天穿行静悄悄、绿茵茵的山谷前往奥地利。眼睛看风景,耳朵听故事。历史上欧洲国家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又联姻结盟又反目成仇,这样的世袭关系对当今的国际关系依旧有根深蒂固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不到一小时车程就进入了奥地利境内。奥地利共和国(德语:Republik Osterreich),位于中欧的内陆国家,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后成立。 “奥地利”源自德语“Österreich”,意为“东方的国家”,因该地区历史上长期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疆而得名。此次旅行的三个国家,捷克和匈牙利是欧盟和申根区,奥地利是欧盟、申根和欧元区。匈牙利人均收入800欧元,捷克人均收入1200欧元,奥地利人均收入2700欧元。与匈牙利、斯洛伐克、德国、捷克等国接壤的奥地利,是连接南北欧的重要交通枢纽,属于高度发达国家。</p> <p class="ql-block">进入奥地利共和国的上奥地利州。上奥地利属于阿尔卑斯山西北地区的丘陵地带,与捷克和德国接壤,是奥地利的工业重镇。连绵起伏的丰茂丘陵和天然草场,一幅幅巴比松派的乡村风景画伴随车窗滚动,一幢或几幢红瓦白墙的乡村别墅如彩色积木块被放在田野和牧场上。每次看到这样的风光,总是很惊叹当地人的超凡脱俗的心态和自力更生的能力。周围有很多条徒步路线,真想下车在平缓的草地山丘和针叶树林、风景如画的山谷中享受无拘无束的空气和风光。</p> <p class="ql-block">林茨大桥是多瑙河上的标志性桥梁,周围有公路、厂房、铁轨、桥梁等。有着22万人口的林茨(Linz)市是奥地利的第三大城市,多瑙河上游的重要河港和经济中心,也是奥地利的主要工业区。市内保留有1678年建成的大教堂、半圆形神学教堂等巴洛克风格的古建筑、16世纪建立的市政厅以及1723年建立的神圣三位一体大理石柱,丰富的历史文化使其在2009年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者、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故乡就在这里,希特勒是生于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p> <p class="ql-block">欧洲所有大巴车都必须严格遵守停车休息的规定,车上都安装了驾驶时长和中途休息时间的实时监控。我在希腊旅行乘坐的大巴车也是一样的严格。大巴在高速公路的休息区休息。休息区很宽敞整洁,安静得可以听见树叶的簌簌声。这个休息区的卫生间不收费,也很干净。没有商店但有饮用水区,跟澳洲一样,奥地利的龙头水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奥地利的水源来自阿尔卑斯山脉,因此饮用水质量在全球处于顶尖水平。</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往萨尔茨堡,高速两边都能看到重重叠叠、蓊郁苍翠的阿尔卑斯山脉,又勾起我们早日出发瑞士的蠢蠢欲动的心。</p> <p class="ql-block">进入萨尔茨堡的第一站来到萨尔茨堡名品奥特莱斯(Designer Outle),一个小时的中餐时间。萨尔茨堡名品奥特莱斯是欧洲大型奢侈品折扣购物中心,隶属欧洲最大奥特莱斯运营商亚瑟格兰集团,这里也是奥地利旅游的必去之处。</p> <p class="ql-block">有超过100个国际品牌汇集在购物中心的露天街区内,复古典雅。我们本没有购物的计划,随便逛到这家“Brundl sports”的户外运动商品,两人各买了一件冲锋衣和刘兄一条冲锋裤。刚好这次没有带冲锋衣,在登沙夫山的时候都穿上了。</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不仅有着秀丽风光的城市美景,还孕育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被誉为“世界音乐之城”。下午两点左右到达萨尔茨堡市新城区的酒店,被告知房间还没整理好。于是一群人放了行李就跟着导游走在新城区的街道上前往老城区了。</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州是奥地利人口最少的州,首府萨尔茨堡(Salzburg)是奥地利第四大城市,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45年获得城市自治权。中世纪时因盐矿和城堡得名,因此萨尔茨堡又被称为“盐堡。作为曾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萨尔茨堡拥有诸多中世纪的巴洛克建筑,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被列为奥地利十大美景之一。萨尔茨堡市分成新城区、老城区和霍恩萨尔茨堡要塞三部分,包括米拉贝尔宫及花园、霍恩萨尔茨堡要塞和老城区在内的萨尔茨堡历史区在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日的下午,新城区的街道寂静安宁,整洁有序,绿树成荫,芳草如茵,地面看不到一点垃圾。