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山西河南(三)游云岗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

东北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1日出游</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以下从多方面介绍:</p><p class="ql-block"> 建造历史: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由辽兴宗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外观: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底层重檐,二至五层为单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高达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p><p class="ql-block"> 结构:采用独特榫卯结构,全塔无钉无铆,以54种斗拱将各构件连接,如梁枋、斗拱、柱子共同形成稳定的木构架体系,能有效抵御地震等外力。</p><p class="ql-block"> 材料:主要使用红松等木材,质地坚硬,强度高,利于建筑稳固。</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佛像:底层内槽供奉11米高释迦牟尼佛像,顶部有精美藻井。其余各层也有佛像,形态各异。</p><p class="ql-block"> 壁画:底层南北门两侧有天王像壁画,二层坛座的壶门内绘制护法神,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有辽代绘画风格。</p><p class="ql-block"> 牌匾:塔上有54块牌匾和楹联,如明成祖朱棣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具有较高书法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应县木塔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辽代建筑、宗教、艺术等多方面成就,是研究辽代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应县古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道教,“空”源自佛教,后因整座寺院像悬挂在悬崖峭壁上,改称悬空寺。以下为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造历史: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由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的弟子们修建,金、明、清均有重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选址精妙: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两边山峰遮挡,减少阳光照射时间,利于建筑保存;其上方突出的弧形崖壁,可阻挡雨水冲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构奇巧:以巧妙的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借助岩石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相互连接,形成一体。所用木料为当地特产铁杉木,用桐油浸泡过,防腐防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布局紧凑:建筑总面积152.5平方米,南北长如蟠龙,东西窄似衣带。寺院有大小殿阁40余间,南北以三官殿、三圣殿、雷音殿三座主殿为中心,高低错落,用栈道相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雕塑: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80多尊,均为明清时期作品,造型精美,风格各异。三圣殿内的三尊泥塑佛像,线条流畅,形象逼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壁画:总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内容丰富,有佛教故事、道教神仙等,色彩鲜艳,绘画技艺高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融合的文化现象,对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交流和建筑艺术发展具有极高价值。</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展现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以下为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造历史: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历时近60年完成主要洞窟。之后,唐、辽、金、元、明各代也有修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石窟规模: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造像风格:早期昙曜五窟造像,气势雄浑,具有西域造像遗风,主佛高大,占据窟内主要空间,体现北魏皇室象征。中期洞窟布局规整,造像秀骨清像,服饰趋于汉化,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征。晚期造像更为精细,多为小型佛像,风格清瘦俊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雕刻技艺:雕刻手法多样,圆雕、浮雕、透雕结合,刀法娴熟细腻。如第18窟大佛身披千佛袈裟,袈裟上的小佛像雕刻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是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原后,首次由皇室主持的大规模佛教造像工程,反映了北魏时期佛教盛行的景象,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研究:造像服饰、装饰纹样等,为研究北魏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提供实物资料。例如,从造像的服饰变化可看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艺术成就:融合中西方艺术元素,既继承秦汉写实风格,又吸收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精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佛教石窟艺术发展影响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