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园 游 记

刘老乐

<p class="ql-block">我与家人一同游罢广东开平自力村碉楼后,便乘车前往相距不远的立园。听闻立园是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蓝本,兼收并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精心打造,素有“小观园”的美誉。这番耗时仅约一小时的游览,却让我们饱览美景、深品文化,收获颇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p> 立园坐落于著名侨乡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占地约19600平方米。它是当地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1926年精心始建,历经十载雕琢方才落成的私人园林杰作。(用手机拍摄电脑屏幕照片)<br> 立园以园主谢维立之名命名,蕴含着“立树立人”的美好寓意。园内的建筑,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元素,中西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不愧是华侨园林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踏入立园,仿若踏入了一座建筑艺术的奇幻殿堂。它巧妙地将传统园艺的精致细腻、西洋建筑的典雅大气与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集于一身。这般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于我国众多园林之中独树一帜,堪称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中西合璧式名园典范。 立园景点可细分为别墅区、大花园区与小花园区三大部分。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园”大牌坊与“修身立本”大牌楼,尽显庄重典雅。还有“晚香”“玩水”“观澜”“挹翠”这四座桥亭,或依水而建,或傍花而立,各具风姿。 此外,石米罗马式建筑——“鸟巢”,造型独特,仿佛一只栖息的巨鸟;形如鸟笼的通花建筑——“花藤亭”,造工精巧绝伦,别具一格。更为难得的是,镶刻于各处建筑之上的名家书法对联,为立园增添了浓郁醇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文化深情对话。 右侧云 眉楼<br><br>云眉建于1928年,共有5座,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侨乡一带传统的民居。<br>"云眉"二字取自父子辈分所得,每座房子的占地面积、形状大小、建筑特色一模一样,表达了这位老父亲对其儿子一视同仁的态度;二楼走廊相互连通,也寄托了主人希望儿子们兄弟同心、手足相连的心愿。<br> 左侧云 眉楼 赓华村+立园牌楼 左为泮立楼&nbsp; &nbsp;&nbsp;中高五层为乐天楼(碉楼)&nbsp;&nbsp;<br><br>乐天楼是谢氏家族的"保安中心",建于1911年,占地面积为37平方米,楼高5层,门窗皆为铁制,墙厚约30公分,方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实牢固,防盗性强,四周遍布枪眼,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碉楼。<div><br></div><div>神秘的密道入口就在谢氏家族的"保安中心"乐天楼地下,密道通道均为砖铺的台阶,密道墙壁为砖砌,密道宽约1.5米,高约2米,行人走进去特别通畅,出口在运河码头两边,出口巧妙地做成内陷形状,非常隐蔽,外人很难发现。如果土匪进村,村民将全部进入乐天楼内与之对抗,一旦乐天楼失守,还能循密道往运河坐船逃出村庄。</div> 泮立楼前房主坐姿塑像<div><br></div><div>泮立楼建于1926年,是园主谢维立与其父谢圣泮之名联珠而成。楼高三层半,其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别具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又充满着西洋情调;室内装饰和家用设施均由外国引进而国内难得一见,令人神往;岭南传统灰塑和潮州涂金樟木雕刻工艺精湛,造型逼真,更令人叹为观止。<br></div> 泮立楼一层平面导览图 泮立楼二层平面导览图 厨&nbsp; 房 浴&nbsp;&nbsp;室 泮&nbsp; 文&nbsp; 楼<div><br><div>泮文楼建于 1926 年,是园主谢维立的哥哥谢维文及夫人生活起居的别墅,建筑投影面积 146 平方米,楼高 3 层半。&nbsp;外观与泮立楼相似,楼顶采用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覆盖绿色琉璃瓦,并巧妙架空形成隔热层,具有浓郁的中国殿堂古风,同时又融合了欧美式的窗户、古罗马式的支柱等西洋元素。<br><br>内部装饰:室内地面和楼梯皆为意大利彩石材质。墙壁装饰以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如彩坭浮雕“刘备三顾草庐”、涂金木雕“六国大封相”,人物栩栩如生,雕刻精湛。各层墙边均装置西式壁炉,窗户装有防蚊窗纱,天花板下悬吊着古式灯饰,每层摆设工艺精致的酸枝家具,中西合璧的风格十分明显。<br><br>设施配备:楼内的用水和卫生设施,如抽水机、浴盆、坐厕、水箱等,均是从国外购置的先进设备,门口还设有当时的家庭防盗设施——深锁重门,体现了当时华侨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安全的重视。<br><br>如今,泮文楼已经改做为一个碉楼博物馆,用于文化展示,向游客们讲述着开平碉楼的历史与文化价值。</div></div> 运&nbsp; &nbsp;河<br>运河在立园起到了一个与外界通江达海的"衔接"作用,它既是园内的造园景观之一,更是连接园内外的一个重要通道,承载着园主人强烈的运"通"思想。 人工运河宽10米、深3米。有一年春旱,四乡八里缺水,农民无法插秧,谢维立见此,叫人们到他的运河车水灌田,于是每天上百部水车架在运河边车水,说也奇怪,运河水老是不干,原来运河底下有许多泉眼。有水插田,乡里们自是感激不尽。<br><br> 这条运河原本并不通江,兴建时谢维立又历时一年让它直通潭江,使得这条运河既是造园景观,又成为运输通道,可谓一举两得。<br>这条私家运河直通潭江后,再从潭江到南海出海,再到世界各地,带活了立园的整体格调。<br> 打虎鞭<br><br>这是风水杆,高达20米,钢铁质,西式水泥浮花底座。 相传园主建园时其在美国的生意一度下滑,以为是兴建园林破坏了风水,于是聘请风水先生回来察看。园主听信风水先生之言,特从德国订制这对打虎鞭回来,矗立在大牌坊两边,希望借此威慑对面"虎山"这只绿毛大老虎,以克虎势。从此立园风调雨顺,家业兴旺。<br> 晒书台<br>有一年山洪暴发,立园成为泽国,藏书阁的书籍和手稿尽湿。女仆阿霞唯恐白费主人的心血,雨过天晴后在阳光下翻晒书稿,不知不觉间睡着了。梦见一位红颜鹤发的老翁手拿拂尘帮其晒书稿,她惊醒后,察看那书稿完好如初,字迹清晰。因此,园主就在此地建造晒书台。<br> 形如鸟笼的通花建筑——“花藤亭” 晃&nbsp; 庐<br>晃庐建于 1936 年,是园主叔父谢圣相之子谢维晃的住所,楼高两层半。整体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手法,既有中式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与园内的炯庐好似孪生建筑。<br>室内的装饰和家用设施很多都是从外国引进的,在当时较为罕见,体现了谢家当时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br> 上联: 本是共乐精神关怀桑梓培植芝兰园林因之而立<br>下联: 道为同荣气象栽种竹梅灌溉桃李亭荫藉此以生<br>横批: 本立道生<br><br> 运河沿岸精美的走廊 <div><br></div>立园大牌坊对联<br> <br>上联:立身在山水之间此地后耸罗汉前绕潭溪四望蔚奇观尽堪容膝<br><br>下联:园境离尘氛以外尔时春挹翠亭雅栽宝树一方留纪念殊洽娱情<br><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