</p> <p class="ql-block">米拉贝尔,意大利语意为“惊人的美丽”,米拉贝尔宫(Schloss Mirabell)和米拉贝尔花园(Mirabell Garden)是萨尔茨堡的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这座宫殿和花园实际是大主教金屋藏娇的地方。宫殿和花园的入口处墙上有块石碑,应该是宫殿和花园的简要介绍,字迹模糊,又是德语,看不清楚具体内容。米拉贝尔宫殿及花园现作为萨尔茨堡的市政厅使用,由当地政府管理,但所有权属于奥地利政府。</p> <p class="ql-block">米拉贝尔宫原为巴洛克风格宫殿,奥地利萨尔茨堡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于1606年为其情人莎乐美·阿尔特建造,最初名为“阿尔特瑙宫”(Altenau Palace)。后继任者马尔库斯·西蒂库斯更名为“米拉贝尔宫”(Mirabell Palace),寓意为“美好与愉悦”。阿尔特为大主教生了15个孩子,其中10个活了下来。于是大主教又在宫殿外面修建了花园,供他的孩子们游玩。798年,法兰克国王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驻地,使萨尔茨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北部的重要宗教中心,直到1803年,萨尔茨堡都是主教管理的城市。大主教被称为“萨尔茨堡之父”,可见大主教拥有政教合一的极高权利,从米拉贝尔宫及花园就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米拉贝尔宫在1818年4月30日发生大火,导致宫殿严重损坏,只留下通向花园的大理石楼梯和大理石大厅。修复后的宫殿是白色三层楼,现在是萨尔茨堡市政府婚姻登记处。修复后的建筑融合了巴洛克风格与历史元素,天花板的壁画保留着1690年的铭文,内部的天使阶梯和大理石大厅成为建筑标志性的特征,楼梯扶手因雕刻了22个嬉戏的小天使而得名天使阶梯。大理石大厅是大主教时期的舞会大厅,如今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浪漫的婚礼大厅之一,夜晚也常有音乐会在大厅举行。昔日的米拉贝尔宫因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而扬名,1963年在萨尔茨堡拍摄的电影《音乐之声》更让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宫殿举世闻名了。《音乐之声》的很多场景在米拉贝尔宫及花园、萨尔茨堡大教堂、萨尔茨堡要塞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翻看拍的一堆照片,终于找到一张与《音乐之声》场景相似的。当年这部电影看了好几遍,抽时间再找出来看看,肯定会有触景生情、身临其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的天使阶梯免费参观,大理石大厅定时开放参观。我们时间很紧,走过宫殿、穿过花园,就直奔老城区和霍恩萨尔茨堡要塞了。米拉贝尔宫前面的广场,有一座著名的巴洛克风格的飞马喷泉雕塑,由卡斯帕·格拉斯于1913年创作,雕塑展现了飞马腾空而起的姿态。我们经过这座花园入口的标志性景观雕塑时,飞马喷泉没有在喷水。电影中玛丽亚和孩子们唱着《DO-RE-MI》一路走来的经典桥段,就是以花园的飞马雕塑及宫殿的大理石阶梯为背景拍摄的。 </p> <p class="ql-block">米拉贝尔花园里还藏着一所世界顶尖音乐学府,创建于1841年4月22日的萨尔茨堡莫扎特大学(Universität Mozarteum Salzburg)。这所奥地利顶尖音乐院校,是公立高等音乐院校,以培养音乐、表演及艺术领域人才而著称世界。在莫扎特逝世50周年之际,由贝恩哈德·鲍姆迦特纳等人创办,旨在延续音乐传统并培养新一代艺术家。 </p> 米拉贝尔花园采用法式庭院设计,整体布置有规则有秩序,呈现几何与自然的诗意交融。一排排、一列列的树木被修建得如花园的卫兵列队一样,砾石小径以精确的弧度划分草坪又让草坪显得自然舒缓。初春时节,花园里的各式鲜花,或含苞待放或闭月羞花,一簇簇一丛丛,左右上下对称的花坛,给古老的建筑带来更多现代的韵律。一条条线条,流畅统一,又不失华贵和浪漫。 <p class="ql-block">米拉贝尔花园以希腊神话的雕塑、各种造型的喷泉和整齐对称的花坛为特色。里面侏儒花园,以夸张的小矮人雕像为主题,据传这些雕像的原型是主教与情妇的10个孩子。花园内的巴洛克博物馆主要展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相关文物和历史背景。花园还有自然剧场以及花园附近的会议大厦和疗养院。</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白天到落日,米拉贝尔花园里总是络绎不绝,人头攒动。匆匆走过的大都是游客,景物和微笑在镜头前定格后就前往下一站了。花园石栏边、长椅上,坐着、跨着、站着的,基本上都是市民,看书聊天逗娃喝酒,三三两两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在萨尔茨堡,米拉贝尔花园也是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花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走出米拉贝尔花园是Makartplatz大街,正对着米拉贝尔花园南门有一幢鹅黄色的飘扬着奥地利国旗的建筑,这是Makartplatz 8号的莫扎特故居,大门墙上的德语写着Mozarts Wohnhaus(莫扎特故居)。