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隰县小西天、应县木塔、洪洞大槐树

谢永红

<p class="ql-block">山西隰县小西天,位于隰县城西1公里的凤凰山巅,是一座以明代悬塑艺术闻名于世的佛教禅宗寺院。</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由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禅师发愿建造。因大雄宝殿内塑有千尊佛像,初名“千佛庵”;后因重门题额“道入西天”,且为区别城南另一座寺院“大西天”,更名为“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的核心艺术价值集中在大雄宝殿的悬塑群,殿内彩塑达千尊,高者逾3米,小者仅拇指大小,涵盖佛像、菩萨、飞天、神鸟、龙凤等形象,布局繁而不乱,展现佛教“五方佛”世界。其采用“悬塑”技法(又称壁塑),以木架为支撑,将泥土悬空塑形,再施以彩绘。梁架上的沥粉贴金龙凤和玺彩绘属皇室规格,极为罕见。虽历经近400年,彩塑仍流光溢彩,细节如衣饰褶皱、花卉纹样清晰可见,堪称“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以“小、巧、精、奇”著称,全寺占地面积仅1100余平方米,却容纳了上院、中院、下院三个院落及20余座殿堂,布局紧凑而精巧:寺院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建筑群伴山叠造,以洞为门,曲径通幽,兼具佛寺庄严与园林趣味。三分之二的殿堂为双层设计,如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等,空间利用巧妙。下院掖门题名“疑无路”“别有天”,暗含禅意,增添游览趣味。</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由辽代皇室倡议修建,最初为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全塔通体以红松木建造,耗材约3700立方米,总重7400余吨,未用一钉一铆,完全依赖54种、240组斗拱的卯榫咬合,堪称“斗拱博物馆”。外观五层六檐,内部实为明五暗四的九层结构,暗层以斜撑加固,形成刚柔并济的抗震体系。</p> <p class="ql-block">塔檐悬挂风铃,兼具装饰与驱鸟功能;塔顶铁刹高耸,与整体造型协调,展现辽代建筑美学。塔身内外悬挂52块匾额和6副楹联,包括明成祖朱棣所题“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天下奇观”等,彰显其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塔外,红墙绿瓦,绿树成荫,鲜花怒放,与塔身相互映衬,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距离木塔大约500米是净土寺。净土寺以金代大雄宝殿为核心,凭借天宫楼阁藻井的惊世工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的瑰宝。它不仅承载着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更以精湛的小木作技艺展现了金代工匠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北的贾村西侧,是明初大规模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地,也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为恢复中原经济、巩固政权,自1370年至1417年,在近50年间组织了18次大规模移民,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洪洞县因地处交通要道,广济寺旁的大槐树成为移民集散地,故成为移民后裔的共同记忆符号。</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为金代广济寺唯一遗物,见证移民历史。</p> <p class="ql-block">官方在广济寺设移民局,登记造册后发放“凭照川资”,移民被反绑双手、编队押送。因晚秋槐叶凋落,树上的老鹳窝成为离别时的最后印象,衍生出“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由此也有了一些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小趾复形:传说官兵为标记移民,割其小趾甲,故后裔小趾甲多为两瓣。 </p><p class="ql-block">“解手”由来:移民途中需解绑如厕,“解手”成为小便代称。 </p><p class="ql-block">胡大海复仇传说:明将胡大海因早年受辱,请求朱元璋移民填补河南,成为移民的民间解释之一。</p>