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及文字 爱华 秉刚</p> <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假期的最后两天,我们驾车出行。想避开假期期间的旅游大军又少花两天的过路费。2月4日,我们来到此行参观的第一个地方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墓。</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是为纪念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群,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南的高岗上,依山就势,建在四个平台之上。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 310年),距今已有1700百余年历史。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景区广场两侧有《史记》记述的各王朝人物雕像。</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左冯翊夏阳(陕西韩城南)人。</p><p class="ql-block">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20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元鼎六年(前111 年),奉命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前110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其父曾任的官职),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收集史料。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其他数十官员,共同制定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事后即着手著史。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太史元年(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历时13年,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辉煌巨著。</p><p class="ql-block">《史记》被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史记》为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传纪体史学,影响极为深远。</p><p class="ql-block">《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藏于家中,至汉宣帝时,始由其外孙杨晖公布于世。除《史记》外,其著作存于今者尚有《报任安书》、《素王妙论》、《悲士不遇赋》。</p> <p class="ql-block">网图,景区的司马迁雕像。</p><p class="ql-block">司马迁青铜像高12米,重26吨,合52万兩,寓意《史记》之十二本记,五十二万字。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处缅怀和纪念史圣司马迁的圣地。</p><p class="ql-block">《史记》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书中除了赞扬汉武帝的功德也批评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激怒了汉武帝,下令烧毁了《史记》。幸好还有备份,直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晖把《史记》献了出来。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p> <p class="ql-block">芝秀桥,又名芝阳桥。桥下陶渠水,因汉武帝在此采得一枚灵芝,遂易名芝水,桥因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据《韩城县志》载,芝秀桥为古韩城交通要冲,最早修建于明隆庆年间,原为木桥,因水毁多次重修。1936年,杨虎城与邵力子来韩城,恐古桥残破危及行人安全,资助银币1万6千元重修,保存至今。桥为石拱形,5孔,长110米,宽5.2米,两侧设有石栏杆及望柱123个,柱头饰以“瓜果”石雕。</p><p class="ql-block">芝秀桥如长虹卧波,迎接着每一位来司马迁祠墓的朝觐者。</p> <p class="ql-block">过了芝秀桥,进入“文史圣域”,此为后来增建。</p> <p class="ql-block">景区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汉太史司马祠牌楼,砖木结构。“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是由清朝县令王增琪书写。</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植柏树。北宋宣和七年(1125)修缮墓垣,建寝宫、献殿、山门。元明清历代不断修缮改建,成为今天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司马古道原名韩奕坡,后因司马迁祠建于其北侧,又称司马坡。传其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魏)国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后为汉城及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现存石桥为北宋时期铺设,原长1500米,现存300余米。历经800余年的雨水冲刷,风化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沿古道边逐级向上,是司马迁纪念馆和史记文化系列展。2025年是司马迁诞辰2170年。</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是《诗经·小雅》里的名句,司马迁用来赞美孔子。而后人用高山仰止来赞誉司马迁功高如山,令人崇敬。</p> <p class="ql-block">上祠之路,中间低两边高,晴天行人,雨天排水。</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穿古装在山门前迎接游客。</p> <p class="ql-block">“河山之阳”牌坊。中国人以九为数之极。上祠之路修99级台阶,以此比喻司马迁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横匾“河山之阳”,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躬耕于河山之阳。门上石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p> <p class="ql-block">山门。“太史祠”,是清光绪12年( 1886年)韩城县令王增琪题写。</p> <p class="ql-block">献殿。殿内供奉的司马迁塑像为北宋所塑。“史圣千秋”隶书匾为当代书家钟明善所书。“君子万年”语出《诗经·小雅·瞻彼洛矣》,为民国时期韩城芝川乡贤杨一鹤书。“穆然清风”语出《诗经·大雅·丞民》,为曾任陕西省副省长的韩城人苏资琛所书。</p> <p class="ql-block">献殿门前历朝历代的修茸碑。柱子上的对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前句是赞扬司马公刚正不阿的品行和公平客观的对待事实的态度。后句写他由于为降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但他为了完成《史记》,毅然忍受屈辱活了下来。该句中信史是指《史记》。</p> <p class="ql-block">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非常完整,文革中幸未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寝宫背后是司马迁墓,圆形坟丘,高3.08米,周长18米,并非埋葬墓。传说元世祖忽必烈1275年敕命建造,墓冢上镶嵌八卦及花卉图案。坟墓上一株古柏生有五个枝杈,被喻为五子登科柏。象征司马迁精神长青。</p> <p class="ql-block">墓前石碑。“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毕沅所题。毕沅为清代状元,曾任陕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是学者型官员。晚年因和珅案牵连被抄家,革去世职。</p> <p class="ql-block">上山高处的石磨盘路。</p> <p class="ql-block">磨盘路为上山之路,下面为去三官洞之路。</p> <p class="ql-block">三官洞</p> <p class="ql-block">三官是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负责督察仙界诸神,对世人赐福、赦罪和解厄等。</p> <p class="ql-block">三官洞里的精美壁画。</p> <p class="ql-block">山上有古今名人所题的诗词碑。山顶处还有很多歌颂赞扬司马迁的诗词碑,没有去看。这是李铁映等人的诗词碑。</p> <p class="ql-block">周谷城、王学仲等人的诗文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书画名家张仃所书诗句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韩城边上的京昆高速。</p> <p class="ql-block">据称该楼为“国家文史公园”里的‘司马追风楼’,公园没有开放。有人说这是韩城著名的烂尾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