面积不大,总共只有五六间屋子,从1773年到1780年莫扎特和他的父亲曾在这里生活,不起眼的小楼见证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早在1880年,这里就被建成莫扎特博物馆。尽管莫扎特只在这里生活了短暂的时间,但里面仍然保留了原始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陈列历史文件和莫扎特一家的生活资料,展示了莫扎特的传奇人生。购票可进入参观。 </p> <p class="ql-block">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出生在萨尔茨堡,他的故居就在萨尔茨堡老城区的河边,现在是一家名为Raiffeisen的银行,不对外开放参观。但门口设有捷克女雕塑家Anna Chromy制作的卡拉扬双手擎起呈指挥状的立式青铜塑像,楼墙上刻着卡拉扬的名字和生卒年。前方不远就是巴克小桥,萨尔茨堡著名的“连心桥”,也称为“爱之桥”。 </p> <p class="ql-block">连心桥位于萨尔察赫河上,一座连接新城区与老城区的小桥,行人和自行车可以通行。桥的两边用铁丝网编成的护栏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锁,小锁上又写满了五彩缤纷的名字。跟国内不少景点的许愿桥一样,承载着信誓旦旦的诺言和花好月圆的愿望,成为当地的一个爱情地标。与国内的许愿桥不同的是,周围没有看到出售小锁的摊位,看来这些小锁还得自己千里迢迢带来,这份诚意更特别。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萨尔察赫河(Salzach)是萨尔茨堡的核心河流,将城市分成新旧城区两个区域。作为阿尔卑斯山脉北麓的重要水系,萨尔察赫河两岸山脉绵延,古堡林立,形成了独特的巴洛克风格城市景观。河道平坦舒展,弯道较少,或湍急或平缓的水流贯穿整个城市,成为萨尔茨堡的“生命之河”。在老城区的河边,可以眺望新城区的新颖与立体。在新城区的河边,可以瞭望老城区的古朴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萨尔察赫河见证了米拉贝尔宫及花园 、萨尔茨古堡等历史建筑群巴洛克时代的繁荣,河流不仅是新旧城区的分界线,更是连接古今文明的重要纽带。站在巴克小桥边,欣赏萨尔茨堡要塞全貌,这座欧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堡之一,以巍峨恢弘的气势与两岸的植被、古建筑与山峦共同构成一幅壮观的山水与人文浑然一体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砖铺就的葛特莱德小街(Getreidegasse),在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曾是萨尔茨堡老城的主要粮食交易市场,因此得名“粮食胡同”。这条全长约300米、宽度仅3米的百年胡同,以前是萨尔茨堡老城核心的历史街道,现在是老城内最著名的步行街和商业街,一条反映中古时代欧洲历史、文化、商业风貌的小街。街道两侧超过20米高度的建筑如严丝合缝的壁垒让这条胡同显得更狭窄更拥挤也更繁忙了。</p> <p class="ql-block">群山环绕的老城,中古风情的建筑,古老的招牌,精美的门廊,别致的陈设,丰富的商品,胡同里充满了典雅又浪漫的艺术情调。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人群,堪比长假期间杭州西湖边的人流了。不一样的风景,一样的趋之若鹜。</p> <p class="ql-block">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每家商铺都有自己醒目的铸铁招牌,艺术化设计的各种形状、各式图案的金属招牌,保留着16世纪的风格,成为粮食胡同一道挂在空中的特色风景线。完整保留下来的中世纪房子,被整修得焕然一新,形成门洞内外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门洞内是绿树成荫的幽静和安闲,门洞外是熙熙攘攘的劳碌和繁忙。</p> <p class="ql-block">47块16世纪的铁艺招牌组成了欧洲最大规模的中世纪商业标识群。一块块泛着岁月光泽的铁艺招牌下,是一家家活色生香的商店,名牌鞋帽、服装服饰、金银首饰、旅游纪念品、巧克力甜品、特色食品、餐厅、咖啡厅、钟表店、手工作坊、古董书店等,应有尽有。一群人从一个商店出来,一堆人又走进另一个商店,整条街都是门庭若市,熙来攘往。 </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莫扎特巧克力是奥地利的传统甜点,1890年由保罗·福尔斯特(Paul Fürst)为纪念莫扎特诞辰100周年创制的四层夹心巧克力球,银色糖纸搭配蓝色莫扎特头像标识。银色包装和手工制作工艺使这个巧克力成为萨尔茨堡标志性的特产,曾获1905年巴黎世博会金奖。创始店 Café-Konditorei Fürst就在粮食胡同。我们也买了一袋作为回国的伴手礼。