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汉乐府民歌 《悲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豫西南与鄂西北接壤处,有一个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植被茂盛的盆地,这就是南阳盆地(也称“南襄盆地”)</p> <p class="ql-block">白河自北向南宛延曲折贯穿盆地,在盆地的南端,白河的东岸有一座千年古城,叫“新野”。</p> <p class="ql-block">新野,或许你没听说过,更不知道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你略懂一点历史或是读过《三国志》、《三国演义》,你就会知道新野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新野,是我的故乡,从我这一辈,上朔七代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一十五个寒暑,也是我记忆中最美的新野。唯一遗憾的是那个时候,没有一部相机,否则,会把那个最美的新野呈现给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少小离开故乡已是半个多世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那个飘洒着浓郁古韵的古城新野早已不复存在,只是残存在我及从那个时代走过来人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新野城很小很小,却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古色古香的韵味。一个巴掌大的县城竟然会有大大小小三十多座寺庙、道观。</p> <p class="ql-block">就连我读小学、中学的学校也是一个明清时期宫殿式建筑群——《山陕会馆》</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城中城的《汉议事台⑤》还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台下不远处便是古县衙,县衙门东边便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出生地点《太子阁》。</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虽已是断壁残垣,但护城河在两岸翠柳簇拥着依然清澈透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野的夏天酷暑难耐,晚上,爷爷会带着凉席领着我来到城东南角那高高的古城墙基上乘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城中的街道仍然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城北门外的《白水书院》(当时的"北关小学");城南门外护城河南岸的“一柏二石四眼井”;传统作坊铺子所在的“木梳背街”、“竹匠街”,还有那个世界最小的城廓——“汉桑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野城历史上曾有过“三台八景”,如能保存至今,会是新野今人的福份,遗憾的是与新野今人有缘无份……</p> <p class="ql-block">新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看重盆地的富庶,在这里设邑并作为问鼎中原的战略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西汉初年,这个以桑殖业为主的白河码头开始置县,也成为新野在中国的历史的进程中涂抹重彩的开始,在后来的史学家笔下称之谓“帝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末,王莽篡政,天下大乱。东汉中兴,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即起兵于新野,其妻光烈皇后阴丽华就是新野城东南距城15里黄营村人(外婆家就是黄营村),阴丽华的贤德,史称“四大贤后”之一。东汉开国功绩卓就的云台二十八将中新野人就有三位,其中包括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p> <p class="ql-block">阴丽华家后宅“莲花湖”—黄营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汉,刘备为躲避曹操追杀,投奔宗兄荆州刺史刘表,借新野小县屯兵。刘表在荆州八郡营造了一个相对中原来说比较安全的割据势力。许多士民在当时纷纷逃离中原,而选择前往荆州避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诸葛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备在新野生下其子刘禅并三顾茅庐得诸葛,三分天下成其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是个爱怀旧的人,偏偏又生于斯,长于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历了两千多年腥风血雨的新野古城,却毁灭于和平年代的上个世纪六年代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建筑毁灭的时候我已是个初中生,带着对古城古迹的迷恋,时常徜徉于古城的大街小巷,且目睹了古城建筑一个个毁灭的瞬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些被人为破坏性的拆除的古建筑废墟旁,时常会有一个少年站在那里发呆,并流淌着无助的泪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便带着对古城新野的眷恋、记忆与失望,开始了漂波异乡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注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① 白河:</b></p> <p class="ql-block">白河,古称“淯水”,晋代,晋文帝司马昱即位,为避名讳改称白水。宋代,因河水碧清,滩大沙白,又更名为“白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河,发源于秦岭南端余脉伏牛山主峰玉皇顶东麓,途经嵩县、南召、方城、南阳、新野至湖北襄阳与唐河汇流之后,称“唐白河”,注入汉水,流入长江,白河总长度约三百余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白河是南阳盆地重要的水路交通线,四季通航,可行载10吨以上大船。</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白河航运船只约三千余只,每年四月至十月丰水期,白河河面上船行如梭,桅杆林立,帆船往来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方的毛皮山货由此南运,南方的木材、瓷器、茶叶、布匹等杂货经此北输。顺河南下入汉水、长江,到达武汉、南京等江南地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优良的水路交通线,带动了古代及近代南阳盆地的经济繁荣。</p> <p class="ql-block">白河流域面积大,加之盆地雨水充沛,因此常遭洪涝。为此,政府拦河造坝,兴建了鸭河口水库,洪水虽得到了控制,但却断了水运航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南阳白河航运遂告终止。致使数千祖辈靠白河航运谋生的船民被迫上岸。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由政府划拨土地并设置了航运公社,用于安置船民家庭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② 白水书院:</b></p> <p class="ql-block">白水书院,位于新野城北门外(今新野县城关书院路西段北侧)。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南阳知府、汝南道参政刘漳毁北关外旧寺而建。白水书院坐北朝南,书院内中设光武词,后为讲堂,左右斋房30余楹,占地20余亩。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主簿牛瑶、万历十三年(公元1586年)知县孙明治相继增修。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知县颜光重建。乾隆年间多次修整,拨粮地20余亩收租以供诸生膏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中学堂。</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后改为北关小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全部拆毁,现今在遗址只保存一对石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③ 鸭河口水库:</b></p> <p class="ql-block">鸭河口水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区以北40公里处,处于长江流域汉江支流的白河上游、伏牛山脊玉皇顶峰东南侧,在伏牛山及其支脉五朵山环抱的丘陵之中。</p> <p class="ql-block">大坝坝址座落在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鸭河入白河的交汇处。鸭河口水库总库容13.16亿立方米,库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自然流灌区,全国十大灌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鸭河口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殖、城市供水及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p> <p class="ql-block">大坝工程始建于1958年,1959年大坝合龙,1960年拦洪蓄水。并于1988年~1992年首次除险加固,2009年~2011年进行第二次除险加固。</p> <p class="ql-block">鸭河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30平方公里,受益范围北起伏牛山东端南麓,南至豫鄂交界处,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受益总面积约2400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④ 汉桑城:</b></p> <p class="ql-block">汉桑城,位于新野城中心。城内有一株枯枝苍劲、霜皮虬柯的桑树,距今约有1800余年。</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建安六至十三年(公元201年~公元206年)刘备、关羽、张飞躲避曹操追杀,借宗兄荆州刺史刘表辖区内的新野县,屯练兵勇。</p> <p class="ql-block">相传,桑树为关羽所植,故名"关植桑"。虽主干已枯,然根生幼桑,历数代不衰,仍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至明代,当地官府在树外围以砖垣,城围11米,高2.7米,直径3.5米,面积仅十余平方米,青砖砌筑,上有垛口,状若城墙,名曰“汉桑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⑤ 《汉议事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议事台,亦称“汉议事台”,原名议事堂,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始建于后汉三国时期,现存建筑为后人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议事台》,三国时,刘备在新野屯驻,后经徐庶推荐诸葛亮,三兄弟顶风冒雪至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便于商讨军国大事,特意在城中修筑城中之城《汉议事台》,现为新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