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业高峰是此都(一)

刘亚萍

<h3>  乙巳蛇年三月十八(阳历4月15日),正值季春时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又不是节假日,正是旅游的好时机。外甥夫妇邀请我们一同前往江西景德镇,一览瓷都风采。<br>  从芜湖乘坐高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景德镇北站。先去酒店放下旅行箱,在酒店附近吃了午餐,然后抓紧时间开始游览。</h3> <h3>  我们首先去了位于市中心的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该旅游区由御窑厂遗址、御窑博物馆、陶阳里明清窑作群及历史街区等组成。这里是景德镇历史上制瓷业的中心,代表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巅峰,明清时期专为皇家烧制瓷器。<br>  门前小广场上有一座写有“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明、清两朝历代帝王年号的空花照壁,正门上方有“御窑厂”三个大字,大门右边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广场两侧是游客中心及售票处。</h3> <h3>  这里的御窑厂窑址,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达到巅峰,进入创烧以来最辉煌的时期,被誉为“瓷都”。御窑厂集中优秀工匠,使用当地优质原料和进口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代表了明清瓷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这里出土的御瓷片与北京故宫36万件藏瓷95%同源,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反映官窑陶瓷生产的历史遗存。<br>  进大门不久,道路左侧就是珠山南麓明代窑炉遗址。</h3> <h3>  南麓遗址为明宣德至万历年间的窑炉遗存,于2002年发掘出土。遗址发掘清理出17座窑炉,窑前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床、烟道、排烟室等均保存完好,该区域是目前御窑厂遗址内发现数量最多、延烧时间最长的窑炉区,发掘面积共计1500平方米。</h3> <h3>  沿着主路往北走,左侧有座“佑陶灵祠”,门口写有挺大的“风仙”、“火师”字样,顾名思义,这里就是护佑烧窑最灵的祠堂,又称风火仙庙。</h3> <h3>  走进一看,正中供奉着一位“风火仙师”,名叫童宾。童宾(1567—1599年)是明代景德镇里村人,为救窑工不惜以身殉窑,被后人奉为“广利窑神”。</h3> <h3>  出来继续往北,左侧一条路通向珠山,山上有座龙珠阁,是御窑厂的制高点。右侧一条路往东,通向御窑博物馆,我们选择往东走。<br>  御窑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借鉴了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型柴窑构造特点,设计成八个长度不一、大小各异的多曲面拱体结构,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御窑厂遗址以东区域,拱体内外侧采用悬挂窑砖装饰,两端采用木框玻璃幕墙封闭,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水池、民窑遗迹、景观绿化等,把建筑、景观、遗址融为一体,获得2017年“未来建筑奖•最佳文化建筑”,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h3> <h3>  御窑博物馆开放到晚上十点,所以我们顺着博物馆周边走了半圈后没有进馆,而是继续往东,去了陶阳里明清窑作群。<br>  走过细长的小弄堂,来到一块较为开阔之地,笔直的烟囱高耸入云,前方还有几根烟囱静静直立,眼前出现的是现代化工业厂房,里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单间,是一家家公司或工作室的营业场地,大至佛像瓷板,小至杯盘碗盏,各种陶瓷产品琳琅满目,大开眼界。可心里总有点纳闷,明清窑作群怎么是现代工业面貌?这是将哪家企业改造成了陶瓷零售店?<br>  </h3> <h3>  走过两排厂房,转向北走,看到一片老房子,从小门进入院内,竟然别有洞天,原来这里才是明清窑作群。眼前及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正是景德镇特有的明清传统坯房,与藏在地下的徐家窑柴窑连成了一个完整的窑作体系。