</p> <p class="ql-block">粮食胡同9号、一幢米黄色的6层楼房,是奥地利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出生地,1756年1月27日音乐天才莫扎特出生在三层的一个房间里,他的全家从1747年至1773年都居住在三楼。莫扎特的父亲是宫廷小提琴师,教育风格严苛到近乎偏执,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有他和姐姐活了下来。1761年,5岁的莫扎特首次作曲。1762年,6岁的莫扎特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在欧洲各国巡演并获得成功。在他短暂的不到36岁的生命中,在萨尔茨堡生活了26年,在萨尔茨堡创作了大量不同形式的作品。现在这幢房子是莫扎特故居博物馆,1-3层陈列了莫扎特少年时期使用的小提琴、乐谱手稿、家族画像及信件等文物,展示其家族历史和音乐创作背景。莫扎特生前辉煌又悲哀,去世时没有葬礼和吊唁者,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埋在哪里。这个音乐天才中的天才凭着对古典音乐的成就与影响被誉为“古典音乐之神”。</p> <p class="ql-block">东西走向的粮食胡同从主教座堂广场延伸至蒙西斯山脚,和主教教堂广场、莫扎特广场和周边的著名建筑构成老城区核心的游览路线。</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逛乏了,粮食胡同的里面和外面都有各种美食店,老集市广场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喝咖啡、吃冰淇淋、切炸鸡排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走出粮食胡同,就是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有老集市广场、卡皮特广场、萨尔茨堡大教堂、主教宫广场、莫扎特雕像和莫扎特广场、新市政厅、卡拉扬广场等,多个雕像矗立在老城中心。萨尔茨堡标志性建筑之一的萨尔茨堡主教座堂,以其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体现了17世纪巴洛克风格优美的涡卷饰和丰富的空间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公元774年的萨尔茨堡大教堂是萨尔茨堡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现在是天主教萨尔茨堡总教区的主教座堂,长期以来都是当地的宗教活动中心。大教堂建筑采用三层结构:地下墓室安放历代主教遗骸,地面主殿堂设罗马风格的祭坛,二楼的风琴阁楼通过旋转楼梯与主殿相连。精美的壁画和雕刻从墙面一直延伸到穹顶。管风琴系统保留了17世纪的原始反射板。历经千余年,内部依旧保存完好。大教堂自1702年起成为莫扎特的受洗地,莫扎特的 《加冕弥撒》1779年3月23日在大教堂举行首演。卡拉扬的葬礼也在大教堂举行。置身教堂中,凝神静气,仿佛能听到二百多年前莫扎特奏响的管风琴声。</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正门的三扇青铜拱门分别象征信任、希望、爱。刻在门栅栏上的三个年代标志记录了三次关键的修缮历程:774(教堂始建年份)、1628(重修落成时间)、1959(完成战后修复扩建时间)。正面立面上竖立着四座巨大的大理石雕像,手持钥匙和宝剑的圣徒彼得和保罗,手持盐瓶和教堂模型的州守护神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正面左右拱门上方作为墙饰的两个印有花纹的盾代表了大教堂的两名主要建造者马库斯.西提库斯和巴黎斯.罗德龙。一座大教堂,见证了战火的硝烟和时代的更迭,承载了萨尔茨堡从独立的大主教区到奥地利共和国一个州的历史变迁。徜徉在这个宗教信仰的圣地,感受这座城市千年的精神力量和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大教堂位于主教宫广场(Residentzplatz)的南侧。广场的西侧原为大主教驻地,现在是大主教故居及画廊。广场的东侧是萨尔茨堡博物馆,北侧为古老私人住宅。主教宫广场是老城的核心区域和老城的交通枢纽,也是音乐与艺术活动的聚集地,经常有街头表演和音乐会。在冬季,广场上有圣诞市集活动。我们到的时候,广场上露天餐厅和咖啡厅的太阳伞一顶挨着一顶,游客们透光明艳的阳光,一边享用美食,一边仰望宏伟的萨尔茨堡大教堂。这里也是 《音乐之声》 的取景地之一,是游客体验体验当地文化和休憩的热门场所。</p> <p class="ql-block">主教宫广场上有一个大型的喷泉,名为住所喷泉(Residenzbrunnen),据说是中欧现存最大的巴洛克式风格喷泉之一。这座始建于1656年的大理石喷泉,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奢华特征,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老城巴洛克风格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喷泉主体由四组雕塑构成,底层四面各有一匹形态各异的奔马,中部两层为大力士托举的托盘雕塑,最上层的人像从头顶喷水,形成三节水柱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座喷泉不仅是巴洛克艺术与奥地利历史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奥地利历史上的艺术审美与建筑成就。