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极家世》,这部承载着深厚底蕴的传世家谱,源自陕西省旬邑县的半川府文氏家族。它不单单是一本记录家族血脉传承的谱牒,更是一部将历史、文化、伦理与地方记忆精妙融合的综合性宗族文献。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讲,它宛如一部镌刻着中国近世社会变迁轨迹、儒家文化传承脉络以及西北地域独特风情的“微型史诗”。</p><p class="ql-block">以家族为独特视角,《西极家世》折射出科举制度、士人精神以及战乱动荡等诸多因素对地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它集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与文化人类学意义于一身,成为研究明清家族史与关中文化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瑰宝。</p><p class="ql-block">这部珍贵史料,远不止是文氏家族的血脉档案,更是一个融合历史记忆、伦理教化与地方文化的复合文本。它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承载着陕西旬邑独有的地域文化基因,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然而,其命运却跌宕起伏。解放之后,家族观念逐渐淡化,西极家族的家世也随之走向没落,《西极家世》也随之流失。</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旬邑籍儒商马光祖先生于三原县旧书肆偶见故纸,这位嗜书如命的乡贤当即倾囊购回,将其供奉于三原藏书楼中。</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饥荒肆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由于生活所迫,马氏后人带着这份流落多年的传世家谱,行程二百多里,来到旬邑县半川府文家村,这个裹着破棉袄的年轻人腋下夹着的不仅是本族至宝,更是一份浸透岁月重量的生存筹码——此行既要让漂泊数十载的族谱落叶归根,也盼着能为饿得浮肿的家人换几升救命粮。文家村时任村支书文孝武老先生,为表感激之情,筹集了百余斤粮食作为酬谢。至此,这份家谱终于回归故里,存放于大队部。</p><p class="ql-block">但好景不长,一九六六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浩劫来临,“破四旧” 的妖风盛行一时。《西极家世》在这场风暴中也未能逃脱厄运,被红卫兵抄出并当众准备焚烧。千钧一发之际,足智多谋的宅里家族六世、排行十二,且时任生产队长的文满才挺身而出,与红卫兵巧妙周旋,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将这些珍贵史料抢救回来,并给予妥善保管,使得这份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地方文化的瑰宝得以留存。</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文满才这样的先辈挺身而出,《西极家世》才得以在风雨飘摇中留存,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在此,我们怀着最诚挚的敬意,向所有在《西极家世》收集、抢救过程中有功的先辈们致谢。他们的果敢与担当,让这份珍贵的宗族文献没有在历史洪流中消逝,让文氏家族的历史得以完整延续,也为研究地域文化和家族历史保留了至关重要的资料,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被铭记在文氏家族的史册上,激励着后世子孙守护家族文化、传承先辈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