</h3> <h3>  坯房内不但有各式各样的瓷器展示,还有营造技艺展示。游客参观穿梭不停,工人技师聚精会神地做着手上的工作,无声地展示着制陶各个环节的技艺,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h3> <h3>  我们走进位于地下的徐家窑,它建于明末清初,窑体呈鸭蛋形,长17米,高5.7米。作为明清窑作群的核心组成部分,2013年列入国家陶瓷非遗保护项目,是目前景德镇保留最完整、最古老、最大的柴窑遗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柴窑。</h3> <h3>  看到墙上贴有一张烧窑的岗位分工和责任人姓名,说明这个窑现在还能烧制瓷器,我便和坐在窑址附近的一位工作人员聊了聊。我问这个窑还能烧吗?他说,这个窑能烧,但不常烧,因为它太大了。我问多长时间烧一次?他说,最多一年一次。听政府的,政府通知,我们就烧。我问烧一窑瓷器要多长时间?他说,只要24小时就行了。他还说,上面还有一座小窑,只有这个窑的一半大,经常烧。<br>  回来后在网上查阅,徐家窑1979年停烧,2012年启动修复,2016年首次成功复烧,产出上千件瓷器;2024年6月复烧6000余件瓷器。<br>  徐家窑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修复与活化不仅还原了历史风貌,更通过复烧实践,延续了千年窑火不熄的技艺传承。</h3> <h3>  我们走出徐家窑,在陶阳里的老旧里弄里穿梭游览。窑砖铺就的小径,斑驳老旧的坯房,排列有序的产品,古风犹存的环境……,这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和瓷有关,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沿河建窑,因窑成市”的繁华。</h3> <h3>  当我们走出明清窑作群,看到围墙上有一块文字介绍牌,终于明白为什么它和现代化工业厂房比肩而立了。原来这里曾经是建国瓷厂的组成部分,建国瓷厂成立之后建起的厂房已经是现代工业的面貌了。那么,建国瓷厂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应该也包括这座明清古窑啰。</h3> <h3>  之后我们又在厂区里看到了一个硕大的“丝路传奇•青花大瓷盘”,由景德镇陶文旅集团打造,2024年10月18日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青花瓷盘”。它直径2.48米,重500公斤,1320度高温烧成。大盘运用景德镇传统青花梧桐山水装饰技法,借鉴“克拉克瓷”宽边开大风格,重现了以瓷为媒、多元文明共生互动的世界性历史图景。盘心是陶阳里御窑厂,周边是郑和下西洋至8大产瓷区商贸版图,尽显瓷器产销历程。它是瓷器佳作,更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的有力见证,已成为当地的文化新地标。</h3> <h3>  兜兜转转,终于来到御窑博物馆入口处,门前的景观水池,倒映着蓝天白云和柴窑造形联排矗立的博物馆,既体现了陶瓷文化,又现代感十足,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艺术的简约完美融合于一体。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h3> <h3>  走进博物馆,似乎有在窑炉的肚子里穿梭的感觉,特别奇妙。</h3> <h3>  漫步于展厅,我们看到了很多明清时期的陶瓷精品。如:明•永乐时期青花江崖海水纹双耳三足炉,其鼎式造型,双耳冲天,三足浑圆,满饰花纹。海水纹中山石高耸,寓有四海永固之意,是永乐时期御窑制作的精品。</h3> <h3>  明•永乐时期绿彩竹叶灵芝纹器托,该器外壁绘灵芝竹叶纹,纹样采用单一绿彩绘制,颜色浅淡,可能是永乐官窑工匠运用釉上彩技术的试验之作。</h3> <h3>  明•永乐金彩花卉纹花口折沿盘,该器花口折沿,器身以金彩饰花卉纹饰。明早期金彩瓷器并非描画,而是金箔贴出,故而易出现剥彩、脱彩等情况。</h3> <h3>  明•宣德时期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带盖梅瓶,孔雀绿地青花的工艺创于元代,明代宣德官窑工艺尚不成熟。该器于胎釉之间有一层疏松的白色粉状化妆土层,因其未烧结,故而出现了剥釉问题。</h3> <h3>  明•宣德时期蓝地白折枝花卉纹盘,内外均以蓝地白花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创于元代,在明代得以进一步发展,纹饰还见有龙、莲池鱼藻、折枝牡丹、萱草等。