而且它还具有实际功能性,曾作为萨尔茨城堡的供水系统为周边建筑群提供水源。现在这座喷泉增添了周边的音乐氛围,成为进一步强化萨尔茨堡“世界音乐之城”的文化形象。</p> 萨尔茨堡主教宫的新市政厅建筑。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雕像位于主教宫广场的中心,这座建于1766年至1771年的雕像,由希基斯蒙·施拉腾巴赫伯爵大主教设计,由沃尔夫冈与约翰·巴布提斯特·哈根瑙尔组织建造。雕像高度约10米左右,采用传统罗马式风格设计,下层四个角各有一个雕塑人物,柱身顶部装饰有象征宗教权威的十字架与圣母玛利亚的主体雕像。圣母玛利亚雕像在欧洲宗教建筑中有着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以圣母为核心的雕塑艺术是宗教教义传播的重要视觉工具,同时圣母雕像也是教堂的核心装饰元素。这座圣母雕像的建造背景见证了萨尔茨堡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独立性。</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主教宫,又称萨尔茨堡官邸,沃尔夫·迪特里希总主教 (Wolf Dietrich)在15-16世纪建造,原为大主教居所。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萨尔茨堡主教宫是行政中心,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的大教堂是宗教场所。其主教宫的国家大厅内部装饰奢华,被誉为“活生生的巴洛克建筑史诗”。1803年奥地利帝国废除大主教制度后,主教宫成为市政厅使用至今。现在主教宫的主体建筑是萨尔茨堡博物馆,展示宗教历史文物及16至18世纪和19世纪的绘画艺术作品。主教宫需要购票入内参观。 </p> <p class="ql-block">卡皮特广场 (Kapitelplatz)是主教宫广场的另一个名字。卡皮特派是天主教的一个分支,以严格遵守教规著称。萨尔茨堡大教堂自17世纪起长期由卡皮特派 (Capuchin Order)管理,因此广场又名“卡皮特广场”。真是有闻必录,有案可稽,记古达今,尊重和真实记录历史,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大教堂的南侧有一座现代艺术作品金球雕塑 (Sphaera),德国雕塑家斯蒂芬·巴尔肯霍尔(Stephan Balkenhol)在2007年完成的““金球上的人”。一个身穿白衣黑裤的人站在大金球上,凝望着萨尔茨堡城堡。圣母玛利亚雕像是文化与信仰的载体,这座现代雕像是不是表现艺术家自由奔放思想呢。感觉与微信登陆界面的地球与人的图案有异曲同工之意。</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588年的莫扎特广场(Mozartplatz)是萨尔茨堡老城的核心景点之一,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私人捐助巨款和萨尔茨堡市民的捐款于1842年建成了广场中央的青铜雕像纪念碑,莫扎特的两个儿子出席了1842年9月5日的落成典礼。沃尔夫冈·莫扎特身着18世纪的服饰,手持长笔,神情淡定地在构思他的作品。雕像基座镌刻“莫扎特纪念碑”字样,原基座现收藏于卡罗里诺·奥古斯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纪念雕像周围也常常是一场露天的小型音乐会,一位小提琴手正投入忘我的演奏中。在萨尔茨堡,大到机场名字、莫扎特广场和莫扎特雕像以及莫扎特故居、莫扎特博物馆、莫扎特音乐学院,小至巧克力包装纸、文具用品,莫扎特的名字无处不在,古典音乐和城中遍布的宏大、豪华、动态的巴洛克建筑一起成为萨尔茨堡集音乐文化与历史遗迹于一体的重要城市地标,悠久的历史和建筑让这座城市宛如璀璨的明珠,永恒的古典音乐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生动鲜活。</p> <p class="ql-block">卡皮特喷泉(Kapitelplatz Fountain)在巍峨的霍亨萨尔茨堡的山脚下,中央雕塑为海神尼普顿(Neptune)手持三叉戟骑在喷水的海马上的形象,海神上方还有一排字,估计代表古代哪位国王的统治。三叉戟是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顿的标志性武器,代表其掌控海洋、引发风暴和地震的神力。这座展现了海神驾驭海洋、主宰水元素的权威形象。</p> <p class="ql-block">购票进入霍恩萨尔茨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参观。萨尔茨堡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拥有着无数令人陶醉的美景,而萨尔茨堡城堡一定是其中最绚烂的中世纪画卷。