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棉八厂旧地

游东走西

<p class="ql-block">国棉八厂旧地,现在是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p><p class="ql-block">阿哥、阿嫂都是国棉八厂的职工。阿哥从纺织学校出来就进了国棉八厂,一直到国棉八厂敲锭拆机,关门为止。像其他人一样,阿哥的心里是放不下国棉八厂这只饭碗的,阿哥是机修工,工厂关闭时参与了拆机工作,然后随机器到西安,在西安重装了设备后,回上海过起了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阿哥想得很开,生前作了遗体捐赠,除了他的一点书籍和一块集体纪念碑上的姓名,可作纪念的东西都没留下。国棉八厂,是与阿哥关系最密切的地方,到国棉八厂旧地去,也是对阿哥的念想。</p><p class="ql-block">国棉八厂坐落于北泗塘与蕰藻浜形成的尖角上,形如半岛,又因国棉八厂旧地为建于1919年的大中华纱厂,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雅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号楼,建于1929年,具有装饰派艺术风格特点,建厂时曾作为大中华纱厂职员医务楼使用。1952年和1956年,曾分别作为吴淞区委办事处和北郊区委办公处;1958年公私合营后改回国营上海第八棉纺厂职工医务办公楼,直至工厂关停。</span></p> <p class="ql-block">自从阿哥踏进国棉八厂,不记得阿哥有过病假,想来,阿哥当年走进这幢大楼的机会很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4号楼,建于1924年,带有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特点。建厂后一直作为织布车间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也有文章认为,4号楼建于1919年。从八厂的平面分布看,4号楼与5号楼应该是八厂棉纺生产的核心部分,它们几乎占据了东西走向的全部区域,阿哥生前工作的一纺细纱车间大概就是这里了。</p><p class="ql-block">值班的保安说,经过修饰性的改造,外墙反而不如改造前壮观。我想,这大概是细腻的年代积淀感和现代简约感之间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3号楼,建于1930年,日式风格。早先为大中华纱厂高级职员休息场所,一二八抗战时期为第五军临时通讯站,解放后改造为上海第八棉纺厂职工疗养院。</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由贵州茅台集团上海运营中心入驻。卖出本土制造业,引入外地商贸业,这是作为曾经的全国轻工业基地的上海无论如何都不曾想到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6号楼,建于1924年,四层砖木结构,具有装饰派艺术风格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5年1月曾为永安第二纱厂办公大楼。1958年作为第八棉纺织厂的厂部行政楼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6号楼现在是园区的标志性建筑,有一个小资情调的名称:“半岛公馆”。公馆前的大草坪洋溢着一派静闲氛围,给人以享受美好时光的感受,多有游客在此休息。</p> <p class="ql-block">一道旧铁门矗立在淞浦路一边,因为已经废黜不用而显得分外冷落,紧锁的大门内两只肥壮的芦花鸡悠闲踱步,原来的门卫室貌似改作保安人员休息室了。我忽然意识到,国棉八厂的厂门就是这道门。记得从前每逢过年,国棉八厂总要为职工家属放映电影,阿哥照例会给弟兄留张票子,于是我就踏了自行车,从静安区赶来来看场电影,记得从吴淞大桥下来后,一个急转弯就进了这扇大门。阿哥是厂里的积极分子,节日里放电影,阿哥总是义务担当电影院里的领票员。</p> <p class="ql-block">由东往西,民国风范的老厂建筑与创意时尚的各类进驻商家形成一条穿越百年时光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7号楼,建于1947年,建成初为永安二厂高管俱乐部,设有酒吧、舞厅。解放后为国棉八厂职工俱乐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8号楼,建于1921年,原一楼为机物料仓库,二楼为成品仓库。</span></p> <p class="ql-block">8号楼一度改造成园区内一家时尚婚礼会馆,从凋零的现状看,可能还是设计思想落俗,人气不足,缺乏市场吸引力所致,许多外观装饰已经破败,已颓废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9号楼,建于1930年,原国棉八厂的成品仓库。</span></p> <p class="ql-block">具有典型的工厂仓库风格。没有上楼去看看,大概还没有创意的构思被激发出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0号楼,建于1933年,框架结构,原为发电厂。主楼最高近20米,保留了20顿锅炉基座及出渣口。</span></p><p class="ql-block">现为“工作室+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综合空间。</p> <p class="ql-block">10号楼前的云台广场上立有大中华纱厂创世人聂云台先生塑像,为纪念上海纺织工业的开发者,广场“云台”取先人之名。大中华纱厂于1921年正式投产,是当时上海纱厂中生产能力最大的一家。1925年郭氏家族收购了大中华纱厂,在蕰藻浜建永安二厂,五年后又建永安四厂,并自建发电厂。1958年,原华丰纱厂与永安合并,命名为上海第八棉纺织厂,俗称:国棉八厂。</p><p class="ql-block">如今国棉八厂已不存在,百年前的半岛开发者则又回来了,虽然只是一座塑像,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纪念前人建业同时,也让后人怀念把大半生奉献于此的原国棉八厂的劳动者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1号楼,建于1963年,一层砖木结构,原为国棉八厂机修车间。</span></p> <p class="ql-block">阿哥是机修工,隶属于一纺细纱车间,不知平时是否就在这幢机修车间的大楼里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2、13号楼,建于1932年,均为一层砖木结构。原为八厂原棉仓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5号楼,建于1929年,曾是远东地区长度最长的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5号楼分作A 、B、C三个区,其中A区和B区的底层开放为展示馆,展示了纺织业的历史和珍贵的国棉八厂的图片资料,如果阿哥还在,难免欷歔,也会饶有兴趣。九十年代纺织业纷纷关厂,多少人夜不能眠?</p> <p class="ql-block">5号楼的二层基本都保留着原始结构,即使没有了忙碌的工人,那留下的整幢整幢的空间,让人感受到视觉的空旷和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14号楼后,一直到27号楼,都是上世纪60年代后建造的工厂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5号楼的一个展厅里有一个“有故事的座椅”。座椅的制作利用了纺织工人曾经使用的梭子。坐在“有故事的座椅”上,一幅幅曾经忙碌着的纺织工人的形象又栩栩如生在脑海,让我们记住过去的光荣和艰难,也对未来寄予希望。</p><p class="ql-block">祝愿所有劳动者节日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国际劳动节</p> <p class="ql-block">(注:所有关于历史建筑的简介均摘自半岛1919园区文字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