</h3> <h3>  明•宣德时期青花伊斯兰式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其造型和青花瓷上的纹饰,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又融入了波斯、阿拉伯等艺域风情,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海洋的对话。</h3> <h3>  明•宣德青花鹦鹉寿桃纹盘。</h3> <h3>  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h3> <h3>  这些展品没有一件是完好无损的,每一件都是修复品,表面都有肉眼可见的裂纹。据介绍,明清时期,皇家对瓷器的要求极为苛刻,每一件瓷器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十选一”的成品率,任何一点瑕疵都会导致它被砸碎并集中掩埋,确保了御窑制品的至精至美。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景德镇的工匠们不得不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失败,直到烧制出满意的成品。这是一个时代对完美的极致追求。正因如此,御窑厂遗址出土了百余吨、两千余万御瓷片,拼合修复了3000余件御瓷精品。这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极度尊重与弘扬。</h3> <h3>  还看到两件暂未见传世,却被修复成功的瓷器。<br>  一是明•成化时期素三彩鸭形香熏,其制为鸭形,造型生动,色彩写实。整体分上下两截,上半截为盖,下半截用于盛装香料,当熏香点燃置于鸭腹内,香气便会从鸭嘴自然散发而出。<br>  此件现为御窑的IP形象代言人,博物馆为它取了个谐音名——“岁岁鸭”。</h3> <h3>  二是明•成化时期青花穿花龙纹鹤颈瓶,其造型难度极大,因颈部极细且长而得名,并与高丽青瓷长颈瓶相似。其外壁绘穿花龙纹,另有绘穿花凤纹者。</h3> <h3>  未见传世作品,仅凭若干碎瓷片,经过对比、拼接,精心修复,就能重新组成完整的瓷器,文物修复专家们太了不起了,值得敬佩!<br>  博物馆里还展出了一些无法修复的残缺瓷器,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等。然而,被打碎、掩埋并非终结,而是新故事的开始。这些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昔日没有机会崭露头角的瓷片,如今变成了一个宝贵的历史见证,跨越数百年,用另一种形式绽放着光彩。</h3> <h3>  走出御窑博物馆,天已见黑,珠山上的龙珠阁已经灯火通明。我们大步走上珠山,参观龙珠阁。<br>  龙珠阁始建于唐,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1987年两次重建。龙珠阁共六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是御窑厂的制高点,也是俯瞰景德镇古镇风貌的最佳观景点,还是景德镇的城市地标。<br>  走进龙珠阁,一层有一个陶阳里历史街区的模型供游人参观。遗憾的是,楼上均不开放,无法俯瞰古镇风貌。</h3> <h3>  这座并不高的珠山,在清代《御窑厂图》中被标注为“珠峰”。它与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不同,并非自然形成的山包,而是明清瓷片和窑渣等废弃物堆积所致,最迟在明末清初已耸立在御窑厂内。考古发掘显示,这里明清地层遗迹叠压丰富,御窑的IP形象代言人——“岁岁鸭”,就曾于珠山龙珠阁底下的明代成化地层中沉睡了五百余年。</h3> <h3>  顺着唯一的台阶走下珠山,随着人流向南走,不经意间犯了一个错误,漏掉了珠山北麓明代窑炉作坊遗址。<br>  北麓遗址为明代洪武和永乐时期御窑厂烧造和活动的主要区域,是2002年~2004年间发掘出土的明代窑炉作坊和瓷片堆积遗迹展示区,展示面积2300平方米。从时间上看,此处烧造活动早于南麓遗址,发掘和展示面积也比南麓遗址更大。此处未看,颇为遗憾。</h3> <h3>  夜幕降临,路边大树上的景观灯逐一亮了起来,照亮景区的道路。我边走边回味着下午的所见所闻。<br>  在历史街区的中心地带,御窑厂遗址静默无声地彰显着瓷都的地位和传奇。御窑博物馆因古窑而生辉,借瓷器而扬名,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块瓷片都承载着文化的气息。从私家民窑到现代厂房,多元建筑交织出御窑周边的丰富城市画卷。景德镇人依山傍水建窑制瓷,成就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与辉煌篇章。这个下午,收获满满,不虚此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