</p> <p class="ql-block">城堡缆车( Festungsbahn )是欧洲最古老的缆车之一,缆车始建于1077年,自1892年起开始运营,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木质车厢和阶梯式设计。小缆车距离很短,车厢内最多可容纳约15人。全程大约3分钟左右,我们就从老城的城堡售票处直达城堡山顶了。</p> <p class="ql-block">也可以徒步登上萨尔茨堡城堡,大约需要1-2小时,地形陡峭但沿途能随时欣赏萨尔茨堡城市和萨尔茨河的风光,是一条很美丽的登山路线。随着缆车平稳缓慢地升高,脚下的风景变得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清晰了。看着刚刚走过的胡同、大教堂、广场、雕塑等地标,我们更加兴致勃勃了。</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城堡,又称霍亨萨尔茨堡要塞,座落在海拔506米的僧侣山山顶。城堡始建于1077年,历时近800年经多位主教扩建,最终于1861年完工,是萨尔茨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欧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城堡。四周高耸又厚实的城墙,长250米,宽150米。在过去的年代中,这座城堡常年作为防御要塞,也有过主教官邸、兵营和监狱的功能。据说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进攻者能攻占下它。如今这座浩大的古堡要塞,傲然屹立在险峻的山巅,无论在城市的哪条街巷抬头,都能看到它悬在天际线的斑驳沧桑和嵬巍雄壮。</p> <p class="ql-block">下了缆车就是第一个城堡观景台,我们和其他游客一样,一会儿走到东,一会儿走到西,东张西望,移步换景,360度欣赏萨尔茨堡老城和新城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登高,在观景台上看到的景色都会有不同,变得更立体更丰富,不变的是依旧叹为观止的场景。整座城市像被施了魔法般摊开在脚下。蓝色的天穹下,是一片绿灰色的世界,没有沉闷和清冷,更显灵动和内敛。所有建筑以静谧的层次和色调,述说着时光的故事。所有透过阳光的质感,带着平静的力量散发着低调的奢华和优雅。萨尔察赫河弯成一道翠绿的弧线,与大教堂的绿色大圆顶一起在我们眼前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城堡占地面积约54,523平方米,由城墙、庭院、教堂、主教居室、武器库、剧院以及其他功能的区域组成,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城堡之一。城堡参观票分三种,我们买的应该是基本票,可以参观要塞全部室内区域,包括观景台、观景塔楼、主楼、角楼、塔楼、盐店、萨尔茨堡要塞博物馆、木偶博物馆和兵器馆、中世纪刑具展览馆、监狱、地牢、军械库以及圣乔治教堂等。去魔法剧院需要再单独购票。 城堡要塞是大主教们的“大别墅”,15-16世纪是天主教大主教的避难所,现存的建筑群完整保留了中世纪的军事活动与生活遗迹。</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入城堡沿着指示牌进入一个个房间参观要塞的各种武器、刑具、乐器、艺术品等展示中世纪历史文物的博物馆。这个历史博物馆介绍了要塞的形成、发展和标志象征,每块讲解牌上都用德语、英语和中文三种语言做了详细介绍。因源于周边丰富的盐矿资源,萨尔茨堡又被称为“盐堡”。“萨尔茨堡”这一名称首次出现于755年,由德语“Salzburg”(盐堡)演变而来,反映了当地盐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这是用盐做成的3D萨尔茨堡老城区模型。</p> 萨尔茨堡的盐矿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凯尔特人在此地开采盐矿,并成为古罗马贸易中心。公元8世纪起,盐矿为大主教带来了财富,推动城市发展为天主教中心,使得萨尔茨堡长期成为大主教的驻地和主教管理的城市。17世纪大主教将 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引入城市并修建教堂、宫殿等建筑强化宗教权威,催生了美轮美奂的巴洛克建筑群。这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世纪建筑群,展现了萨尔茨堡的盐业发展与宗教、艺术融合的历史脉络。 <br> <p class="ql-block">1600年左右的萨尔茨堡在当时的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的设计下,形成了带有意大利罗马华贵优雅气质的巴洛克风格的城市雏形。萨尔茨堡要塞凭借巨大的堡垒和重炮在16世纪成为远离战争的一片净土。自11世纪以来,作为避难所和防御要塞的萨尔茨堡要塞,象征着城堡主人对其脚下这片土地的统治欲。1800年12月,当时的大主教希罗尼穆斯·冯·科洛雷逃亡至维也纳并于1803年退位,萨尔茨堡的神权统治自此一去不复返。</p> <p class="ql-block">城堡的角楼有五层,第一层是地牢,第2-4层是监狱,第五层是观景塔楼。棕黑的牢房里展示了中世纪刑罚的演变,阴森森的,让我不寒而栗。在近代之前监狱的功能与今天是完全不同。因为没有有期徒刑,犯人通常被判处身体刑罚或死刑,所以被告人往往只在抓进来到判决的宣判和执行前被关在监狱中。当时萨尔茨堡要塞中关押了很多被判处"劳改徒刑"的犯人,他们不仅要在牢房中服刑,而且必须在采石场或防御设施中劳作。但是犯人的伙食有着明确的规定——“犯人们不会忍饥挨饿,因为他们是重要的劳动力”。直至18世纪经过启蒙运动之后有期徒刑才取代了残忍的身体刑罚。 </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要塞中曾经设有一座可怕的地牢,一个被高大、厚重的墙壁包围的牢房。这座牢房没有门,仅在最顶部有一个安装了层层铁丝网和铁栏杆的小窗。看守们利用吊索将犯人从这个开口处放入牢房,犯人一旦落入牢房之中将无处可逃,这个地牢名为“无处可逃”。萨尔茨堡要塞中最著名的犯人是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就是那个为情人修建米拉贝尔宫及花园的大主教,他从城堡牢房中发出了求救信,但没有成功。他是萨尔茨堡最重要的城市规划者,最终却作为囚犯死于城堡要塞中。</p> <p class="ql-block">城堡内的空间被分隔得很狭小。沿着窄窄的楼梯和通道,我们走过一个个当年不同功能的小房间,透过一个个小小的窗户看到城堡外各个方向的景色。这些通道源自16世纪后半叶修建的防御工事,长达400多米,环绕整个要塞建筑群。守城的士兵们可以从每个小窗户里居高临下地观察并防御要塞的全部通道。通道地面中央是用木板铺成的,如果有攻击者夜晚入内,守城士兵不用点燃蜡烛、按照木板的方向就可以在复杂的城堡中穿行。真是个聪明又实用的中世纪导航系统。</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楼观景台上,远眺山顶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俯瞰绿意盎然、苍翠欲滴的萨尔茨堡城。幢幢建筑如镶嵌在绿宝石上的珍珠和翡翠,与青山绿水水乳交融,把大自然妆点得如莫扎特的古典交响曲般行云流水、宛转悠扬。</p> <p class="ql-block">角楼的观景台建于1891年,一个小小的古老简朴的塔楼顶部,将萨尔茨堡盆地无与伦比的全景尽收眼底。放眼远望,有2522米的上格尔山、1972米的温特斯山、1771米的霍赫斯陶芬山、1288米的盖斯贝格山、1136米的杜恩山和636米的卡普齐纳山。峰峦重叠为萨尔茨堡提供了绝佳的天然屏障,群山环抱让萨尔茨堡免受大自然的侵袭。萨尔茨堡这座迷人的梦幻般的城市,被莫扎特的音符感染的旖旎少女又被大自然宠为天之骄女。 </p> <p class="ql-block">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存完好的巴洛克建筑群,让萨尔茨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两点也让萨尔茨堡闻名遐迩,一是音乐。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是经典音乐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每年夏季举办的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是全球水准最高、最富盛名的音乐节之一。萨尔茨堡的辉煌音乐艺术吸引全球的游客纷至沓来,又流连忘返。 </p> <p class="ql-block">二是阿尔卑斯山。萨尔茨堡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同时也是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许多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尼河等都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每年冬季来自地中海的暖湿气流,被阿尔卑斯山脉阻截,形成大量降雪,雪线可以下探到2400米-3000米。正因为这样独特的环境,造就世界上最纯净的阿尔卑斯山泉。</p> 山势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一直延绵环绕着萨尔茨堡,无论站在城中哪一个位置,阿尔卑斯山都会将它绝美的风情呈现在你面前。轮廓清晰的山体,白雪覆盖的山顶,蓊蓊郁郁的森林。 正如奥地利著名戏剧家、散文家、抒情诗人和短篇小说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 (Hugo von Hofmannsthal 所写的“萨尔茨堡地区是欧洲核心中的核心,中欧没有比这里更美的地方。并且这里恰好是莫扎特的出生地。” <p class="ql-block">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忍不住由衷地感叹:景色真好!</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公牛”这一称呼源于霍亨萨尔茨堡要塞内的一件管风琴。这件管风琴因其音色低沉绵长,被形象地称为“萨尔茨堡公牛”,游客可以用它演奏出悦耳的旋律。500多年以来“萨尔茨堡公牛”特有的F大调三部曲一直萦绕在城市的上空。与转鼓相连喇叭矗立在北面环形城墙的飘窗中。这间房屋曾经还被用作鸽舍。</p> <p class="ql-block">对于城堡这样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城来说,一个教堂是必不可少的。1500年左右,大主教莱昂哈德·冯·基奥查赫在城堡的庭院建造了供奉圣乔治的圣乔治教堂(St. Georgs Kirche)。同时他还下令在教堂的外墙修建了一座大型的大理石纪念碑。教堂的外墙上也有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日晷。</p> <p class="ql-block">由于教堂建在萨尔茨堡城堡中,对教堂的规模就没有很多要求,因此圣乔治教堂的规模较小,内外部的建筑风格都很朴素,内部的圣坛和装饰也很简洁,参观的游客也极少,我们转了一圈就走出了教堂。 </p> <p class="ql-block">城堡中心的庭院周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建筑。下面有一扇门开着的建筑,原是要塞的大武器库,迈克尔·冯·昆伯格大主教在1559年建造了这个“大武器库”用来存放火炮、盔甲和大炮配件等。现在这里是个展览厅。另一张图片是萨尔茨堡要塞主楼的一部分。大主教莱昂哈德·冯·基奥查赫是要塞最重要的建筑者,1500年左右他将由吊桥保护的城堡中心区域、即要塞主楼扩建成拥有一个华丽的侯爵房间的宏伟主教府邸。</p> <p class="ql-block">走出要塞的庭院,站在观景台上再次回望城堡。夕阳里的太阳依旧火热,斜照在岩壁上,千年的痕迹似乎变得很明朗了,仿佛能看到中世纪工匠用凿子刻下的道道印记。灰褐色的城墙从岩缝里、草丛中拔地而起,在阳光的剪影里更加气势磅礴。像一册被风掀开的古老史书,突起的城垛是书脊又是一个个砖石凝固的惊叹号,在为历经无数次战乱却始终屹立不倒的要塞自豪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到两个小男孩在观景台两头公牛的模型平台上比力气,两头公牛左右滑动着,两个小男孩势均力敌,他们的妈妈在一旁哈哈大笑。 </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内的军械库博物馆 (Salzburger Burgen & Schlösser)是萨尔茨堡的一个综合性博物馆,主要展示中欧的军事历史与古堡建筑。在军械库区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武器装备,有萨尔茨堡大炮和名称由来的介绍。游客可通过模拟发射大炮、体验火药配比等互动项目了解军事装备演变。同时这里也是城堡的纪念品中心,可以购买与城堡相关的书籍、模型等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二杯啤酒、一盘炸鸡排、一份色拉,城堡下的万千风光成了我们最好的佐餐佳肴。热情周到的服务小哥认真地帮我们拍了很多照片。景致如画,引人入胜,在令人难忘的萨尔茨堡城堡上,吃什么都是人间美味。</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里的老城和新城以及高处的萨尔茨堡要塞,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玫瑰金色。河面上模糊的倒影婆娑起舞,水天一色,和这座古老的城市一起,开始续写光与影、明与暗的良宵美景。</p> <p class="ql-block">晚餐我们在酒店附近的Die Weisse餐厅喝啤酒、吃炸鸡排和辣味红烧牛肉(Culash)。餐厅的院子里坐满了当地人,基本就我们两个亚洲人。这是一家1901年的啤酒厂改建的餐厅,平日都需要预约,我们今天运气不错,等了一会儿就可以拼桌就餐了。</p> <p class="ql-block">辣味红烧牛肉(Culash)是奥地利一种传统食物,就是将切成小块的牛肉与洋葱、蕃茄酱、大蒜以及调味料加水一起煮到软烂,不就是“炖牛肉”嘛。拼桌的是一对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情侣,我们还跟他们说,我们喜欢吃巴伐利亚的烤猪肘。伴着热烈的奥地利音乐,我们的晚餐吃得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跟澳洲人一样,奥地利人喝酒既没有菜,也没有任何小食品。从白天喝到晚上,然后留下一大堆啤酒杯,换一桌萨尔茨堡人又继续开始喝了。</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新城街道跟白天一样寂静安宁,暗黄色的路灯闪着朦胧的光亮,偶尔会听到从路边餐厅里传出来时大时小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早上九点离开萨尔茨堡,一路是起伏的山丘、茂密的森林、碧绿的牧场、徒步的游人,别致的民居和悠闲的居民。路过高速公路的加油站,瞥了一眼,油价比悉尼贵多了。</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萨尔茨堡到沃尔夫冈小镇,沿途经过很多个美丽的小村庄后,我们离开城市,进入奥地利湖区,去探索湖区的山川和湖泊,走进被旅行者称作“世界上最适合度假的地方”。奥地利湖区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小镇的集中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